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陈曦
在免疫学领域,一个新趋势正逐渐浮现:免疫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
这一趋势不仅拓展了免疫学的研究边界,还为这一快速发展的领域带来了创新和活力。记者12月11日从南开大学获悉,由中国免疫学会主办、天津市免疫协会协办、南开大学免疫学研究所承办的“免疫学前沿交叉论坛”近日在南开大学举行,该论坛展示了多学科交叉对于免疫学创新的巨大促进作用。
推动免疫疗法发展
据了解,作为现今生命科学领域备受关注的前沿学科,免疫学从诞生之日起就依托经验的“防”病救人,发展到今天在分子细胞水平上探讨系统内复杂而精细的调控机制,其理论和方法上的任何一次突破和进展, 都会极大地促进医学和生命科学的发展。
免疫学研究揭示了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解析了多种疾病的发病机制,促进相关医药产业发展,保证人口和环境健康。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免疫学面临越来越多的挑战,如疾病的复杂性、治疗的个性化需求、新型药物的开发等。
“面对这些挑战,多学科的融合能够激发免疫学新的研究思路和技术革新,为这些挑战提供了全新的解决方案。通过将化学、药学、材料科学、临床医学、神经科学和生物信息学等多个学科的研究方法和思路引入免疫学,我们能更全面地理解免疫系统的工作原理,以及免疫应答在健康和疾病中的角色。”南开大学免疫学研究所副所长张松教授举例说,“比如生物信息学和人工智能的应用不仅加速了免疫研究数据的分析,还提供了独特的视角来解读复杂的免疫反应,进而推动免疫疗法的发展。”
免疫学科交叉成果涌现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副主任、南开大学免疫学研究所所长曹雪涛的演讲强调了免疫学的核心问题,并展示了其团队在免疫学与结构生物学、细胞生物学深度交叉领域的成果。
曹雪涛院士围绕热点问题免疫应答与免疫治疗的新进展进行了介绍。“团队近期取得的进展,其中包括异质核核糖核蛋白A2B1(hnRNPA2B1)识别致病性DNA,进而在启动IFN-α/β产生和增强STING依赖性抗病毒信号传导中起重要作用。此外,类似于A2B1,Toll样受体TLR3也是胞内的模式识别受体,通过内体生物进程依赖的方式识别胞外RNA并调控固有免疫。”曹雪涛院士表示,该工作的顺利进展得益于免疫学与结构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的深度交叉。
此外,曹雪涛院士还介绍了在自身免疫(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调控新机制方面尚未发表的研究结果,也体现了免疫学与药物化学和生物信息学学科交叉深度合作的重要性。
中国工程院院士、陆军军医大学全军免疫学研究所所长吴玉章强调了肿瘤治疗中免疫系统的重要性,以及肿瘤内免疫调控作用与新技术手段的创新的前瞻性。
“目前,免疫检查点靶向治疗、过继性转输T细胞治疗、癌症疫苗以及免疫联合立体定向放射治疗(ISABR)等当今世界最前沿的肿瘤免疫治疗方法,都凸显了免疫学与合成生物学、医学、诊断学等学科交叉的重要性。”吴玉章院士表示,肿瘤耐药性、基因编辑细胞的可控性、个体化肿瘤疫苗的制备和自身免疫是目前免疫治疗亟待解决的难题。而学科融合及新技术交叉运用为攻克这些免疫学难题提供了重要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