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哥最近在知乎上看到一个问答,已经被浏览两百六十多万次了。“本科211或985,研究生双非是怎样一种体验?”关注者高达1779人。
图/知乎
楼里分享的故事大约275条。有人吐槽自己选择了双非很后悔;也有人认为金子在哪都会发光;还有答者表示由于各种原因没有考上理想院校的研究生,但是为了快速上岸,“双非”,成了他们最后的选择。
01
“双非”院校热度逐年上升
从2016年到2021年,考研报名人数从177万人飙升至377万人,考研到“双一流”高校变得更难了。
到了2022年,“双一流”院校研究生报考增速放缓。相比之下,“双非”院校的报考热度直线上涨,尤其是地区较好的“双非”,报考人数甚至不输985、211,增幅远超全国平均水平。
图/MBAedu
据不完全统计,2022年研考报名人数的非“双一流”高校中,长江大学、北京航空大学、重庆理工大学、集美大学、青岛理工大学、江西农业大学、陕西理工大学等高校报考人数涨幅均超过50%。
四川大学、厦门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双一流”名校,一如既往是考研热门院校,报考人数超两万。
与此同时,一些“双非”院校也越来越受青睐,“最火双非”深圳大学,27966的报考人数创下历史新高。
图/软科
由此看来,大家不再盲目追求“双一流”、985/211名校,在考研择校方面更加理性。这同时也说明,大家在迅速降低目标:上岸为主,不再追逐名校。
02
“双非”为什么这么热?
以南京审计大学为例,该学校的学科实力非常强大,特别是审计学专业,南京审计大学2021届本科毕业生总人数4100人,截至2021年12月24日,就业率为95.83%。
其中有194人考取公务员,368人去向为金融机构,274人被会计师事务所录用。
图/南京审计大学宣传部
虽然不是“985工程”高校和“211工程”高校,但是在各自的领域内拥有不小的影响力,专业实力丝毫不输重点高校。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蓬勃发展, “双非”院校的部分学科实力甚至可以叫板“双一流”高校。
最新数据显示,深圳大学、江苏大学、青岛大学,稳居“双非”院校前三。
图/软科
尽管是“双非”院校,但是读研出来后,依然是硕士学历,在就业面前还是有较大竞争力。
虽然说名校同学在调剂中选择很多,但也未必一帆风顺。可能在他们犹豫筛选学校的时候,名额早就抢完了,这时候“双非”院校的复试邀请,或是最佳选择。
很多同学只是为了一个研究生学历,选择难度稍低的“双非”也是情理之中。普本三跨,一战上岸985的故事令人热血沸腾,但在如今“卷王”盛行的当下,能“打醒”不少人,考上才是最重要的。
03
985调剂去双非失败吗?
周孟(化名)就是选择“双非”院校学子中的一员,他本科毕业于西南某985院校,后调剂到上海某“双非”院校读研。
2015年高考,周孟(化名)被调剂到了某985院校的数学专业。他对这个专业谈不上喜欢,学习起也很吃力。 考试也经常在及格线的边缘挣扎。
他时常会问自己:人生到底什么是最重要的,我要追求的是什么?
直到大三,家人建议他继续读研。茫然中,他选择了某985院校的金融专业,跨考不易,当然考研结果也不如意。他距离目标院校复试差了3分。
他在各种平台上找调剂信息和经验,打了不下50个985/211院校研招办的电话,都碰了一鼻子灰。
图/微博
心灰意冷时,却接到了一个上海某“双非”院校的复试邀约电话。 他兴奋得像中了彩票,连忙答应。
调剂到“双非”院校读研,是他当时唯一的选择。尽管那所院校,没有上海其他的“双非”院校有名气。
与周孟(化名)不同的是雪儿(化名),她本科就读于某211文学专业,毕业后想成为一名语文教师。
可现如今,中小学教师的学历门槛越来越高,尤其在一线城市,中小学老师的学历要求甚至是硕士起步,其中不乏清华、北大等名校的硕士、博士研究生。
图/北京晚报
所以当她选择考研院校时,目标很明确——985师范类院校, 但她当时压根没考虑分数线或是报录比。“干就完事了。”
初试成绩出来的那一天,她考了366,这个成绩肯定不足以进入复试,但她也不打算浪费时间二战。
于是她做最稳妥的打算,调剂到了一所“双非”院校。她也有不甘心的时候,但研究生开学后,她很快地适应了新环境。
“我都已经来这所学校了,如果还在为自己211调剂去双非纠结,那就是没事找事,现在就是希望能顺利毕业,尽早完成自己的梦想。”
04
上岸不是故事的结尾
你问他们后悔过吗?或许曾经有过。但如今,是否有985/211的头衔,已经不再那么重要了。 上岸不是故事的结尾,而是一个新故事的开始。
“如果在双非学校都做不好,给再好的条件也做不好的。”雪儿(化名)这么说道。
在未来,他们都有了属于自己的人生计划,“继续起飞,在这场迫降中好好检修,争取下一次远航。”
“如果给我重来的机会,我还是会选择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