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注于分享
分享好资源

【备考2023年高考作文】全国名校模拟高考作文题立意专家解析37

【备考2023年高考作文】全国名校模拟高考作文题立意专家解析37

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清代的袁枚在其《随园诗话》中,曾有一句重要的有关如何学习的经验之谈,“不取亦取,虽师勿师”。其中之意可以这样理解:“不取亦取”指的是“取”其精华,而“不取”其糟粕:“虽师勿师”指的是“师”法其长,而“勿师”其短。看似矛盾的表述,其实并不矛盾。这样的理念,不仅适用于个人的成长,也可以运用于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国与国之间的交流以及全球意识的树立和各种世界关系的处理等。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文题解析】:

材料选取清代袁枚《随园诗话》中的两句话“不取亦取,虽师勿师”,“不取亦取”指的是取其精华,而弃其槽粕,“虽师勿师”指的是“师”法其长,而“勿师”其短。

材料表明,从求知的角度来说,这是有关如何学习的经验之谈,既要向别人学习,但又不要全盘照搬,意思是善于学习别人的长处,避免其短处。意在告诉我们,在读书做学问时,既要取法于别人,又不可全盘接受;以别人为师,既要向他学习知识,又不可毫无疑义地照单全收。切忌盲目跟风,更不可“东施效颦”。跟随别人而又不苟从别人,这才是最佳的选择;从人生成长的角度出发,要认真求师,又不能是非不辨,盲目效法,学来精华,扬弃糟粕,这才是真正的成材之路;从国家和集体的角度来讲,选择与拿来的方式和方法是发展和进步的重要条件和基础,决定着未来的方向和前景。

写作重点:

1.立意上:突出“取”“不取”‘师”“勿师”的内涵,阐述清楚“取”“师”的是什么,“不取”“勿师”的是什么。突出“取”和“不取”(“师”和“勿师”)的辩证关系。要注意材料中的表述“看似矛盾的表述,其实并不矛盾”,对“不取亦取”的表述可以是:知道不取什么,也就是懂得了“取”的真谛。

2.内容上:能够联系现实,从学习、成长、人际交往、国家交流等至少两个角度来谈启示意义。

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善是感同身受,为他人的悲苦而忧伤;善是推己及人,让他人免于自己的悲苦;善是舍己为人,吞咽悲苦以保他人安乐。

人才培养,需注重开发天性中的善念,培育并壮大之。

读了上述材料,新时代的你有怎样的思考?请联系实际,写一篇文章,表明你的看法。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文题解析】:

这是一道凸显以“善”为载体的价值导向的作文题,充分体现了立德树人的重要性。作文题由材料、要求两部分组成。

材料共两段。

第一段,阐述了善的基本内涵。善良是一种朴素的生命哲学,“善”是直达心灵的美,

却常常不宣于口,它的微光往往被忽略,但却能拯救自我和他人。“善”不是一种天赋,而是一种选择,“感同身受,为他人的悲苦而忧伤”是基础,“推己及人,让他人免于自己的悲苦”是道德,“舍己为人,吞咽悲苦以保他人安乐”是高尚。

第二段,强调了培育“善”对于人才培养的作用。“善”是道德的底色。朱光潜有言:“善本身极为柔弱,但却不可征服。”是因为向善之心可使人温暖而坚强,也因为善具有点燃正义、绾结社会力量的作用。要培养人才,首先要开发天性中的善念,并培育之,壮大之。

要求部分,强调了角度、文体等注意点。其中,“新时代的你”是一个明确的指引,提醒考生需结合时代特征,论述自己对“善”的认识和理解。不必强求面面俱到,可选取一个层面的理解对某个方面进行谋篇布局,完成写作;也可选择两至三个层面进行组合,深入分析。

写作注意点:

考生需从新时代青年的角度,正确理解三个层面中各自具有正确价值导向的人物、事例、现象,或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经历积淀和个性体验。行文时,不可丢开“善”,只谈对具体的内容的理解。

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医生说:疼痛感对人来说非常重要,它是身体出现状况的警报;没有它,我们被烫伤、烧伤甚至出现其他重大疾病,都会浑然不觉,那是非常可怕的事情。

作家熊培云说:“有些好的作品只是让观众恢复一种疼痛感,有疼痛感,无论对社会还是个人,都是一件有希望的事。”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文题解析】:

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此题意在引导我们思考“疼痛的价值”。“疼痛感”对于人的身体有保护作用,我们不应排斥“疼痛感”。对于作品来说,能让观众 恢复“疼痛感”,就会引起人们的警醒,反过来会找出导致我们“疼痛”的根源,并加以“疗治”,这样社会就会不断完善。因此“疼 痛感”对于个人和社会都有重大意义,带给我们希望。

但我们的思考还不能仅限于此,还应进一步思考。如文艺作品的“疼痛感”指的是什么?不禁想起鲁迅先生对喜剧悲剧的判断: 喜剧是把人生无价值的东西撕碎了给你看,悲剧是把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撕碎给你看。也有人说,好的喜剧的内核也是悲剧。也 许,悲剧带给人的就是疼痛感。“疼痛感”在我们的当下的生活中是不是渐渐变成“麻木感”?这种麻木让人感受不到疼痛,但疼 痛是不是还存在?“疼痛感”为什么变成“麻木感”?是不是我们陷入了困境?忽略了久违的“疼痛感”?呼吁“疼痛感”真的 有必要吗?过度的“疼痛感”好不好?

这几个问题我们设置了“疼痛感”的同范围概念“麻木感”;我们对““疼痛感”的过度有了 警惕性思考;我们对文艺作品“疼痛感”是希望做了追溯。由此,文章的深度就有了。

写作时可以按照如下思考展开。“疼痛感”的丧失值得警惕,因为它本身就具有“警报”作用,我们不能被“麻木感”囚禁。“疼痛感”的丧失也许是我们中的一些人陷入了某些的陷阱,只顾虚无的“快乐”,忽略了本身就无处不在的“疼痛”。于个人、社 会、家国,我们都需要一定的“疼痛感”,不断从好的作品中汲取“希望”,疼而后知,居安思危,忧劳兴国,逸豫亡身。

立意:

1. “疼痛感”的丧失值得警惕,因为它本身就具有“警报”作用,我们不能被“麻木感”囚禁

2. “疼痛感”的丧失也许是我们中的一些人陷入了“奶头乐”的陷阱,只顾虚无的“快乐”,忽略了本身就无处不在的“疼痛”

3. 与个人与社会与家国,我们都需要一定的“疼痛感”,不断从好的作品中汲取“希望”,疼而后知,居安思危,忧劳兴国,逸豫亡身。

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科幻喜剧电影《独行月球》中的维修人员独孤月因故错过领队马蓝星的撤离通知,最终独自一人留在了月球。在努力返回地球的过程中,独孤月经历了两次抉择:在找回返回舱发动机后,是利用太阳能继续赶路回到月球基地,还是原路返回营救唯一的同伴—一一只陪伴自己的大袋鼠?独孤月经过思想斗争,最终选择返回救助大袋鼠。后来,因月球车耗光动能陷入绝境的独孤月,偶然发现并利用大袋鼠的超强的跳跃能力,牵引自己成功返回了月球基地。好不容易修好了返回舱准备返回地球时,却得知有一颗小行星正撞向地球:是留在月球保全自己,还是驾驶返回舱撞向小行星拯救地球?独孤月没有犹豫,选择独自驾驶返回舱,撞向小行星。

请结合以上材料,以“两难选择中的取舍”为主题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受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

【文题解析】: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作文题。

写作时首先要分析材料的含义。通过分析,可以发现,本材料的话题核心为“取舍”,立意行文,“取”与“舍”二者不可偏废,应注重分析二者的辩证关系。

两难与取舍之间,取舍的对象可以是材料的指向,即舍己为人(舍个人为他人、舍生取义等)。由此,考生可联想人生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取舍的过程:当我们选择成长时,我们要放弃贪玩;当我们选择成熟时,我们要放弃单纯;当我们选择远行时,我们要放弃家庭:当我们选择拼搏时,我们要放弃温馨;当我们选择成功时,我们要放弃安逸。我们的一生总在不断地拥有与不断地失去之中进行取舍着,在一个个的取舍之中,我们收获了丰厚的成果。可以说,舍弃是收获的前提,只有懂得舍弃的人,才能有真正的收获。学会取舍、善于取舍是一种心态、是一种智慧、是一种修养、是一种境界,舍弃的不一定是最好的。然而,懂得舍弃的才是最好的。于是,取舍之间注定是一种让人纠结的、艰难的、痛苦的选择。听从内心深处的召唤,问清自己到底需要什么,相信自己在人生的每一个取舍之间,都能做出明智而正确的选择。

如果谈到“舍它取己”(局部或者整体),具体谈论有理有据合情合理的,正常评分。

立意:

1.学会取舍。

2.懂得取舍。

3.取舍有道。

4.适当取舍。

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进”者向前,“退”者向后,“达”者通达、豁达。“进”“退”“达”这三字包含着人生哲学与生命智慧,深蕴为人处世之道,与每个人的求学、处友、从业等具体生活实践息息相关。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文题解析】:

本题为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材料将“进”“退”“达”三字和具体生活实践相联系。

“进”是一个昂扬抗争的姿势,是一种凡事积极向上、勇于进取、敢于奋斗、不怕失败的人生态度,是一种敢闯敢拼、不留退路的顽强与执着。善于“进”的人,充盈着活力与勇气,随时整装待发,永远在路上搏击风雨,永远朝着心中的理想艰难前行。

“退”是一个柔和理智的动作,是一种能够委曲求全、懂得忍让、及时止损、善于转身的人生智慧,是一种不疾不徐、掌握节奏的处世风格。善于“退”的人,看得清乱局,会以暂时的隐忍、冷静的避让来缓冲矛盾、免于冲突。

人生路上一味求“进”或者“退”都太过极端,前者未免激进,后者未免懦弱,只有进退得当,进退相济,才能豁达洒脱,进入“达”的境界。考生可以赞同“进”或“退”的人生态度,但最好是将二者结合起来辩证分析。行文时可以先提出论点“有进有退才是通达人生”,然后分别论证何时、何境当进或当退,恰当引用论据,联系现实生活,说明现代青年学子在具体的学习生活中应如何进退,最后总结全文。

参考立意:

1.积极上进,不畏困难。

2.善于退让,海阔天空。

3.进退有致,通达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