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江耘 实习生 卢馨怡 通讯员 陈航
“进入宇宙探索的新时代,我们面临的最艰巨的挑战之一,是处理这些观测产生的大量数据。采用先进的数据学技术和智能计算不仅仅是辅助性的作用,而是解锁宇宙学新理论的关键。”近日,在浙江杭州举办的之江实验室计算天文(杭州)国际会议上,清华大学天文系助理教授黄崧表示。
记者了解到,来自中国、澳大利亚、法国、德国、日本5个国家的300余名智能计算或天文领域科研人员、高校学生参加此次学术会议,探讨智能计算和天文学融合发展的现状与趋势。其间,浙江省之江发展基金会与国家天文数据中心达成合作,将合力推进科技资源开放共享,开展科普工作。
随着天文数据的爆炸式增长以及计算技术的飞速发展,天文学领域正在发生一场科研范式的变革。会议期间,邵逸夫天文学奖获得者、澳洲研究委员会(ARC)引力波发现卓越中心主任Matthew Bailes讲述了脉冲星、快速射电暴的发现历程以及其中的数据处理工作。
与会学者分享学术报告。 周志豪摄
聚焦天文计算,来自国内外的多名学者分享学术报告: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刘超以中国空间巡天望远镜CSST为例,展示了人工智能算法如何帮助天文学家进行包含数千万张图像和大约100亿个天体的大型项目研究;名古屋大学宇宙学组博士后Takahiro S Yamamoto在报告中回顾了人工智能应用于连续引力波搜索方面的工作;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天文学和计算机科学副教授丁源森带来了一个以天文学为主题的大型语言模型AstroLLaMa,并指出大型语言模型可以通过上下文提示和对特定领域文献的微调等技术,产生与人类专家的复杂性相当的科学假设。
“之江实验室一直致力于用计算推动创新。我们希望天文学家和计算科学家能够紧密合作,探索计算技术如何助力科研,实现计算驱动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创新。”中国工程院院士、之江实验室主任王坚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