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注于分享
分享好资源

北京怀柔:把人才作为推动科创发展的“第一资源”

科技日报记者 华凌

长城脚下,雁栖湖畔;科学之城,人才之力。

作为北京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三城一区”主平台之一,怀柔科学城里国之重器掩映在山水之间,各大科技设施平台面向全球开放共享,基础研究核心技术和重大成果竞相涌现。

“筑科学之城 聚天下英才”。11月18日,记者从在怀柔举办的北京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第三届雁栖人才论坛上了解到,目前怀柔科学城集聚科研人员1.8万人,其中拥有院士7位,全球高被引的科学家达20名,初步形成全创新链条人才梯队,科技创新氛围日益活跃。那么,北京怀柔究竟如何厚植人才培养和引进沃土,营造良好人才成长生态?

让青年英才成为科学城的源头活水

“面临的挑战之一,是很多科研领域未来发展趋势是不同学科的广泛交叉融合,而我们的交叉科学背景不够,知识储备不足。在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解决方案之一,就是大胆引进青年人才并赋能,让他们去承担任务冲击前沿。”论坛中的青年英才分享荟环节,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北京干细胞与再生医学研究院副院长李伟表示。

李伟说:“我们在氛围上做好建设和保障,确保能够打造一个开放交流合作的环境,确保能给青年人才足够的支持,让他们没有太多后顾之忧。”

今年7月10日,北京市怀柔区区长于庆丰在“北京市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怀柔区专场上表示,怀柔区突出以科学家为中心,打造科学家的家园。强化对青年科学家的政策倾斜,让青年人才成为科学城的源头活水。

多场低温科技(北京)有限公司创始人丛君状介绍,目前在怀柔科学城产业园区,担担子、挑大梁的很多都是年轻人,正因为有年轻化的团队,这里的技术潜能有巨大创造力。“30岁左右的科技人才,在我们团队是主流。目前最年轻的博士生是1997年出生的。”

“如今我们团队40岁及以下人员队伍占比70%,在大工程建设中是比较年轻化的队伍。在大光源建设初期,团队就开始加强人才工作的顶层设计和战略谋划,让年轻人独当一面。在大光源建设实践中,青年科技骨干在国际学术界崭露头角,站在了国际大舞台上。”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高能同步辐射光源项目总指挥潘卫民介绍。

不仅如此,利好青年英才的政策项目相继出台。在本次论坛上,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怀柔创新联合基金,由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与怀柔区政府共同出资。怀柔区科委主任伊明江介绍,怀柔创新联合基金面向全市企业科研人员申报,对服务于怀柔科技设施平台和重点产业的企业科研人员将优先开展支持,并择优支持优秀青年科研人员。

搭建高能级科创载体拴心留人

“更为重要的是,当我国的技术和科学研究到了国际一流水平,就要有我们自己的学术圈子和影响力,所以我们创建自己的刊物(中、英文),通过这样的刊物把国际上优秀的学者吸引到相关平台上,借此进一步发现和吸引优秀人才,坚持学术开放与国际交流。”清华大学车辆与运载学院教授、怀柔实验室燃料电池专项负责人李建秋表示。

在过去的六年当中,李建秋的团队建设颇有成效。他介绍:“我们的人才结构是既有国际视野又与工业界密切联系,还有清华传统的工科教师团队,这样组成的队伍才能够不断传承和创新。”

北京市人才工作局副局长贺泳江表示,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是一项系统工程,将重点从三个方面支持怀柔科学城的人才工作发展:一是全力支持怀柔积聚顶尖人才,出台了17条政策,支持国家实验室人才队伍建设,依托大科学装置加大科学计划等平台,围绕战略必争领域,积聚引进全球顶尖的人才。二是全力支持怀柔打造重点产业,加大对科技服务高端科学仪器装备和传感器、新能源、新材料、生命科学等产业领域的人才引进力度,开通人才引进绿色通道,助力怀柔打造中国创新,服务世界的高端科学仪器生产示范区。三是全力支持怀柔营造人才生态,加快建设高品质的人才社区,深化“两证联办”改革,构筑良禽择木而栖的科学家园。

“作为首都功能重要承载地和生态涵养区的怀柔,我们紧紧围绕北京科技创新中心和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集中力量建设国家实验室和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怀柔区委书记、怀柔科学城党工委书记郭延红表示。

据介绍,目前怀柔已布局落地6个大科学装置,28个设施平台,一批新型研发机构、科研院所、高水平研究大学、科技领军企业都在加速聚集。“十四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发展规划目标任务已经过半,怀柔成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体系最完善、全球重大基础科学的基础设施最集中的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