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李禾
农业农村部2023年农业主推技术“麦(油)后棉集中成铃—吐絮质产协同栽培技术”应用观摩研讨会,近日在江苏省盐城市召开。与会人员还现场观摩了兴化市安丰镇小麦后棉花、盐城市大丰区稻麦原种场盐碱地大麦与油菜后棉花技术应用现场,听取了该主推技术应用效果,同时专家组对示范地进行现场估产,兴化和大丰的八五折籽棉产量分别达到5367.8公斤/公顷、5150.7公斤/公顷。
在大丰区三龙镇召开的研讨会上,南京农业大学教授周治国立足于植棉全程机械化轻简高效生产方向,提出解决麦(油)后棉量低质劣问题的技术路径:建成麦(油)后棉集中成铃—吐絮的紧凑个体和高光效群体;重点介绍了麦(油)后棉集中成铃—吐絮质产协同的“生育调控、株型调控、养分调控”核心调控技术,以及麦(油)后棉籽棉产量4500公斤/公顷的优质轻简高效栽培技术体系,以及相关技术在长江流域棉区近10年来的示范攻关成效。
周治国强调,2013年该项技术在江苏棉区集成应用,开创了长江流域棉区机械采收的先河,10年来,该技术的应用使麦(油)后棉避开了病虫害高发期,实现减肥20%以上、棉花质量产量的协同提高。
国家棉花产业技术体系首席、农业农村部棉花专家指导组组长、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所长李付广研究员指出,该技术充分利用长江流域棉区温光资源,挖掘产量潜力尤其盐碱地的产量潜力,有效缓解了长江流域粮棉争地矛盾。此外,李付广对我国未来棉花发展提出了方向性和建设性建议,倡导各位专家要加快技术研究创新,促进棉花绿色、高质发展,助力长江流域植棉面积恢复和机械化水平提升,为棉花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国家棉花产业体系、农业农村部农技推广中心、项目参加单位相关领导、专家,盐城市农技推广站技术人员、江苏金色农业股份有限公司人员及种植大户共60余人参加了本次会议。与会领导和专家通过研讨,提出了许多可行性建议。
(受访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