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注于分享
分享好资源

第三届高山与极地寒区观测与理解国际研讨会在乌鲁木齐召开

通讯员 李兰海  科技日报记者 朱彤

11月29日至12月1日,第三届高山与极地寒区观测与理解国际研讨会在新疆乌鲁木齐召开。来自中国、芬兰、加拿大、蒙古国、德国、日本、比利时、挪威、瑞士、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等国家的150多位专家学者通过线上和线下形式出席会议。

第三届高山与极地寒区观测与理解国际研讨会在乌鲁木齐召开

此次研讨会围绕遥感观测、地面实验和模型开发,地球观测数据和增值产品,亚洲高山区和北极地区变化与分析,亚洲高山区及北极地区关联和协同,社会受益及可持续发展五个主题展开,旨在提升高山和极地寒区环境变化监测和科学理解,回答北极内陆、海洋同亚洲高山区的变化联系和协同等科学问题,探讨以地球大数据为基础发现北半球亚洲高山区与北极地区环境变化的科学关联,推进以科学和数据为证据的社会受益领域服务及可持续发展研究。会议由“数字丝路”高山与寒区工作组、地球观测组织全球寒区观测计划、新疆科协、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新疆干旱区水循环与水利用重点实验室主办。

中国科学院院士郭华东在致辞中指出,北极与亚洲高山区环境变化对于全球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在北极等地区的加剧,北极内陆和海洋区域变化同中低纬度青藏高原乃至南极等关联与协同依然是当前面临的科学挑战。新疆地处亚洲高山区和北极地区的陆上关联关键区,地球大数据推动数据和科学作为证据的方案,是进一步开展关联研究和厘清该问题的关键。

国际数字地球学会中国国家委员会数字极地专委会主任委员、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施建成研究员表示,在空间地球系统科学领域目前已具备丰富的空间观测数据,这将更加有效地支持偏远的极区及高山寒区的科学理解和决策支持,空间观测新技术的涌现,为推动全球方案提供更为丰富的观测数据。冰雪资源丰富的新疆是连接北极和亚洲高山的陆上过渡区域,在对地观测特别是空间观测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将空间技术用于极地与高山区具有非常广阔的前景,对北极与亚洲高山区开展环境变化综合观测是全面理解区域与全球变化过程的关键。

比利时皇家海外科学院院士菲利普·德马耶尔在线上致辞中指出,在青藏高原、北极地区,甚至在天山附近正在发生的变化,这不仅对“一带一路”气候变化敏感地区的产生重要影响,而且还影响着世界经济及人类生活,因此建立一个密集而可靠的观测网络测量和了解全球气候的空间和时间变化以及分析环境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据悉,数字丝路国际科学计划于2016年正式启动,旨在利用地球大数据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

 (李兰海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