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院校简介
华东理工大学是教育部直属重点高校,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和“985创新平台”建设学校,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之一。在能源、化工、新材料、环保、生物等学科拥有全国领先、世界一流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能力。建校七十年来,共培养了36万名毕业生,校友人才辈出,遍布海内外。
华东理工大学商学院集工商管理、经济学科及管理学科为一体,致力于管理与经济学科的融合发展。学院已通过AACSB、AMBA、CAMEA三大认证,拥有11个本科专业、3个一级学科硕士点、3个一级学科博士点以及工商管理硕士(MBA/EMBA)、工程管理硕士(MEM)、会计硕士(MPAcc)、金融硕士(MF)、中外合作MBA等专业学位项目以及高层管理培训(EDP)项目,构建了系统的、高质量的终身教育体系。学院拥有一支学术造诣深厚,教学经验丰富的师资队伍,学院核心价值观以学生为中心、社会责任、生命共同体,以成为“国内一流商学院”为愿景,以基于“交流而发展”为培养理念,通过专业知识交流、管理经验交流、社会网络建构三大平台,践行“连接商业与科技,培养知行合一的经管人才”的使命。
二、项目简介
工程管理硕士(Master of Engineering Management, 缩写 MEM) 是 2010 年教育部新设置的专业学位,其目的是适应我国现代工程事业发展对工程管理人才的迫切需求。华理 MEM 依托学校理工类优势学科和商学院卓越的专业硕士学位教育实践,结合中国产业发展特点,面向企业发展的人才需求,形成了华理工程管理专业的办学特色:集管理学、经济学、项目管理与工程管理等知识于一体,具有学科交叉性和实际应用性特征。与德国柏林工业大学联合开办双学位,引进国际优质课程和师资,培养兼具行业竞争力和国际视野的工程管理人才。
三、培养目标
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卓越管理能力和完备工程实践能力的复合型高端人才。
四、项目优势
1
集产学研优势资源 培养行业杰出人才
华东理工大学科研实力雄厚,在能源、化工、生物医药、新材料等领域处于国内领先地位,产业根基深厚。华理MEM 整合工科优势资源,发挥产业优势力量,打造商业与科技结合的培养模式,满足各行业人才需求。
2
研发创新培养体系 课程注重实践应用
华理 MEM 率先开展“行动学习”项目,开创专业学位教学的新范式。以培养学生实际能力为目的,开设智能制造与智慧运营、大数据商务分析、项目 ( 群 ) 与敏捷项目管理等方向的专业课程,提高学生对管理知识的系统性认识。通过专业课程、特色讲座、企业实践等模块来实现技术与管理的结合、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3
精选优质课程师资 聚集全球优秀智慧
除我校自有的优势师资外,华理 MEM 聘请行业头部企业的高管担任客座教授或课程教授。实行双导师制,聘请知名企业和学术机构中的著名工程管理专家和学者担任企业导师,与学校导师共同指导论文。
4
关注学生职业发展 提升职场竞争能力
华理商学院构建职业发展平台旨在帮助学生准确认识个人优势、确定职业生涯目标,采用一对一导师计划,帮助学生把握适合自己的职业方向。同时,华理 MEM 项目与IPMP 和 PMP 职业证书双挂钩,帮助学生提升职业竞争力。
五、课程体系
MEM 项目秉承商学院“连接商业与科技,培养知行合一的经管人才”培养理念,以“商业 + 科技”的培养体系,实现学生商业知识和专业知识的双向提升。华理MEM开设了4门公共课程、5门基础管理课程、4门商业平台课程以及三大特色方向专业课。智能制造与智慧运营课程模块借信息技术实现运营目标;大数据商务分析课程模块用数据驱动的企业决策转型;项目(群)与敏捷项目管理课程模块突破狭义“项目管理”着眼于“大工程”。
此外,通过海外游学、企业参访、竞赛、专题论坛和讲座等丰富的实践活动,开拓学生国际视野,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学生完成至少37个学分和硕士毕业论文并通过论文答辩,可获得工程管理硕士学位及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
六、授予证书
七、学生概况
华理MEM就读的学生平均年龄32岁,平均工作年限9.6年,男女比例为2.2:1。46%的学生担任中高层管理岗位。
(*以上统计数据来源于华理MEM2021级学生)
学生主要来自于IT/互联网、制造业、汽车及配件、医药/生物工程、能源/化工、建筑/房地产等行业。部分雇主企业如下:
八、报考信息
授课方式:周末授课
报考条件:
1 已获硕士学位或博士学位并有2年以上工作经验的人员;
2 大学本科毕业后有 3 年以上工作经验的人员;
3 获得国家承认的高职高专毕业学历或大学本科结业后有5年以上工作经验,达到与大学本科毕业生同等学力的人员。
九、优选面试
为了选拔具有管理和创新潜能的优秀MEM学生,商学院专业学位教育中心特实施“华东理工大学商学院非全日制工程管理硕士(MEM)优秀学生选拔计划”,对表现突出的申请者实行A、B、C档优选加分政策。
*备注:面试时间及形式(线上/线下)将根据疫情做调整,并以项目官方发布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