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钴、镍这两种金属材料已经成为很多国家重要战略资源。
对中国而言,钴镍资源的对外依存度颇高,据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数据,2021年国内钴、镍资源自给率分别为5%和2%。
因此,从中长期角度,提高镍钴资源保障能力迫在眉睫,这注定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那些专注在钴、镍这两种金属材料的上游生产商依然处在价值链的重要位置而收到资本市场更多的关注及认可。
打入多家行业领军企业的供应链体系,被韩股市值第二的LGES相中跻身公司的战略股东
今年,联交所便迎来了上海格派镍钴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格派镍钴”),一家在中国及全球范围内取得领先的垂直一体化新能源电池材料供应商。
而它更同时专注在生产广泛用于新能源汽车及消费电子产品的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两大主要上游资源——钴和镍。
格派镍钴的产品供应主要客户均为全球新能源或新能源汽车的龙头和业内享负盛名的卓越领军企业,包括了三星、LG、宁德时代、比亚迪和特斯拉等。能够进入这些行业巨头供应链体系的格派镍钴,其实基本可反映出公司无论在生产能力还是在产品的质量、规模和技术等方面,都已处于行业的顶尖水平。
在技术上突破的坚持上,格派镍钴更是顺应了未来新能源被大规模应用取代传统能源的这一大趋势,采用突破性技术来提供材料性能并显著的降低相关成本,是通向未来的可行路径。
据格派镍钴的官方网站显示,该公司建立的中央研究院,持续在高性能锂离子电池、固态电池、钠离子电池等领域进行了高强度研发投入。
自2018年起至今,公司已取得58项对业务属重大的专利,其中包括了10项发明专利,格派镍钴亦已参与制定多项有关评估及回收锂离子电池的行业标准。
据招股书所示,在2019、2020年和2021年度,公司录得研发开支分别为人民币2214万元、4156万元及7237万元,加速上升的趋势肉眼可见。其对研发持续加大的投入,为公司实现技术创新、保持行业领先,提供了较为深厚的基础。
另外,格派镍钴还通过创新的生产技术提供优质产品。例如,格派镍钴的硫酸钴产品的含油量及磁性杂质均低于行业标准水平。格派镍钴卓越的执行能力及质量控制使格派镍钴向客户持续提供优质产品,进而促成格派镍钴与客户成功建立及保持稳固关系。
因此,在去年,格派镍钴这匹业内快速崛起的“黑马”更是被行业巨头韩国动力电池企业LG化学(LG Chem)旗下子公司LG能源解决方案(LG Energy Solution,以下简称“LGES”)所相中,一举成为公司战略股东。就在今年的年初,成功在韩国交易所上市的LGES,曾一举成为了韩国股市仅次于三星电子的、总市值排名第二的上市公司。
从招股书资料可看出,两者的协同效应或将会在未来持续释放出来,根据双方已定立的长期协议,LGES拟在 2023年起六年内采购公司合共2万金属吨硫酸镍。
除此之外,在近两年多轮融资过程中不断吸纳的机构投资者,例如中俄能源、庐江盈润、浙江深改,它们在所投资的碳中和驱动产业、新能源汽车、新材料、新技术及创新技术及金融投资等不同业务板块方面也具有多年经验。未来能够对公司在生产规划、市场扩展和产业发展前沿、企业管治、业务发展策略及并购战略等多个方面提供到宝贵的知识和经验。
公司强大的股东背景资源和良好的多元股东结构,对公司未来发展日益发挥出“助推器”的作用因素,这一点或许是格派镍钴相对于同业竞争者更为突出的地方。
新能源汽车产业遇见巨大风口,锂电池长期需求将拉动钴、镍金属材料用量的快速增长
眼下,全球主要经济体和地区加速推动碳中和目标的实现,已成为不可逆转的大趋势。
全球碳中和的实现过程中,人类社会经济或将加速步入全面的电气化时代,伴随而来的是新能源汽车产业的黄金发展时期。
当前,全球范围内几乎所有的主流品牌车企,都宣布了其燃油车禁售与全面转投电动化汽车的时间表,再加上很多新创立的新能源汽车厂,最终形成了新与旧的交织的产业格局,全面推动行业渗透率的提升。
高工产研锂电研究所曾预测,2025年全球的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将提升至20%以上,届时锂电池出货量将超过 1000GWh,正式迈入“TWh”时代。而弗若斯特沙利文对此预测提前了一年。
正如招股书指出,“井喷”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已成为拉动锂电池行业的第一大权重因素,2021年,全球及中国,分别有锂离子电池总量的63.8%和62.0%是为新能源汽车行业生产的。相信随着整体行业未来较高增长速度的保持,预计该占比还有机会得到提升。
弗若斯特沙利文指出,全球及中国的新能源汽车销售量增长速度依然可维持在较高的水平,2022至2026年期间,预期全球、中国及其他国家的复合年增长率分别接近24.3%、20.8%及27.2%这些较高的增长水平。
通过对比可发现,弗若斯特沙利文的预测是非常保守的。就在今年,更为权威的乘联会则预测新能源汽车销量在650万辆左右,同比增长约85%,该销量规模预计也是全球领先的。
由此可推导出,中国市场对于锂电池的需求很可能是最为迫切的。
参考五矿证券研究所的最新研究,据不完全统计,至2025年全球锂电产能规划已达到4725GWh,其中中国企业就达3900GWh,占比超过8成。
其实可以这么说,在新能源汽车产业和锂电池赛道上,中国已名符其实的成为了“世界中心”。
中国新能源汽车以及锂电池产业的大步向前,存在着不可忽视的两大重要驱动因素,一个是中国政府的大力支持,另一个则是技术的向前发展。
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双碳”目标,中国实施有力的政策及进行监管改革以进一步加速汽车电气化,同时拉动了锂电池产业的高速发展,预期这将显著的使得钴、镍的终端应用市场长期受益。
在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及消费电子电池装机容量增长的推动下,预计全球对精炼钴的消耗量将于2022年至2026年按14.9%的复合年增长率增长,到2026年达31.5万金属吨。中国的精炼钴消耗量由2017年的3.7万金属吨稳定增长至2021年的6.5万金属吨,复合年增长率为15.0%。由于国内外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发展仍然强劲,预计国内精炼钴的消耗量将维持增长。预测中国精炼钴的消耗量将于2022年至2026年按19.5%的复合年增长率增长,到2026年达15.4万金属吨。
此外,在《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中,中国国务院强调发展完整的钴、镍产业链的重要性。同时,在第十七届中国汽车产业发展国际论坛上,工信部表示,应进一步提高镍、钴、锂及其他重要资源的供应链保障体系,以促进新能源汽车的未来发展。
而技术的向前发展,可体现在电池技术和回收技术不断取得的突破,再加上储能、换电等场景逐渐得到铺开,应用成本下降显著,这是产业渗透率未来继续得到提升的前置条件之一。
高速增长的格派镍钴“前程锦绣”,相对较高的竞争性壁垒催生其稀缺性
眼下,三元材料成为了动力电池主流,而高镍化则是未来较为明确的发展趋势,这就决定了作为锂电池正极材料中“不可或缺”的钴、镍金属,无论在上下游的供需规模,还是在中游的生产制造环节,都将继续拥有重要的位置,对应的,在该赛道上植根于中国市场的领先公司,长期来看也理应看高一线。
本次赴港上市的格派镍钴,根据其招股书中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所指出,按2021年的销量计,公司为全球第二大钴盐精炼商,于2021年销售6,406金属吨的钴盐,市场份额为13.5%;若按中国钴原料及硫化镍精矿的总进口量计,于2021年公司则分别排名第五及第二;考虑到公司目前计划建立的硫酸镍及高镍三元前躯体的生产设施,将于2023年投产,投产后,即预期于2023年格派镍钴将成为按产能计全球第五大硫酸镍精炼商。
除此之外,招股书还提及格派镍钴在2019年至2021年钴盐的复合年增长率为64.6%,远超过同期的行业平均复合年增长率26.8%,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按产量增长率计,格派镍钴在2021年排名全球第一。
不但如此,透过公司财务业绩的表现,也能看出公司的高速增长特征。
2020年度公司营收增长130.0%,营收规模超过20亿元人民币,2021年营收同比增长45.2%,该年度全年营收一举突破30亿元人民币。
毛利率方面,提升也是较为显著的,2020年全年录得10.1%,提升2.1个百分点,截至2021年底,录得毛利率为15.6%,同比提升5.5个百分点,由此带动利润以更高的增速来成长,2020年底归母净利润约9242万元人民币,增速约276.7%,2021年录得归母净利润已达约2.54亿元人民币,增速约175.1%,依然维持在较高的位置。
很明显的,在规模效应下,公司盈利在加速迸发。笔者认为,这主要是受盈利能力更强的加工及销售业务板块毛利的快速增长所带动的(2021年录得同期的增速约为190.9%),截至2021年底加工及销售业务的营收占比去到57.4%,真正的成为公司营收和盈利能力释放的核心驱动力。
最为重要的是,笔者判断格派镍钴的成长性是有机会在未来较长时间里得到延续和实现的。
可分别从产业链和公司自身出发这两个大角度去思考这一问题,同时,这两大角度很好的反映出公司所建立起的竞争性壁垒是非常高的,同业竞争对手一般难以企及和模仿。
第一点是,格派镍钴在上游“锁定”了资源,下游打入了全球领先客户的供应链体系,在内容前面部分已经分析了后者,接下来我们着重关注前者。
招股书提及,能够获得充足、稳定且优质的镍及钴原料是公司的主要竞争优势之一,凭借公司在镍及钴行业 10 多年的经验,其已与拥有行业供应链上核心资源的供应商建立了稳定的关系,并与大型上游供应商签订长期供应协议,以此来确保原材料质量稳定。
从数据来看,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于2021年按中国硫化镍粗矿及精矿总进口量计,公司排名第二,占了中国总进口量的34.1%份额;于2020年,公司鈷原料進口量则占中国总进口量约7.2%,按中国钴原料的进口量计,排名第五。据此可判断出公司在上游资源的获取能力及优势。
换而言之,深耕镍及钴行业,确保获得供应链上的核心上游资源的格派镍钴,已经打造出其“护城河”。
第二点则可从格派镍钴的业务发展战略、产能规划与技术优势等发展方向看得到。
格派镍钴在招股书中特别强调了其业务发展战略的关键之处,为计划巩固公司在镍、钴行业的领先地位并进一步加强一体化布局,目标指向继续增加市场份额和提升知名度。其中,除了计划在全球继续获取稳定上游资源渠道与扩大客户群体以外,公司提到要进一步提高产能并形成多元化的产品组合,以此作为扩大业务规模和提升盈利能力的基础,还有的是进一步提升技术和研发能力,以及提升运营和管理效率等策略举措。
当前,公司正积极部署及扩充产能及产品覆盖范围相关的扩充计划。
浙江、安徽、广西三大产能基地的战略布局雏形初现。按招股书所述,拟计划改造的浙江厂房,预计2023年第一季度前的产能规划落地后,公司在精炼钴的总设计产能将达每年15,000金属吨;于安徽省建立新生产设施,未来主要规划生产锰酸锂正极材料,于2022年第二季度前的计划年产能为5,000吨锰酸锂正极材料及于2024年第四季度前增加计划年产能10,000吨锰酸锂正极材料;于广西省建立新生产设施,即广西厂房,未来主要生产硫酸镍及高镍三元前驱体,于2023年第三季度前的计划年产能为40,000金属吨硫酸镍及10,000吨高镍三元前驱体及于2024年第四季度前新增计划年产能15,000金属吨硫酸镍及70,000吨高镍三元前驱体。
因此,公司业务规模和业绩增长的主要方向是跟随产能扩张的落地情况而来的。
值得关注的一点,公司核心竞争优势的主要来源之一始终是在其生产效率以及与成本控制相关的盈利能力上面,这则有赖于公司在技术上不断取得突破。公司已不断寻求突破研发出用于生产精炼钴和镍产品的基础技术,以提升其产能。具体路径是,其通过改进萃取方法来提升萃取率及降低能耗并通过离子交换技术来提升废水中钴和镍的回收率,以及整个生产流程中铜及锰的利用率。
除此之外,格派镍钴还聚焦在研发贵金属的回收和利用方向,拟开发出创新性的金属回收技术,已实现进一步分离,该技术预期可在原有基础上大幅降低回收成本,提高回收率,在这方面技术的突破,预期可在已有规划基础上进一步增强公司在原材料来源和扩张发展回收业务的产能规模。
在这一赛道上,上游资源基本都是稀缺的昂贵的,这一大趋势、大背景相信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不会发生改变,而谁能用好资源,谁就有机会改变和掌握资源的未来流向,进而获得相应的市场位置。
笔者相信,回收业务和回收技术是未来行业资源竞争的必经之路,选择了碳中和赛道的格派镍钴,前瞻性布局于此领域,不仅是顺势而为,也能够获得更多的想象空间。
聚焦在行业和自身循环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格派镍钴,其ESG特性是非常明显的。鉴于环境保护的发展趋势,公司在招股书强调了会更专注在可持续能源的全生命周期并已开展电池梯次利用与回收的研发,以覆盖整个行业价值链。再者,公司亦已继续升级自动化及智能生产系统,以实现员工的职业健康与安全以及环境保护。
这样超前的意识和ESG特质,在行业内是较为罕见的。可以说,格派镍钴在这一方面是拥有稀缺性的。
结语
总结来说,不难看到,随着下游新能源汽车的“井喷”,带来了上游多种相关能源金属(钴、镍、锂等)和基础金属(铜、铝等)需求与供给的持续扩张,进而拉动中游如锂电池产业及相关配套的电池原材料向上发展,因此,它们的行业未来发展前景是相当明朗的。
在此大背景下,在中国及全球范围内取得领先的垂直一体化新能源电池材料供应商格派镍钴,其拥有的发展潜力和行业天花板是很高的,从招股书数据可得到它成长性不俗的结论。
鉴于该公司拥有较高的竞争性壁垒,以及由未来技术的突破带来的想象空间。预期或可为其成长性和确定性带来了充分保障。再者,叠加公司拥有的行业内稀缺的ESG特质,进一步强化了公司拥有长期投资价值的底层逻辑。
作为港股市场今年难得一见的IPO,以优质的基本面条件和其所拥有的长期增长空间的格派镍钴,被识别为一家新能源产业链上游资源与技术型的领先企业,其同时兼具碳中和与ESG热门投资概念,理应获得市场更多的关注和挖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