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注于分享
分享好资源

优质论文|“双减”前提下,如何系统科学化地打造“提质增效”课堂?(四)

“第二届新时代语文教育原创论文展评”一等奖论文

“双减”前提下,如何系统科学化地打造

“提质增效”课堂?(四)

——以小学语文阅读与作文教学的突破性创新为例

(注:本文为“第二届新时代语文教育原创论文展评”一等奖论文)

作者:周英文

五、系统科学化地全面提升教师工作效能,是打造“提质增效”课堂的充分保证

教师是课堂“提质增效”的实施者。没有教师工作的提质增效,教师必然心有余而不足,就不可能充分实现课堂教学的“提质增效”。

(一)教师工作职责的界定

教师职业,与其他职业一样,也应具有明确的工作边界与职责界定。

1.内容上,应由现在的“全面”责任,明白确定为“专业”责任。

教师的专业责任有哪些呢?备课,上课及作业处理,教学管理,家校沟通,教研培训等,应定义为教师的专业职责。而包括与家庭、社会、政府相关等的其他工作,不在教师工作职责范围之内,不应由教师承担。

2.时空上,应由现在的“无限”责任,明白确定为“有限”责任。

首先,教师工作时间,按劳动法应限定为每天8小时,且一周5天工作制(节假日除外);其次,教师工作空间是在学校内(包括由学校组织的校外活动)的各项教育教学相关事务。除此时空之外发生的与学生相关的其他事务,均应不在教师工作职责范围之内。

(二)教师的专业成长与培训效能

一般来说,一名教师从师范院校毕业后“入职”而成为“合格”教师需要5年及以上,成为“成熟”教师需要10年以上,成为“专家”级教师则需要20-30年,且极少数。

语文特级教师于永正先生退休后撰文回忆过去几十年的教育生涯,有这样一段话,可谓发人深省:“我时常记起江苏省模范教师王树堂先生生前对我说的一句话:‘年轻的时候不会教,等会教了,又老了。’ 他说出了所有退休老师的心里话,一种带有无奈、伤感、留恋、遗憾的肺腑之言。”(注17)

由此可见,教师专业成长之路多么漫长,教师专业培训效能多么乏力!

教师专业化培训,如何从“劳而无功”转到“多、快、好、省”呢?

1.需要弄清楚什么是“教师专业化”问题?——从“打仗”说起!

一个打仗的团队,是由幕后指挥员、计划参谋部、技术后勤部、一线战斗员、伤病医护员等角色组成,且各自承担相应的职责。

现在,我们对教师的要求是“全能型”,即要承担并完成教学中的“指挥、参谋、后勤、战斗、医护等”全部工作。这样,就怪不得绝大部教师工作修炼了一辈子也成不了“专家级”教师了。

因此,教师专业化需要将教师定位于“战斗员”的角色和位置,只要贯彻首长的战斗意图、执行参谋部的战斗方案,然后做好教师该做的“备课,上课及作业处理,家校沟通和教学管理”等主体工作即可。

2.为什么教师培训很多时候是“劳而无功”?

在教师专业化培训中,出现了很多不专业的现象,如各自为阵,蜻蜓点水,隔靴掻痒,老马识途等。

“各自为阵”式培训,没有中心。表现在培训专家的培训内容,基本都是站在各自的角度对课标(教学大纲)、教材(教科书)进行理解和阐释,往往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让人莫衷一是,一片茫然。

“蜻蜓点水”式培训,不能深入。专家们在培训时,理论上讲得好像都对,就像说人不吃饭一定会饿肚子一样没有毛病,但仅此而已。至于如何生产大米并做成饭的问题,专家们好像并不关心。

“隔靴掻痒”式培训,似是而非。专家们理论上讲得多,道理上讲得多,但轮到应该在课堂上如何实施落实时,便顾左右而言他。

“老马识途”式培训,新瓶装旧酒。专家们有时会将新的理论、新的要求,套入过去一些陈旧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案例,来糊弄一线教师。

这些所谓的专业化培训,劳命伤财,令一线教师怨声载道,痛恨无比。

3.如何做到教师培训“多,快,好,省”?——从洋快餐“肯德基”说起!

众所周知,全世界肯德基店中汉堡和炸鸡腿的包装、份量、味道、口感都一样让人称道。他们的诀窍在于:统一的食材原料,统一的预制件(半熟食品),统一的烹调规范,统一的食品包装和服务规范等等。这样,一位零基础只经简易培训的厨工(不好叫厨师),就能在几分钟之内,简单方便地批量生产出美味可口的汉堡和炸鸡腿,其厨艺水平与专业厨师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

这给了我们的教师专业化培训工作哪些有益的启示呢?

启示一:教师专业化,应当让教师把份内的主要工作做好、做精,即做好备课(熟悉上课内容及要点、重难点处理等)、上课及作业处理、家校沟通和班级管理等工作。其他,如课程研发和教案制定,应由教研部门承担……

启示二:教师专业化培训,初入职和刚入职阶段应以实践为主、理论为辅。在师范院校基本教育理论学习的基础上,新教师需要着重于所教学科课程体系内容与教学模式的对接整合,以及课堂教学的实施技能、技术培训。在课堂教学实践能力达到一定水平后,再全面提升教学理论水平,努力探索并形成各具特色的教学风格和创新见解,才能成为专家级教师。

启示三:教师专业化的核心技能,是基于最佳教学环境的教学适宜化运用能力。即需要培训教师应用最优化的认知建构课程体系,采用最优化的课堂教学结构与模式,并根据所任教班级学生的学力状况,有弹性地组织和实施最适宜的教学。

这样实实在在的培训,才能达到“多、快、好、省”的教师专业化成长效果。

(三)教师重点工作场景的效能分析

1.教师工作场景与工作效能

第一,当前教师的工作效能

其一是备课,大多是抄写各色教案,属无效工作。

其二是上课,主要是以知识为目标,以教师为中心,以讲解为手段,属低效工作。

第三是作业,一般都是在课后完成。这样,一则作业质量良莠不齐或质量低下;二则因量大而无法细致批改;三则因延后批改,导致学生对批改结果无感,或感受严重降低。因此,属低效或无效(对后进生而言)工作。

其四是家校沟通和班级管理,一般都是出了问题后被动沟通;且信息单一、单点,不能系统全面沟通,不能防患于未然,无法对学生成长进行整体规划。

第二,如何营建教师高效率和高质量的工作场景?

“高效备课”。需要拥有基于高效教学要求的可操作的教学整体方案(单元-专题/课题教学包),包括教学要点分析、教学引导课件、学生学习操作单、参考课例、同行经验等。教师拿来学习之后,根据自家学生情况,略作调整,立马可用。

“高效上课”。采用基于“系统科学化”设计的“四环-五导-操作式”课堂教学模式。教师可以据此操作规范,只需根据班级情况略作微调,即可实现高效能的课堂教学。

“高效作业”。将作业作为课堂教学的重点教学部分,成为学生“操作式学习”的主体内容之一。这样,作业课内完成,质量有保障;作业适量,人人完成、次次完成;作业面批,当堂纠错,成功完成。

“高效家校沟通及班级管理”。实现时时将教学工作和学生情况反馈给家长,家长也即时将学生在家的学习、生活情况反映给学校和教师,做到:全面掌控,有的放矢;未雨绸缪,防微杜渐;协调一致,高效处置;整体规划,长效发展。

2.备课方式的效能比较

备课作为教师工作的重点场景之一,对教学工作效能的高低起着关键性作用。但备课是以“教案为主”好呢,还是以“课程为主”好?下面略为说明:

以“教案为主”。需要根据各自班级需求和知识目标要求,设计个性化教学方案,即要求教师自我研发教学方案。这种备课方式,因“教无定法,各师各教”导致绝大多数教师无力、也无能真正研发自己特有的教学方案,而只能乱写一通或抄袭别人的教案以应付检查和考核。

以“课程为主”。根据规定的(如新课程倡导的探究式)教学模式,运用与教学主题相关的教学资源(如教学课件、学习操作单等),形成通用的高效能教学方案。教师只需依据这个通用教学方案略作调整,就能实现高效能的课堂教学。这样的备课,既有法又有度,才是高效能的备课。

3.教师工作方式的信息化赋能——充分运用“提质、增效、减负”的教学工具

使用“备课系统”:包括备课平台与备课指导、备课管理,具有备课学习、协作备课和教学反思等功能,可以支持、协助和监控教师实现高效能备课等。

使用“上课系统”,提供教学资源包,实时监控与教学支持,并提供教研、反思、分享、培训等功能,可以协助和监督教师实施高效能的课堂教学。

使用“作业处理平台”,具有即时批阅功能,包括作业扫描、识别、评判(自动批阅,人工补充批阅)、订正、贮存、大数据分析等功能,可以在大幅提高作业批阅效能的同时,大量减轻教师批阅工作量,并大量积累学生学习数据,生成个性化学业分析、诊断、评价表单等。

使用“家校沟通平台”,包括家长沟通、课程管理、学生激励、学生发展档案、学籍管理等功能。可以即时呈现学生家校学习情况,加强家校沟通,全面了解学生情况,家校协作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等。

六、小学阅读与作文教学的系统科学化实施简示

(一)课程简介

1.课程理念:将读写知识转化为读写能力!

2.课程四要素

其一,为什么教/学?——构建认知,提升思维!

通过“语言与思维”的对接训练,在孩子的大脑中建立起一套“阅读与写作的认知体系”,并打通其间的思维通路。

其二,教/学什么?——构建认知,获得能力!

其三,怎样教/学?——学为中心,助生成功!

其四,如何评价教学?

首先,每位学生都成功完成本次课的学习任务,达成了学习目标,获得了“学习成功”,体验到了学习的乐趣,增强了学习信心,触动或找到了“学感”(学习的感觉)。

同时,构建和完善了“学科认知”,即“学懂(内化)”和“学会(外化)”了本次课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提升了学科思维水平和能力。

3.课程架构简介

读写认知的建构,就像“造房子”一样,需要先“基础(打地基)”,再“结构(立框架)”,然后才能“内容(安墙体、楼板、水电、门窗等)”、“技法(加装修、家俱、电器设施等)”,最后才能形成“境界(整体风格、使用价值等)”。

(二)教学实景与教学效能

1.实施实景:实施“四环-五导-操作式”教学的课堂

2.课程效能:不断完善学生认知!

以一位家长与孩子(一位正在学习畅通读写课的四年级学生)的真实对话为例——

◆孩子:(一回到家,就对妈妈撒娇)“妈妈,我好累呀!我手都要写断了!”

妈妈:(逗她)“这么累,那就不要学了!”

◆孩子:(坚定的口吻)“不,我要学!”

妈妈:(很奇怪口吻)“你不是手都要写断了吗?为什么还要学?”

◆孩子:(神秘而骄傲的口吻)“我每一次进教室前是一个人,上完课后走出教室,就变成了另一个人了!”

家长:(惊讶)……

每堂课都学有所得,不断增强读写感觉,不断完善读写认知,不断提升读写思维水平。这是学生们对畅通读写课的普遍感受!

七、打造“提质增效”课堂,促进基础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系统科学化,是运用系统思维和认知建构理论实现课程和课堂教学“提质增效”的利器。

(一)课程教学的“系统科学化”应从哪些方面着手?

要打造“提质增效”课堂,不能囿于课堂教学本身,而是需要围绕“提质增效”这一主题,对课程教学系统的各要素进行科学配置和协调整合。主要包括以下六个方面:

1.课程的认知化:要求将学科内容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水平进行改造,使其适合学生学习。

2.课堂的感知化:在进行课堂教学时,要求课堂教学环境、教学结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符合学生的感知要求,以适应学生全程、高效地学习。

3.技术的互补化: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包括AI、VR、AR等)优势,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互补融合,一则增强课程的可学习性,二则在教学过程中“该用技术用技术,该用人力用人力”,实现教学效能的最大化。

4.教学的规范化:实现教学内容、教学流程、教学过程的程序化,实现教学工作流程的可监控、可介入、可追溯,便于过程评价,避免单一、片面的结果评价。

5.管理的平台化:信息化综合管理,管理的各个方面都平台化,将各种信息和数据统一起来,实行透明化管理,促进系统间和各要素间的协调、整合。

6.评价的综合化:要根据系统各要素的作用,结合相关数据,客观、公正、即时对各项工作、各个部门、各位人员进行精准的评价。

“系统科学化”是实现新课程课堂落地的通用实施利器,不仅对语文课程卓有成效,也对数学、外语等其他学科同样有效。

(二)课程教学“系统科学化”的时代紧迫性!

最后,引用清华大学科学史系主任吴国盛先生近期在《中美之间的真正差距是什么?》一文中的一段话,作为本文的总结:

“当下的教育,与创新、创造的思维模式要求相悖。目前这种死记硬背、单纯记忆和服从型的教育方式需要加快改革!郑也夫老师有一句话我觉得讲得特别好,他说:‘拉磨一年,终生无缘千里马。’千里马必须在自由辽阔的境地中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而拉磨的那些驴、骡子从事的是比较单纯的简单劳动。现在我们的教育就有这样一种可怕的趋势,力图把孩子们都变成骡子、驴,不让他们成为千里马。 郑老师还有一个预言,他说:‘凡是在中国接受过初等教育和大学教育的学生,将来都不可能成为原创性的科学家。’尽管这个说法可能有些惊悚,但背后折射的问题,我认为是非常严重的。”(注18)

为了推进新课程的课堂落地,为了实现“双减”的目标——基础教育的素质化转型和高质量发展,我们拟将“课程教学的系统科学化”研究成果,包括全部教学技术和课堂教学实践经验与全国所有教育局和中小学校共享!

注释及参考文献:

注17,特级教师于永正:退休了,才明白教育是怎么一回事 (qq.com)

https://view.inews.qq.com/a/20220215A01BT200

注18,清华教授吴国盛:中美之间的真正差距是什么?

https://mp.weixin.qq.com/s/oaPcExua1P9hKVBmwgXJtg

校对| 小清

责编 | 古月

副主编 | 温鹃 常璐

主编 | 李大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