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月内有390家机构调研,上市首日成为10倍股,这是一家填补国内空白,打破国际垄断,含科量十足,所处行业也在尖端的科创板公司,从这几点来看是市场里比较难得的。
根据招股说明书,纳微科技专注于高性能纳米微球的制备、应用,其产品主要应用于生物医药、平板显示领域。这种纳米微球的材料是聚苯乙烯、聚丙烯酸酯等高分子材料,其实就是塑料小球。
这种小球是直径在纳米和微米尺度范围的球形粒子,其重要应用是色谱。色谱技术是分离复杂组份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几乎是生物制药分离纯化的唯一手段,直接决定了药品的纯度和质量,也是主要的生产成本。在单克隆抗体生产中,分离纯化环节成本即占整个生产成本的 65%以上。
提纯对药物来说非常很重要。很多人都注射过都青霉素,想一想我们注射青霉素之前,往往是需要做皮试,通过做皮试来看看有没有过敏反应,如果没有过敏,那么就可以注射,若是出现过敏,那么就不能注射,我们以为全世界都是这样多做得,实际上不是,部分国家是不做这个皮试的,甚至就没有青霉素过敏这一情况,为什么不会过敏?根据相关信息显示,青霉素类本身并不是常见过敏原,而是合成、生产青霉素过程中产生的杂质容易引起患者过敏,比如青霉噻唑、青霉素烯酸、青霉唑胺等高聚物。
这种过敏反应和其他药物过敏反应差不多,都是由于药物半抗原进入人体后与体内组织蛋白结合成完全抗原,因而刺激人体产生免疫反应的结果。
青霉素过敏反应的致敏物质是什么呢?在研究青霉素过敏反应中曾经发现青霉素分子在pH7.5水溶液中很快重新排列成青霉素烯酸,进而分解为青霉素噻唑酸。这种青霉素噻唑酸可与人体组织内的γ-球蛋白和白蛋白结合成青霉噻唑蛋白。这种青霉噻唑蛋白即是引起青霉素过敏反应的主要致敏物质。
通过对发生过敏反应的人的血清中测出青霉素噻唑抗体,说明青霉噻唑蛋白在形成过敏反应中的重要作用。青霉噻唑蛋白不但能在人体内形成,也能在青霉素生产过程或储存过程中形成,特别是提纯精制的纯度差或含有杂质较多时青霉素溶液本身就可能含有青霉噻唑蛋白,注射这种青霉素溶液,就可能直接引起青霉素过敏反应,甚至发生过敏性休克。
只有不断地提高提纯,才能降低过敏反应的出现。
除了青霉素,像单克隆抗体、融合蛋白、疫苗、胰岛素等生物药,在生产过程中都需要经过分离纯化,纳微科技主营的色谱填料/层析介质微球,就是分离纯化环节的核心耗材。而色谱分离从常压到高压再到超高压使得样品分析时间从一个多小时缩短到几十分钟再到几分钟是由于色谱填料越来越小的结果。通常用于工业分离纯化的色谱填料往往需要 10μm 以上粒径,用于分析检测的色谱填料其粒径一般为 3μm 和 5μm,而超高效液相色谱(UPLC)的填料粒径需要小于 2μm。孔径方面需要根据目标分子大小来选择,小分子的分离纯化可选择小孔径、大比表面积的微球,大分子则必须使用大孔径微球。
所以,虽然是塑料小球,但是能把一堆塑料小球做得直径一致并且还是纳米级别,这里面的技术壁垒可不低。一方面是需要将粒径一致的微球筛出来,这个技术难度很大,而且耗时长达半年;从微球精准制造的概念提出到实验验证,纳微科技花费了两年多的时间,而后期将科技成果产业化则更是一个异常艰难的过程。
另外,产品对生产稳定性的要求很高,换言之,也就是良品率的问题;另一方面,微球表面性能的改造,也是重大技术难点,比如有些微球产品可以做成表面亲水,有些则可做成表面疏水。
除了生物医药,纳微科技还大力布局平板显示和体外诊断,尤其是平板显示上,微球材料是显示面板的核心组件之一。间隔物塑胶球广泛应用于 LCD(Liquid Crystal Display,液晶显示器)面板及 PDLC(Polymer Dispersed Liquid Crystal, 聚合物分散液晶)智能调光膜的盒厚控制,起到支撑上下玻璃基板的作用,相 当于液晶屏的“骨头”。间隔物微球必须满足极高的质量和性能要求,像高度的粒径精确性、极窄的粒径分布、优异的机械强度、光滑的表面性能等等。同样也有比较高的技术壁垒,国产能做的几乎没有,纳微科技打破了长期以来只有日本少数几家公司可以生产的情况。
稀缺、技术突破带来了复利
2021年,纳微科技在生物医药领域收入为3.9亿元,同比增长34%,占营收比重达到87%,同比增长6%。
细分看,纳微科技色谱填料和层析介质的产品实现收入3.5亿元,同比增长148.5%,其中应用于药企正式生产或三期临床项目的色谱填料和层析介质产品收入约为1.6亿元;液相色谱柱及样品前处理产品实现收入3166万元,同比增长77.6%;IVD用核心微球产品实现收入1580万元,同比增长87.7%;光电领域微球产品实现收入3768万元,同比增长78.5%。
今年上半年生物医药领域实现营业收入2.41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74.05%:该收入占本期总营业收入82.19%,比重较上年同期略有降低,主要是公司IVD相关应用产品取得快增长,特别是核酸检测用磁珠产品本期实现营业收入0.35亿元;本期色谱填料和层析介质的产品销售收入为2.00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66.78%;填料收入占本期总营业收入 67.95%,较上年同期降低约四个百分点。上半年发生色谱填料和层析介质产品销售的客户数量为388 家,较上年同期增加约 99家。应用于药企正式生产或三期临床项目的色谱填料和层析介质产品销售收入约 0.82 亿元,占本期填料和介质产品收入的 41.05%,低于上年同期的58.64%
从这几年的营收占比来看,纳微科技的营收约有85%来自生物医药,15%来自平板显示。
另外,从客户占比上来看,生物医药方面是主要客户,去年2021年前五大客户占比32.6%;最大客户18.34%,2020年前五大客户为恒瑞医药8%、复星医药6.53%、甘李药业4.58%、通化安睿特生物制药3.8%、山东健通生物2.76%,合计25.66%;其他客户包括:丽珠医药、成都倍特药业、浙江医药、浙江海正药业、宜昌东阳光等。所以还是得具体地看生物医药。
这部分业务会更稳定,毕竟生物医药的研发和生产离不开色谱/层析,也离不开色谱填料/层析介质,这一部分属于刚需的消耗品。很多国内药企都会成为纳微科技的客户,即便药企间的竞争多么激烈,也不可缺少对色谱填料的支出。
色谱填料这部分工作既可用于药品的临床前,也可用于药品上市后,若是行业下游的早期临床项目多,那么可以很好的扩大需求。若是早期临床项目少,也不用特别担心,因为我们对药品的需求是源源不断的,这一年新药少,少的时候就需要增加原有药品的需求,可能下一年新药就多。
2021年纳微科技商业化和III期临床项目收入合计1.6亿元,占总营收比重约37%; 色谱填料和层析介质客户达500家,同比增加约100家。今年上半年纳微科技应用于药企正式生产或三期临床项目的色谱填料和层析介质产品销售收入约 0.82 亿元,占本期填料和介质产品收入的 41.05%,低于上年同期的58.64%,体现出公司在早期研发项目上更快的渗透速度。
从需求的总量来看,不用特别担心药企的研发的波动,只要客户对应足够多的药企,对应足够多的主流药品,未来就是可以的。
加上这两年色谱填料在内的部分关键原材料更多被用于满足境外企业自身需求,我国企业进口难度增加,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国内药企的生产、研发进度。不断加快生物药企原材料国产化的节奏,凸显出生物医药行业的重要性,2021年时,包括生物科研试剂、培养基等设备领域高端市场国产化率水平都达到了10%-20%。国产替代阶段的色谱填料崛起正是受到产业发展和国产替代的双重红利。纳微科技的业绩有了惊人的收获。
数据来源:公司财报
2019年,纳微科技实现营业收入1.297亿元,同比增长57.41%;归母净利润更是同比增长59.80%,达到0.234亿元。
2020年,纳微科技实现营业收入2.05亿元,同比增长58.05%;归母净利润更是同比增长210.31%,达到0.727亿元。2021年,纳微科技营收和归母净利润维持了较高增速,分别同比大增117.74%和158.75%。
2022年上半年,营业收入和归母净利润分别同比增长77.41%和153.73%,达到2.938亿元和1.651亿元,净利润增速远高于营收。
2022年上半年纳微科技的整体毛利率81.2%,同比增长0.8%,这几年纳微科技的主营产品的毛利率基本维持在80%以上,聚合物色谱填料毛利率甚至高达91.45%,毛利率水平远高于同行业公司。
从盈利能力来说,纳微科技的毛利率和净利率水平都比较高,毛利率超过80%,净利率最低也有16%,2020年甚至达到了35.56%的净利率。而且这几年的ROE逐年上升,2021年达到了23.84%.这些数据表明,纳微科技所处的行业应该来说还是很不错的,目前仍处在快速成长的阶段。
纳微科技算是比较有特点的公司了,首先是产品打破了国际垄断,产品本身和下游又都属于国家大力扶持和发展的新兴行业。其次是从意义上,科技需要发展,生物制药同样需要发展,纳微科技这类能够突破产业链关键环节的公司会得到重视。
最后就是从产品上来看,二级市场里应该没有能比得上的,但也有在某一方面类似的,像药石科技,主营药物分子砌块和关键中间体,键凯科技,主营医药用聚乙二醇及其活性衍生物,键凯科技也是掌握了核心的医用原材料技术,打破了国外垄断。但细分来看还是有很大的不同。
其实纳微科技所属的领域里行业增长不是很快,市场规模也并不是特别大,纳微科技本身体量还比较小,短期内还有大量的市场空间可以去竞争。当然这种在A股基本面中算很强的公司,总是比较贵。
吕长顺(凯恩斯) 证书编号:A0150619070003。【以上内容仅代表个人投资建议,不构成买卖依据,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