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注于分享
分享好资源

今冬究竟是冷还是暖?气候专家:北方出现暖冬概率较大

科技日报记者 付丽丽

进入初冬时节,“今冬是冷冬还是暖冬”又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

11月初,全国683个气象观测站最高气温突破当地同期历史极值,山东临朐最高气温甚至达32.1℃时,许多人觉得,今年一定是暖冬了;而近期,接连几股冷空气南下,大家对暖冬的判断似乎又产生了疑虑。

冷冬还是暖冬究竟该如何判断,受厄尔尼诺影响,今年会是暖冬吗?就上述问题,12月6日,科技日报记者采访了国家气候中心气候服务首席专家周兵。

偏暖≠暖冬!“冷冬”“暖冬”判定有标准

“冷不冷,看立冬”“今冬冷暖看霜降”……早年间,人们通过民间农谚来预判气候,以便合理安排农事。“老祖宗的话,是长期农耕历史演化的结果。但绝对准确可靠吗?还真不一定。”周兵说。

周兵介绍,冷冬、暖冬评判的是整个冬季的冷暖状况,不能以一时的冷暖,如一场寒潮或一段时间偏暖就武断地下结论。同时,冬季偏冷、偏暖与冷冬、暖冬也不是一回事。偏冷、偏暖只是相较于平均状况而言,比平均状况偏高就是偏暖,比平均气温偏低就是偏冷。而冷冬、暖冬则不同,是有严格判定标准的。

根据国家《暖冬等级》《冷冬等级》标准,冷冬还是暖冬以冬季三个月的平均气温作为判定的基本要素,通过冬季平均气温与其常年值的差值(距平)与标准差 (描述序列偏离其平均状况的统计量)来判断。“以暖冬为例,又分为单站暖冬和全国暖冬。”周兵解释说,当一个站点的冬季平均气温距平大于等于其标准差的0.43倍,定义为单站暖冬;全国暖冬则采用全国范围内暖冬面积占全国有效面积的百分比(也称暖冬指数)来界定,暖冬指数≥50%,定义为全国暖冬。

统计显示,1951年至2018年,我国共出现20个全国性暖冬年。不过,周兵表示,偏暖的年份并非都是暖冬年,而暖冬年气温距平也并非都比平均值偏高。比如2013年至2018年的6个冬季,气温距平都为正值,但只有2013、2014和2016年是暖冬;而1972年冬季气温距平与现在的平均值相比是负距平,但与当年使用的平均值相比是明显的正距平,这样的差异是由于气候变暖导致不同阶段气温平均值升高的缘故。

“值得注意的是,在全球变暖背景下,我国暖冬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了。在1951年至2018年出现的20个全国性暖冬中,有18个出现在1985年以后。”周兵强调。

受厄尔尼诺影响 或刷新最暖年纪录

今年秋季以来,我国北方气温异常偏高,多地冬天集体“迟到”。这是否与厄尔尼诺有关?

根据国家气候中心的最新监测,自2023年5月赤道中东太平洋进入厄尔尼诺状态以来,5月至10月,关键区海温指数呈现快速增暖持续趋势,已经连续五个月超过0.5℃,可以判定一次中等强度厄尔尼诺事件已经形成,强度为中等,并将持续到明年春季。

据统计,自20世纪以来的120多年间,全球一共出现了29次厄尔尼诺事件和29次拉尼娜事件。厄尔尼诺的出现,必然会造成区域或全球的气候异常。近几十年来,有95%以上的全球最暖纪录都发生在厄尔尼诺年或次年。

“厄尔尼诺的确是影响我国冬季偏暖的原因之一。”周兵说,对我国而言,厄尔尼诺的发生常常导致南方降水偏多,北方偏暖。据统计,1951年至2000年发生过14次厄尔尼诺事件,有13次我国冬季出现暖冬。

但周兵表示,今年我国大部分地区入冬偏晚,主要还是今秋以来欧亚中高纬度地区以纬向型环流为主,西伯利亚高压强度总体偏弱,冷空气活动偏弱导致的结果。受厄尔尼诺事件影响,并叠加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预计2023年全球平均气温很可能会打破2016年最暖年纪录。

据国家气候中心预计,今年冬季我国大部地区气温将接近常年同期或偏高,前冬(2023年12月)偏暖,后冬(2024年1月至2月)接近常年,北方出现暖冬概率较大。

周兵特别指出,暖冬并不意味着没有寒潮,即使是厄尔尼诺年,也并不排除冬季出现降温以及强的寒潮天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