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注于分享
分享好资源

扬州职大: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有特色见实效

科技日报实习记者 李诏宇 通讯员 高艳 梁孝梅 孙嘉隆

聚焦区域高端装备制造领域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机制创新,一体统筹学校高质量发展,实践“双链融合、育训一体、研创互促”,不断增强职业教育对区域产业建设的支持力和贡献度。

12月12日,记者从扬州市职业大学电气与汽车工程学院(以下简称扬州职大电汽学院)了解到,近三年来,该院累计为地方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800余人,毕业生年均就业率高达99.98%,企业满意率93.2%,专业对口率72.1%。

这些毕业生绝大多数在扬州地区的天嘉智能装备制造有限公司、上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仪征分公司等行业头部企业,以及江都永坚有限公司等专精特新企业实现一次性精准就业。

扬州职大: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有特色见实效

“双链融合”,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无缝对接

“我们围绕区域制造业‘数字化’发展需求,紧扣‘制造+数字’人才培养要求。通过与扬州地区龙头企业、行业骨干企业合作共建产业学院,推进从松散联结式校企合作向实体嵌入式产教融合转型,实现专业与产业精准对接,打通高质量人才培养链与产业需求链‘最后一公里’。”扬州职大电汽学院负责人陈久松说。

记者了解到,面对产业发展新需求,该院建立校企共同开展专业调研机制,成立课程开发工作小组,结合现场工程师培养计划,面向装备制造产业链职业岗位能力需求,遵循学生学习能力递进路径,建立模块化专业课程标准,推进课程与岗位精准对接。

近年来,该院更是注重依托“课程实践平台、科技创新平台、职业素养平台”,围绕“职业技能、专业技术、系统集成、创新创业”阶梯式能力培养,紧扣“设计—制造—装调—控制”等技术链,构建“设计模块、制造模块、装调模块、集成模块”等模块化课程体系,建立起“产教互通”教学管理的长效机制,构建了“四层四阶三平台”模块化课程体系。

“育训一体”拓展教学过程和生产过程衔接路径,建立“双场互融”教学模式的运行机制,组建“大师引领能教赛”结构化教师团队。这是该院在实现高质量人才培养上的一个有效做法。

扬州职大党委书记马顺圣介绍,电汽学院以“企业共性需求+校企合作开发”为驱动,结合企业生产场景开发教学场景,联合区域头部企业,校企共建“AI+智能制造”生产性实训基地,打造产教融合集成育才平台。

同时,还建立“双场互融”教学模式运行机制,实践基于项目的校企“双导师”教学形式,专兼教师协同育人。基于企业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建立将“真产品、活案例”转化为“真实、完整、典型”教学项目的项目转化机制;将平台项目融入课程模块,推行“学习场”与“工作场”双向互融,以学生为中心,实践“情境设计—项目引领—分析问题—自主学习—解决问题—评价反馈”系统循环教学。

扬州职大: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有特色见实效

“双导师”制,提升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思维

近年来,该院课堂“匠心”与“匠技”对接,依托产教融合集成平台,建立一批大师工作室,将工匠大师引进校园给学生传授技艺。

“我们通过引进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打造‘大师引领、能教会赛’的结构化教学团队,推动教师融入平台、驻企业,开展项目教学,将劳模精神融入课程、工匠精神渗透教学”。马顺圣说。

“研创互促”拓宽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有效途径,建设“产创研学”教研过程的平台载体,打造“导生制学创工坊”培育学生创新意识。这是该院在实现高质量人才培养上的又一个有效做法。

该院结合企业生产场景开发教学场景,校企共建“AI+智能制造”的生产性实训基地,打造产教融合集成平台;建立“双场互融”教学模式的运行机制,实践基于项目的校企“双导师”教学形式,将企业实际生产过程融入教学过程。

该院还根植新技术、新方法、新工艺,打造“学创工坊”,开展“科研+育人”传承行动、“项目+实践”创新行动,通过高年级指导低年级的“阶梯式导生制”形式,“多维度”引导学生开展创新实践。同时,面向“学创工坊”学员开放科研课题、推行毕业设计与科研项目融合等举措,打造团队育人模式,扩大教师参与“科教融汇”育人的深度与广度。

该院“育训一体”拓展教学过程和生产过程衔接路径,建立了“双场互融”教学模式的运行机制,真正让“双导师”能够带动师生在科创中共同成长,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思维。

值得一提的是,该院与沈飞所扬州协同创新研究院、江苏新扬新材料有限公司等深度合作,校、院、企、行资源共享,激活了人才培养的内生动力和外部活力,毕业生中先后涌现出大众汽车“全球最佳学徒工”刘争国,江苏省技术能手、扬州市青年岗位能手张华翔等一批“能工巧匠”。

扬州职大: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有特色见实效

(受访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