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记者 李沛沛 每经编辑 彭水萍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获悉,又一家由投资机构发起的SPAC(Special Purpose Acquisition Company,特殊目的收购公司)正在冲击资本市场。
近日,特殊目的收购公司Everest Acquisition Corporation向港交所递交了上市申请。招股书显示,Everest公司的发起人为老牌PE弘毅投资和农银国际旗下的农银国际融资,农银国际和花旗担任联席保荐人。
据悉,今年1月港交所SPAC上市机制开始生效后,递交SPAC上市的公司数量已经超过10家,发起人中不乏知名投资机构和资深投资人,包括私募股权基金、知名公众人物、上市公司、资产管理机构及投资银行等。这些迹象充分说明,在SPAC的赛道上,PE/VC已经成为非常活跃的玩家。
老牌PE也“入局”SPAC,弘毅投资IRR为26%
又有老牌投资机构“入局”SPAC。
所谓SPAC,指的是发起人为了收购拟上市的实体公司而提前制造的上市“现金壳”公司。直白一点说,这类公司没有具体业务,发起人推动这个“空壳”公司登录资本市场,是为了寻找一家有着高成长发展前景的非上市公司并与其合并,使其获得融资从而上市。如果在其生命期限内没有完成并购,那么这个SPAC也就面临清盘。
9月19日,特殊目的收购公司Everest Acquisition Corporation向港交所提交了招股说明书,其中最为引人关注的是其背后的发起人。文件显示,这家SPAC由Hony Partners Group和农银国际融资共同发起,前者是国内老牌PE弘毅的联属人士,后者则是农银国际(农行国际投资银行部门)的全资附属公司。
通过招股说明书,我们也可以一窥弘毅的历史背景与投资情况。文件显示,弘毅(Hony Partners Group控制的一组实体)是一家专注于在中国的机会的领先另类投资管理集团,其投资历史可追溯至2003年,截至去年12月31日的私募股权资产管理规模约为100亿美元。
再来看弘毅的投资组合情况。招股书显示,弘毅已经进行了26亿美元的并购投资;在医疗健康领域,过去18年进行了18次投资,在该领域配置的资金总额为12亿美元;在消费领域,则在逾20家公司投资了逾14亿美元;在绿色产业领域,除以绿色及低碳发展为导向的投资布局外,弘毅还专注于新能源、节能、环保、智能环保科技及智慧能源等重点领域的成长性股权投资。
从2005年完成首项投资到去年12月31日,弘毅投资的投资资本倍数(MOIC)为1.94倍,分派对实缴资本(DPI)为1.45倍,内部回报率(IRR)为26%。
招股书还显示,Everest公司将专注于大中华地区的具有科技赋能及高增长的公司或与中国有着紧密型联系或具有增长潜力的区域性公司,并主要聚焦于医疗健康、消费及绿色产业领域。弘毅创始人、董事长赵令欢担任该公司的董事会主席兼执行董事。
机构都爱SPAC:上市成功率高、时间短
今年1月,港交所SPAC上市机制开始生效,成为韩国、马来西亚和新加坡之后引入SPAC上市机制的第四个亚太资本市场,Everest公司也是第14家奔赴港股的SPAC公司。
事实上,就在刚刚过去的9月16日,由农银国际与春华资本联合发起的特殊目的收购公司Interra Acquisition正式挂牌上市,成为港交所第四家SPAC公司。
中泰国际研报显示,首批SPAC公司多数关注近几年增长迅速的热门投资领域,包括新消费、新能源、生物科技等,并且几乎所有SPAC公司都明确表明会优先考虑在亚太地区或中国内地的投资标的。而综观首批冲击港股的SPAC,背后不乏投资机构的身影,体现出投资机构的极大热情。
向港交所提交上市申请的部分SPAC代表(数据来源:中泰国际研究部,公开资料)
从这份统计我们可以看出,相比美国SPAC市场多由对冲基金组成,参与香港SPAC的投资机构更为多元化。港交所现有的SPAC发起人中,知名投资机构和资深投资人不在少数。正如有的业内人士所说,这些发起人团队大都具有较高的专业性,并且手握上下游供应链资源等,标的公司的选择上会更有优势。
中泰国际也指出,虽然港交所对于SPAC上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例如上市募资规模最少10亿港元,高于纳斯达克(最低市值5000万美元)、纽交所(无规定)和新交所(最低1.5亿新元),在摊薄上限及发起人收益方面也要求严格。但客观说来,对标的企业而言,SPAC上市成功率高、时间短,也能规避传统IPO的各种“不确定性”,且融资金额确定,“预计会有一批包括生物科技在内的、成长迅速的企业能通过新渠道做大市值”。
每日经济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