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张佳星
当前正是秋粮收获的季节。11月5日,苏州太湖农业地块上呈现着现代稻米的采收、加工新场景,整车称重、手机扫码、卸下稻谷一气呵成,碾米、抛光等多道工序仅需几位工人就可完成。据介绍,当地已经建成20人即可管理7000亩土地的数字化产线。
采收“成绩单”实时感知
“过去稻谷产量、谷物采收、车辆出入等数据统计依靠人工,工作繁琐、效率低且滞后,易出差错。”太湖农业副总经理徐亚婷说。
现在在种植采收环节中,管理者通过物联传感设备和数字化种植系统可实时监测种植区的“四情”数据,参考水稻标准种植模型形成作业建议,更好完成种植工作。
生产大数据的助力大幅减少了水稻种植和管理阶段的人工数量,在劳动密集型的采收阶段,也可实现机械化替代。采收时以前需手工填写的三联单被智慧称重一体机替代,司机出示身份码,稻谷产地及重量等数据被实时汇集到边缘计算一体机,依托采收绩效管理模型,实时提供各灌区采收“成绩单”。
据介绍,围绕太湖农业的数字化转型目标,浪潮云洲基于工业互联网双跨平台的能力,以订单为驱动,建立从生产加工到包装运输的标准化体系,以数据为抓手助力产业匹配和高效协同,以数字化品控贯穿全程,实现水稻品质提升、大米品控管理和销售阶段增效的协同发展。
“传感器”让谷仓内情况一目了然
俗话说,“苏湖熟,天下足”。采收后的稻谷经烘干后进入碾米车间,随着一两名工人在生产线上的操作,稻谷经由机器完成碾米、抛光等多道工序,变成雪白的大米,装入贴好码的包装中。
“曾出现过稻谷堵塞出口误以为谷仓已空事件,需要工人费时费力爬上20米高的塔顶排查。”太湖农业工程部经理、苏州临湖农业专业合作社联合社理事长徐飞表示,大米加工场景的数字化大幅度提升了稻米加工的管理水平。
在信息化数据打通的前提下,浪潮云洲采集设备产能、库存、工艺流程数据,通过设备运行监测、库存监测、工艺优化等模型对数据进行分析,为订单需求分析、排产、基于品控标准的流程管理等工作赋能。烘干机上,浪潮云洲自研三色灯会以不同颜色提示设备运行状态,现场仅需一名工人辅助管理;存储仓里,浪潮云洲部署的传感器,可基于容积和稻谷质量计算模型,实时监测仓库内不可见、不规则稻谷堆的质量,工人再也无需爬到高塔顶察看仓库内情况。
数实融合提升农业生产效率
通过数据融通,太湖农业实现了订单的实时监测、科学排产、产业链供应链协同等。太湖农业总经理张雪洪介绍:“经过改造,太湖农业的稻谷进场、烘干车间、干谷存储、碾米车间、包装车间等全流程数据贯通、可视化,订单生产效率提升30%,综合降本增效20%。”
据介绍,浪潮云洲质量码技术使得大米产品实现“一物一码”,全生命周期数据经过产品质量管理追溯模型的计算,清楚汇聚到二维码标识上,消费者扫码可了解产品信息、动态溯源等。
如何推动数据向生产要素的转变?浪潮云洲工业互联网首席技术官商广勇表示,以工业互联网平台为基础,打造数实融合底座,进而推动生产智能化,并以订单驱动产业链供应链的方式实现高效协同,完成数据向生产要素的转变。
“让数据要素成为产业发展的驱动器和倍增器,不仅应用于太湖大米产业,平阴玫瑰、淮安红椒等产业也在不断验证该方案的可行性。我们将继续推动这一模式在更多行业推广复制。”浪潮云洲工业互联网长三角中心负责人韩富杰表示,数据作为生产要素融入农业生产,将促进产业提质增效,提升区域品牌价值,让“米袋子”“菜篮子”变成更大的“钱袋子”。
(受访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