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2日,携程公布了2022年第二季度财报,截至6月30日,携程实现净营收40亿元,远超市场预期。同时归母净利润6900万元,相比2021年同期净亏损的6.47亿元,成功实现扭亏为盈。
在全球性疫情肆虐和经济环境不稳定的大背景下,取得这一成绩实属不易,而且从财报中公布的各项业务数据来看,携程似乎已经摆脱了旅游业低迷的困扰。在经历过4、5月份的短暂低迷后,6月里携程营收出现强势反弹,部分业务一度恢复甚至超过2019年的同期水平,隐约走进了上升通道。
只不过,这或许并不意味着携程的春天,真的会如期而至。
不得不说,携程能够在今年第二季度实现扭亏,出乎了不少人的预料。
综合近些年的财报信息,自2018年携程二季度归母净利润达到23.81亿元后,接下来2019年至2021年的二季度归母净利润,分别亏损了4.03亿元、4.76亿元、6.47亿元。尤其是2019年,携程二季度营收达到近5年最高点86.91亿元,同比增长18.75%,但归母净利润却暴跌116.93%。
尽管携程将利润暴跌的原因,解释为“由于股权证券投资公允价值变动造成13亿元亏损”,但是盈利数据的大幅动荡,终究会令人质疑企业经营的健康程度。更别提此后两年间,由疫情造成的大幅亏损,进一步拉低了各方面对携程的期待。
因此,今年二季度终结了连续3年二季度亏损的记录,携程可谓是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打了个漂亮的翻身仗。但是仔细分析携程各项板块的业务营收和经营状况,不难看出,携程距离彻底走出“寒冬”,或许还有不短的路要走。
根据财报信息,2022年第二季度,携程实现净营收40.11亿元,相比2021年第二季度的58.9亿元,同比下降32%。其中,携程的四大营业收入板块,也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滑。
由高到低进行排列,二季度携程的交通票务收入为18亿元,同比下降15%;酒店预订收入为14亿元,同比下降45%;公务旅行收入为2.1亿元,同比下降46%;旅行团收入1.22亿元,同比下降67%。
除了交通票务收入出现了6%的环比增长,携程的核心业务板块仍然没能有效摆脱下跌趋势。而且即便二季度表现良好,但受到第一季度的拖累,2022年上半年,携程实现总营收81.27亿元,净利润亏损9.2亿元,相比2021年上半年的100.01亿元营收和11.33亿元的盈利,差距反而有越拉越大的倾向。
严格来讲,携程二季度扭亏为盈的主要原因,并不在于营收层面“开源”,而是集中于研发费用降低20%、营销费用降低14%、管理费用降低15%的“节流”。从这一角度来看,携程在降本增效环节取得了不小的提升,但想要以此扭转整体业绩表现,可能还需要时间来积累沉淀。
而且根据财报,携程二季度的营收增长亮点,主要集中于本地酒店预订的本地游相关业务,以及欧洲、美国、亚太等主要旅行市场的快速增长。但是在第三季度,以及后半年中,携程能够保持现阶段的增长水平,可能仍是未知数。
在6月份出现强势反弹的业务中,本地酒店预订的表现最为亮眼,不仅二季度超过了2019年同期水平的30%,随着各地精准防疫政策的不断落地,第三季度甚至下半年,都可能延续这一复苏势头。
只不过,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2022年部分节假日安排,今年下半年的假期,只有3天中秋节和7天国庆节。甚至如果除去调休和周六周日,实际假期时间只有4天。
短暂且稀少的假日,显然对旅游业并不是一个好消息。尤其是对于即将到来的国庆节,由于“调休”、“节后连上7天班”等假日安排,许多消费者对国庆出游的兴趣并不高,再加上近段时间多个地区和城市都出现了疫情反复,很难说今年的国庆黄金周是否会热度依旧。
经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测算,2022年中秋节假期,全国国内旅游出游7340.9万人次,同比下降16.7%,按可比口径恢复至2019年同期的72.6%;实现国内旅游收入286.8亿元,同比下降22.8%,恢复至2019年同期的60.6%。
同时,游客的出行决策周期大幅缩短,近40%的游客观望至出行前一天才确定出行目的地,以本地游客为主的一日游订单占比更是达到58.6%。如果国庆节假期延续了中秋节的出行规律,很难说已经成为携程“复苏主力”的住宿预订业务,是否会出现相似比例的下降。
作为第二季度唯一实现环比增长的业务板块,携程的交通票务收入,主要来自海外市场和航空旅行的强劲复苏。财报中也注明了,在Trip.com的带动下,携程海外业务整体增长强劲,海外机票和酒店预订量同比增长超过100%。
尤其是在今年5月17日,欧盟委员会就宣布取消了核酸检测报告、疫苗证明、入境健康登记等强制措施,“解封”了整个欧洲旅行市场。外加美国、亚太等地区,相继宣布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境外旅行项目也进入快速恢复阶段。
只不过,欧洲、美国、亚太等主要海外业务市场,仍实际存在大量疫情泛滥的情况,相比国内,国际环境的整体防疫措施“漏洞百出”,美国更是出现总统自作主张宣布“疫情结束”的闹剧。再加上猴痘传染病已经由境外出行渠道流入国内,在两类疫情的感染风险面前,下半年境外旅行业务仍存在着较大的不稳定性。
而且随着俄乌冲突进一步升级,全球范围内,尤其是欧洲市场,已经陷入能源价格上涨的危机之中。在居民日常生活欠缺保障,秋冬季保暖问题迫在眉睫的当下,即便当地的旅游业能够继续维持,可能也很难对国内用户产生足够吸引力。
除了这些,在财报和业绩表现之外,携程或许还面临着其他的苦恼。
二、股价闪崩暴露抗风险能力偏弱,携程难逃“大数据杀熟”处罚风险?
如何稳定投资市场的信任,可能是携程现阶段最头疼的问题之一。
在发布二季度财报的当天,携程在港股和美股都出现了开盘闪跌的情况。其中,港股股价从206港元以6.58%的跌幅,在开盘半小时内直线跌至近5个交易日最低点190.4港元;美股则是从26.7美元,以4.69%的幅度,短时间直线跌至25.22美元。
不过在23日开盘后,携程的港股股价又快速爬升至208.6港元,并且以206.8港元的价格收盘,涨幅5.13%。时区计算比中国晚一天的美国,则是从24.43美元上涨至最高26.465美元后,以25.6美元的价格收盘,涨幅4.79%。
相比于二季度财报中透露的强劲表现,投资者似乎更在意携程二季度总营收下滑31.9%,以及各项业务收入都出现缩水的负面信息。哪怕第二天股价又快速回到了财报发布前的水准,22日的股价猛跌,多少释放了一些令人不安的信号。
而综合近期各个渠道的信息,携程在股市中所表现出的较低抗风险性,与其在进入2022年后,曾多次陷入大数据杀熟的质疑,或许也脱不开关系。
例如今年1月份左右,春节之前,在抖音平台拥有112万粉丝的博主“村一长”,在直播期间曝光了携程平台出现疑似大数据杀熟的情况。同一款酒店房型,该博主发现用金钻会员的账号去预定,要比普通会员贵上400-600元左右。
在确认直播观众的携程APP中也存在类似价格差异后,该抖音博主第一时间向携程官方客服投诉。然而在沟通过程中,携程部门主管将这一问题归咎为技术故障,并且由于刻意回避了较为敏感的问题,造成了不小的沟通误会,导致该博主将投诉全过程录制成视频,发布后直接引发了大规模热议。
与之类似的,在今年8月2日,知名艺人马天宇在微博声称携程旅行“吃相太难看”,价值三千多的票,“点进去就变成六千多,最后变成一万多”,一度登上微博热搜并收获约7.7亿次的阅读量。尽管马天宇之后又删掉了该微博,但对携程大数据杀熟的指控,仍引来大量的网友认同。
到了9月份,也有网友在社交媒体发布视频爆料,声称在携程查看机票过程中,遭遇了“流氓扣款”的情况。根据爆料内容,该用户受“绑定银行卡支付立减50元”的优惠引导,进行了绑卡操作,可是在只输入验证码并没有输入银行密码的情况下,携程主动扣除了24000元的购票费用,后续询问客服过程中,又被告知需要支付6000元手续费才能退票。
这场纠纷最终以携程员工联系到该用户,以个人身份全额退款,该用户主动下架部分爆料视频结束。不过在相关视频中,也有个别用户反映出现过同类情况的评论。
这些案例,不由得令人联想起2020年7月份,因为在携程预订酒店房的价格和现场标价有着上千元的差异,直接怀疑自己遭遇了大数据杀熟,将携程告上法庭的胡女士。经过一年的调查和取证后,这场官司以法院认定,携程方面存在虚假宣传、价格欺诈和欺骗行为,对原告胡女士“退一赔三”的要求给予支持为结局。
只不过,有关携程究竟是否存在利用大数据进行“杀熟”的行为,并没有明确的认定,而且在一审判决后,原告也认可了法院判罚,随后进行了撤诉操作。虽然在官方层面上,携程与大数据杀熟没有直接关联,但是“众口铄金”外加大量疑似事件的出现,难免会影响到携程的商业形象。
而且通过天眼查也能看到,携程也面临着不少的司法纠纷。截至2022年9月23日,近9个多月时间里,有关消费过程中产生的网络服务合同纠纷就达到了10起。
哪怕美国市场对大数据杀熟的管理相对松懈,但在大数据监管愈发严格的中国市场,不少投资者都在担忧,是否会有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高悬于携程的头顶,因为“杀熟”招致巨额罚款。
毕竟,类似于隔壁阿里巴巴和美团相继被罚,导致的股价低迷和市值蒸发,投资者们大概是不想再经历一遍了。
参考资料:
《携程Q2净利润扭亏为盈至6900万元,本地旅游市场走出谷底》——雪豹财经社
《上半年营收利润双降,携程离全球第一还有多远?》——雷达财经
《携程套路不止“杀熟”,“流氓扣款”被网友喊话?》——微评号
《明星爆携程吃相难看,频陷“杀熟”舆论,大数据滥用何时休?》——氢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