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9月18日消息(总台记者韩雪莹 郭威 郑澍)这个秋季学期,按照2022年版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下称“新课标”),新版义务教育艺术课正式“上线”。艺术课程由原来的音乐、美术两科变为五科,新增舞蹈、戏剧(含戏曲)、影视(含数字媒体艺术),把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强调纳入中小学教育各个学段以及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此次艺术课标改革中,“新三科”开设的价值何在?在教学过程中,如何使学生们的核心素养真正落地,推动我国美育事业的高质量发展?
新版义务教育课程方案改革了艺术课程设置:一至七年级的艺术课以音乐、美术为主线,融入舞蹈、戏剧(含戏曲)、影视(含数字媒体艺术)等内容;八至九年级分项选择开设,学生可以选择两项或以上学习。从传统的音乐、美术两科到今天的五科,增科扩容基于怎样的考虑?
北京电影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教育部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修订组组长胡智锋介绍:“‘新三科’的核心是落实立德树人和五育并举的新教育观,我们以传承优秀中华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觉和自信、树立高尚的劳动者和接班人为思路,现在将其落实在‘新三科’的加盟、艺术扩容,把传统的艺术教育扩充到美育教育。艺术教育原来更多是以音乐和美术为主体的偏专业化的教育,也就是艺术技能和技法,但传统的音乐和美术相对比较单一,从今天的艺术发展来讲,特别是舞蹈、戏剧、影视这三科,它们孕育的美育的内涵同样丰富而深厚,从一般的或者说比较单向度的艺术教育转向综合性的艺术教育,这也是一个全息的变化,在综合性中加入了社会实践、艺术实践的内容,包括和其他学科的关联度更高,比如和语文、外语、政治、劳动等等课程有更多的关联。”
根据新课标,一至七年级需有机融入舞蹈、戏剧、影视内容。例如,三至七年级的舞蹈主要学习舞蹈基本元素、舞蹈片段、主题即兴表演等;戏剧则选用音乐、语文、外语等教材中的教学素材,进行课本剧编创表演等;影视则让学生在欣赏优秀影视作品的同时,开展实际操作。辽宁省阜新市彰武县实验小学副校长、全国中小学美育教学指导专业委员会委员聂凤君坦言,艺术课程扩容对教师的专业素养、综合能力和教法创新都提出了挑战和更高要求。
聂凤君说:“以前的音乐老师可能会弹琴、会唱歌,就能把音乐课上得很好。但是现在不行了,综合架构课堂的能力要增强,要随时调整自己的课程。另外,我们可能以前做一个实践型的老师就可以了,现在要求老师不仅仅具备实践能力,还要向专业型、研究型的教师发展,比如说对应着新课标下的大单元备课,可能一个老师的能力不一定能完成,这就需要在开学前,学校校长和教研员等事先有一个教学设计的统领。”
△辽宁省阜新市彰武县实验小学主校区全体同学参加合唱比赛(受访者供图)
聂凤君认为,学科融合是本次课改的重要探索,目的是增强学生综合美育素养。而对于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孩子的艺术教育启蒙,更要做到“立体可感”,以沉浸式、互动式、体验式教学激发孩子们的潜能。
聂凤君说:“比如说低年级的教学,现在提出‘唱游’,其实唱歌是孩子们的天性,他们很容易产生兴趣,但我觉得还应该在‘唱游’中注入比如朗诵、诗歌、舞蹈等多种形式,引导孩子多参与生活,多去体验、感受。彰武县是全国的诗词之乡,地域音乐就有上百首,我们可以把这些都用在音乐课堂中。从小培育孩子们的红色基因,让其厚植孩子们的心灵,是培根铸魂的过程。我们现在正在编创一个音乐舞剧,彰武县有七十多年的治沙精神,这也是我们重要的一个文化符号,我们让治沙精神进校园、进课堂,用音乐舞剧反映治沙精神,其中既有原创的音乐,又有原创的舞蹈动作。”
△辽宁省阜新市彰武县实验小学舞蹈作品《林间雀语》获第五届全国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比赛一等奖(受访者供图)
八至九年级开设的课程内容更加深入,实践性更强,比如,有的学校从语文课本中选出名篇让学生改编成话剧,分角色表演,互评互议。此外,随着互联网技术和数字技术的逐渐发展,越来越多的交互性产品进入普通人生活,学校在教学过程中涵盖数字媒体艺术知识等相应内容成为大趋势,新课标也设计了创编校园微电影、定格动画等内容。广州市玉岩中学艺术科组长苏龙婵告诉记者,学校正按照新课标要求,面向全体艺术教师开展培训,并借助社会资源补充艺术教学专业性的不足。
苏龙婵说:“对于‘新三科’,在影视方面,学校目前主要还是以社团的形式在开展,有专门的学生电视台以及学生工作室,我们也经常引进外面的一些力量,包括电视台编导、传媒领域的师资力量和专家进到学校给学生培训。戏曲方面,我们也计划采用引进校外资源的方式,比如请非遗传承人;广东以粤剧为主,接下来也想和周边的粤剧团形成连接,邀请他们的大师来给我们做普及性讲座。”
△广州市玉岩中学邀请专家为学生工作室的同学们培训(受访者供图)
如何评价学习效果?新课标提出,各艺术学科学业质量标准要具有可测性、可评性,不设水平等级。苏龙婵介绍,学校会动态检测学生学业水平提升情况,在期末进行统一的教学质量检测,主要包括课堂表现、技能展示、知识储备。
苏龙婵介绍:“我们的目的并不是给学生一个具体的分数,而是动态地检测学生核心素养的转变过程。我们不局限于课堂,也不局限于校内,包括学生参加社团的活动,我们会有记录,在艺术测评的分数里也会有体现;我们在平时的课堂上,孩子们的表现、包括某一个表演,我们也会有记录。所以我们对学生的测评其实是一个动态的、全面的、立体化的过程。”
△广州市玉岩中学学生工作室的同学们全程直播学校晚会(受访者供图)
胡智锋告诉记者,艺术课程提炼了“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文化理解”四个核心素养,体现了艺术的育人价值,明晰了学生通过艺术课程学习所要逐步形成的关键能力、必备品格和价值观念;各中小学也要将学生核心素养发展贯穿课标全文本、隐含在课程内容及教学实践中。
胡智锋认为:“‘审美感知’更多是从经典或者优秀的艺术作品中获得审美鉴赏和艺术鉴赏的能力的提升;‘创意实践’就是自己提出创意、提出想法,在自己的生活、学习过程中,从身边的人、身边的事、身边的生活内容来提炼可以转化为艺术创作的内容,比如说拍个短片、排个小戏,从民间这些自然山水中获得灵感,来把它变成画面、音符,进行一定程度的自己动手做的艺术创作;‘艺术表达’强调艺术专业性,不管是鉴赏还是创作,都是学习古今中外这些优秀艺术创作里的一些基本的知识性的、技巧性的技法、手段,比如学会用音符旋律、用画笔、用镜头、用肢体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文化理解’就是无论鉴赏也好、创意实践也好,感受古今中外的不同的文化,寻找更深厚的文化支撑,来提升自己的文化综合素养和能力。”
艺术带给人的不仅仅是美,还有丰富的想象,更有创造力的萌发。胡智锋认为,新课标提及的“创意实践”“创造美的能力”“创新思维”,也印证了育人理念、育人方式的改革。
胡智锋认为:“首先,要把优秀传统文化的元素大规模地融进去,让大家对自己的中国传统文化、现当代文化有一个非常好的了解和把握;其次,这也是提高孩子综合能力的过程,艺术的学习需要调动资源,需要去发现、去观察、去体验、去梳理、去传达、去展现,这些其实都是组织能力、运作能力、管理能力等等;第三个就是提升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艺术就是鼓励创新,用创新的手法和方式来创新不同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