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敢于在生活中“求变”“进取”,总归是应该得到鼓励和支持的。谁的人生又是能预先规划、制定好的呢?
今年26岁的李先俊近日入学后,与新生们一起在操场上参加军训。从重庆大学毕业4年后,李先俊今年重新高考,以超本科线62分的成绩被湖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中医学专业录取。
这条消息出现后,很快就上了热搜榜。广大网友对这位年轻小伙的选择,并没有一致的看法。有人认为只要当事人觉得开心、快乐,就算本科毕业后再去读专科,有何不可?但也有人认为,当事人不仅在人生旅途上走了弯路,还浪费了宝贵的教育资源。
其实,在讨论他的选择之前,部分网友似乎并没有细读新闻文本。报道中提到,李先俊曾和家人约定,“每年寒暑假,要么去父亲的诊所里学习,要么到爷爷那里学习”。也就是说,中医学是小伙家的传统家业,很明显,比起和此前本科学习专业并不匹配的工作,继承家中父辈毕生从事的事业,不仅更保险更可靠,也更有利于发挥他的才能。
进一步说,李先俊的人生经历并不具备一般意义上的普遍性。一般人在读完本科4年后不太会选择再去读专科,这不是纯粹的人生选择问题,而是事关生活中有没有“退路”,有没有“保底”的现实问题。从这个角度讲,李先俊选择读专科对其本人的意义,远大于舆论场上言不及义、七嘴八舌的讨论。
不过,值得玩味的是,为何类似新闻只要一出现,就一定会得到网友的高度关注?所谓高学历人才“低就”的故事,好像总能击中公众的“痛点”。这不光是新闻本身所具有的“热搜”体质问题,更涉及到了当下潜藏着的某种社会心理。
公众对高学历人才找不到好工作的新闻很是关注,是因为内心隐隐有着向下滑落的担心。本科毕业后再读专科的小伙,似乎暗合了人们对“人生路向下”的担心。与其说人们是对新闻当事人表示关切,不如说是大家都在有意无意间把自己的人生,投射到了当事人的经历之中。这种抽象的“联想”,触动了很多人的内心,这才是此类新闻总能上热搜的根本原因。
互联网舆论场的开放性和匿名性,给了网友发表观点和意见的自由,却也默默助长了某种以自我为中心的“自负”。更通俗地说,就是很多网友所批评的“爹味”。不管新闻中的当事人做出了什么样的人生选择,最终的结果都会由本人来承担。不管是苦是甜,其中的滋味也只有本人最能体会。但就如不久前女研究生选择休学待产的新闻一样,总有人忍不住站出来指指点点,迫切地想要充当别人的“人生导师”。
说到底,李先俊读本科后再读专科到底对不对,这个问题也只有他自己能回答。况且,这个问题目前也不可能有答案,或许要在十年、二十年后,当他回望这段人生经历,才能有一个更理性和全面的总结。既然连他自己都还答不上来,部分网友们又何须为此争吵不休呢?
尽管,中医学是李先俊家庭的传统,也能为他今后的就业提供一定程度上的便利,但不得不说,要做出这个决定,仍然需要不小的勇气和魄力。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年轻人敢于在生活中“求变”“进取”,总归是应该得到鼓励和支持的。谁的人生又是能预先规划、制定好的呢?如果连年轻人都只能在日常生活中循规蹈矩,稍微有一点“越轨”就要受到社会舆论的非议,这显然不利于整个社会发展的活力。因此,不妨给李先俊一点宽容和理解,天高任鸟飞,今后的路对他来说,还长着呢。
红星新闻特约评论员 余晓
编辑 汪垠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