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注于分享
分享好资源

医药股何时回暖?东吴证券朱国广:四季度随时可能大反攻,重点布局四大板块

眼下是时候抄底医药股了吗?

“当前医药板块配置价值较高,具备企稳回升条件,预计将是全年增长较确定的板块之一。”东吴证券研究所联席所长、医药首席分析师朱国广在接受券商中国记者采访时提到,尽管医药板块部分公司二季度业绩受到疫情影响,但他仍看好三季报业绩反弹及估值切换可能带来的共振行情。

在朱国广看来,随着对医药板块中创新药政策逐步放松,疫情对医药生产、消费医疗等影响的消退,业绩端逐步恢复,当前估值位于历史底部位置的医药板块或将实现逆转。 四季度医药板块随时有望大反攻, 其中,尤其看好科研服务、消费医疗、创新药及CXO等具备估值切换空间的板块。

医药股何时触底回升?

券商中国记者:今年以来,医药指数累计跌幅超过20%,医药板块估值持续在低位徘徊。您认为目前医药板块具备企稳回升的条件了吗?

朱国广:我们认为当前医药板块配置价值较高,非常看好四季度医药板块的投资机会,建议积极配置。

首先,医药板块估值较低,尽管有所反弹,但仍处于近十年较低位置。从估值水平看,2010年初至今,医药行业PE最高73倍,最低23倍,平均值37倍,目前医药行业PE约24倍,远低于历史平均估值;估值最贵的医美、医疗服务等也出现明显回落。

其次,从基金配置比例来看,医药标配约8%,全基配置比例不到4%,显示医药板块被公募基金大幅低配,做空医药板块动能枯竭、低位医药板块有需要得到修正内在驱动。

其三,创新药政策端回暖,且疫情对医药生产、消费医疗等影响正在消退,业绩有望逐步恢复。如创新药的简易续约、创新药鼓励部分单臂临床试验、创新药的DRS豁免等一系列政策有助于国内创新药在国际医药舞台上提高地位。尽管疫情仍此起彼伏,但相对于二季度门诊量、手术量快速恢复,有利于处方药放量等。

其四,每年医保资金支出增长超过12%以上,医药产业仍在持续做大。尽管有仿制药及耗材集采等政策影响,只不过在调整结构而已。医保对创新药及器械的支持力度有增无减。

券商中国记者:近期,医药集采再度引起业内热烈讨论,您如何看待市场对医药板块的担忧?您看到了医药板块回暖的哪些边际变化?

朱国广:目前,集采主要聚焦仿制药和部分耗材等一些医保占比高的产品,种植牙集采属于个案,消耗医保资金并不多,预计不太可能扩展到其他领域。广东联盟已经集采过生长激素,从结果看对市场影响不大。浙江集采可能并不包括生长激素等,即便包括生长激素,参考广东联盟的情况,判断对生长激素的影响也相对有限。

眼下医疗板块回暖的边际变化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从医保支付端看,创新药进入医保两年后续约大多数降幅15%以内,北京医保局引发《DRG付费新药、新技术除外支付管理办法通知》践行国家医保局对创新的支持;从药审中心看,对没有经典治疗方案的创新药鼓励单臂临床试验,降低创新药开发成本及提高成药性;从集采角度看,国家第七批集采平均降价幅度48%,降幅有所收窄等。

提早布局四大主线,以待医药板块随时大反攻

券商中国记者:医药板块中报业绩确定性如何?什么样的公司股价更具韧性?

朱国广:受疫情等因素影响,部分医药标的二季度业绩确实面临压力,接下来要重点关注三季报增长确定性强的标的,预计四季度有望迎来三季报及估值切换共振行情。

从市场表现看,前期跌幅大、且机构容易重仓的大市值公司股价较强;从板块来看,科研服务、消费医疗等为持续主线,原因为其成长性与政策免疫性;疫情有效控制,消费及经济复苏趋势明显。

券商中国记者:整体而言,您更看好医药板块中的哪些细分领域,为什么?目前机构投资者对哪些医药赛道的兴趣更大?

朱国广:目前大家关注度较高的赛道包括科研服务、消费医疗、创新药及CXO等几个板块。

其中科研服务板块与市场扩容迅速、景气度持续高涨有关。在不考虑实验室设备(国产化率极低)的情况下,估计2020年其总体市场规模超过600亿元,2020-2024年CAGR约为20%,行业增长驱动力主要来自生物药产业蓬勃发展及生命科学研发支出高增长。

消费医疗板块因疫情消退后就诊不再受限制,市场需求得到快速释放。二季度虽然相关公司业绩增长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但6至7月已恢复较好增长势头,板块股价也有所恢复。

创新药板块自2021年下半年以来历经长时间、大幅度的回调,许多优质创新药标的估值已处于底部区间,当前位置创新药板块已具备布局价值。2022年ASCO年会上国产创新药数据表现优异,多个核心品种成药的确定性逐步获得确证,创新药板块也迎来一轮反弹。

此外,长远来看,创新药的商业天花板够高,国内优质创新药品种授权出海,金额屡创新高,中国药企研发实力和国产创新药全球竞争力逐步得到海外市场的认可,中国本土创新型企业也在提高新药开发效率并拥抱全球市场。

券商中国记者:您如何看待中国药企的全球化竞争路线?能否结合GDR等金融双向开放新政策,谈谈中国药企的出海之路?

朱国广:中国创新药出海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完全自主研发,做全球多中心临床试验,并在海外建立商业化团队进行推广;二是在合适的时机进行海外授权,由海外大药企进行后续的研发以及商业化推广,从中收取一定的授权费用和销售分成。

现阶段,第一种路线难度很高且需要消耗大量资金;对于大部分的国内药企来说,第二种海外授权的方式更容易实现,也更为主流。根据我们统计,2020年到2022年上半年,有接近70款国产创新药,以对外授权的形式出海,其中不乏数十亿美金的重磅交易,比如荣昌生物维迪西妥单抗海外授权总金额高达26亿美元。

海外授权的背后,不仅是中国药企研发实力和国产创新药全球竞争力逐步得到海外市场的认可,也可以窥见中国本土创新型企业已经在细分技术领域拔得头筹,提高新药开发效率并拥抱全球市场。

主要注意的是,新药研发周期很长,一款成功上市的创新药背后一般需要5年以上的研发时间和数十亿资金的消耗,融资对于药企的持续研发投入至关重要。2022年以来,越来越多的A股公司计划发行GDR(全球存托凭证业务),进一步拓宽了融资渠道,为本土企业的融资发展带来便利。借助GDR业务,国内企业也有望提升品牌知名度,对于未来的授权合作等事项预计也有一定帮助。

风险提示:本文中的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见并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投资者请自主作出投资决策并自行承担投资风险。

责编:王璐璐

校对:赵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