侯树文 科技日报记者 王春
第六届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以下简称“顶科论坛”)期间,首届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奖获奖者及新晋获奖者均到沪参会。面对各种基础科学领域的奖项所带来荣誉和关注,各个奖项得主进行了有趣的对话。
论坛现场。科技日报记者 王春 摄
在11月5日举行的科学圆桌π——生命科学或医学前沿论坛上,201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兰迪·谢克曼向中国科学院院士曹晓风提出一个问题:当前中国的基础科学研究呈现了怎样的发展趋势?
“现在的基础科学研究很难,很多研究基金希望吸引更多的人去做应用科学。应用科学当然是很重要,但基础科学比我们看到和预想到的产生更大的能量。”曹晓风认为,需要让更多年轻人以及年轻科学家意识到基础科学的重要性。
长期研究表观遗传和基因组稳定性的瑞士实验癌症研究所基金会主任苏珊·M·加瑟,对基础科学领域奖项意义做出阐释:“我们觉得非常兴奋和激动,并不是因为这些奖项给科学家们带来了经济回报,而是让我们觉得是一种认可。这个奖项让我们认识到从交叉的视角看,我们如何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做出更大的成就。”
论坛现场,科学大咖对话。主办方供图
弗朗兹-乌尔里奇·哈特尔因在蛋白质介导的蛋白质折叠领域的开创性工作而闻名,并与阿瑟-L-霍里奇一起获得2011年拉斯克奖。他同样认为,基础科学奖项的设立并不仅仅在于奖金,而是对于科学家们新发现以及科学精神进行宣传,并且激励更多年轻人投身到科学界,把他们的聪明才智用在科学研究上。
“如今的诺贝尔奖得主平均年龄超过65岁。”2020年邵逸夫生命科学与医学奖得主、牛津大学韦恩弗莱特生理学教授吉罗·麦森伯克坦言,“我们希望,未来有更多40岁的科学家走上世界舞台获得奖项,而在那之前,他们需要从20岁开始就投入、兴趣和坚持。”
“千万别惧怕在研究中犯错,失败和错误同样值得被拥抱。这是一件很酷的事!如果重回20多岁,我愿意去重新经历这样的失败,甚至想要体验更多,去探索更多未知的科学领域。”顶尖学者们甚至自曝各自在研究中遇到的失败“糗事”,以此鼓励青年人不要在遇到科研“拦路虎”的时候气馁。
卡洛琳·卢格是2023年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奖生命科学或医学奖得主,就任于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博尔德分校。在她看来,科学研究,就像淘金者不会因为暂时没有收获而放弃,科学研究也同样如此。大部分颠覆性的研究,都是在“黑暗中摸索着前进”,因此她表示:“科研应该允许有犯错的机会,尤其对于青年科学家,错误与失败都值得被拥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