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注于分享
分享好资源

投出26家医药上市公司后,这家百亿基金看好未来三大投资方向丨对话投资人

来源:创业资本汇

编者按

2021年下半年以来,随着生物医药行业二级市场遇冷,一级市场的投融资市场也明显降温,时不时传出募资难、融资难消息,不少人认为,生物医药股权投资市场已步入寒冬。

目前,生物医药行业股权投资市场现状如何?哪些细分赛道仍可期待?本期《对话投资人》,证券时报记者对话海望资本管理合伙人王楹。海望资本为上海科创系市场化投资品牌,管理规模超百亿元,王楹带领海望医疗健康团队已投出26家生物医药上市公司,基因治疗CDMO第一股“和元生物”、模式动物第一股“南模生物”、器械第五套标准第一股“微创电生理”、X线探测器第一股“奕瑞科技”、“科创板CRO第一股”美迪西等均在列。

在王楹看来,所谓寒冬,源于之前市场过热,任何行业都不可能永远保持较高温度,正如水烧开达到100度后,温度不可能持续上升一样,当下生物医药股权投资市场也可看作是回归正常。

“从现在时点起,生物医药领域无论产业发展还是投融资,都进入了新阶段。”王楹表示,投资机构需摒弃追逐行业热点以及推动企业上市快速变现的急功近利做法,创业企业则应扎根行业创新,看产品能否创造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而非昔日只讲故事不讲盈利。

潮水退去 企业和投资人逐步回归正常

证券时报记者:生物医药投融资市场被认为已步入寒冬,您如何看待生物医药行业当前一级市场投资状态?

王楹:寒冬可能是市场的直观感受,比如,投资机构出手趋于谨慎了,企业融资速度放缓了等。

海望资本管理合伙人 王楹

但细看寒冬还是有差别的,就一级市场而言,并非所有的生物医药细分行业都步入了寒冬。生命科学上游的一些有价值企业,比如我们团队投资的乐纯生物,今年新一轮融资规模超上亿美元,融资估值也翻番,且在疫情期间完成的融资,显然不能说步入寒冬。此外,CRO、CDMO等领域,融资额不仅没有明显减少,且还在保持一定的增速,如我们多轮参与的益诺思,上半年完成数亿元融资;医疗器械领域,包括眼科、机器人等仍受到了追捧。

与寒冬最为接近的细分行业可能是创新药。当下,企业确实感觉到融资有一定困难,投资人相对谨慎了,在市场看来可能就是寒冬,但从我们的感受来看,是双方没有那么热络了。

所谓寒冬,更多的是之前太热,与过热时的情况相比,被认为是寒冬了。事实上,过热后回归正常,这是正常现象,任何行业都不可能永远保持较高温度,就像水烧开了只能到100度,不可能持续上升一样,当下生物医药股权投资也可以看作是回归正常。

回归正常源于过热时出现了一系列隐忧:一是创新质量没有那么高,一个靶点、一个适应症有无数企业参与,有时开玩笑说,看的一连串项目是同一个PI(Principle Investigator)在支持;二是在热潮中,不少人忽略了创业的本质,生物医药行业的创业应是生产出好的产品,为患者解决实际问题,但在过热的浪潮中,一些企业是为了迎合科创板上市要求而成立的;三是投融资市场不再理性,估值在短时间内翻倍甚至数倍增长,而基本面并没有太大变化。

当前,估值整体都在回归,无论投资人还是企业都在向理性回归,这才有了寒冬。当然,市场反应的速度会有差异,有些机构提早踩了刹车,有些机构感受到水凉后才刹车。

证券时报记者:生物医药一级市场投资从冷到热始于什么时候?目前处于什么发展阶段?

王楹:每个行业的发展过程类似,刚开始追求数量,数量暴发一段时间后必然过剩,接着一段时间内该行业不被看好,于是行业会有一段时间平台整理,沉寂一段时间后会继续保持正常发展速度,且发展质量明显提升。

与家电、汽车等传统行业一样,生物医药也必然要经历这样的发展。大致来看,生物医药发展已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国内以中药和低水平的仿制药为主,很多药企只做一个仿制药,也能风生水起,目前不少知名药企最初即是这样发展起来的;2014年和2015年左右,在国家医保等政策以及港股等资本市场利好政策,引发了生物医药行业的创业潮,这时生物医药真正成为一个独立的赛道,被一级市场追捧。在此之前,生物医药还没有构成独立的赛道,尽管早就有机构投资生物医药企业,但并没有形成规模,且一些头部机构更多关注互联网与医疗行业的结合,包括医疗的信息化、互联网医院等赛道。

第二,2015年起,在政策、人才、资本等多方推动下,生物医药行业进入了快速增长期,投资机构也越来越多,再加上上市后收益的示范效应,可以说2015年至2021年上半年左右,是中国生物医药的高潮,既是创新的高潮,也是投资的高潮。然而,这波高潮随着二级市场的持续下跌而逐步降温。

第三,我们认为从现在时点起,无论是产业还是投资都进入到新阶段。产业方面,生物医药企业会更加追求质量、更加追求创新、更加注重产品力;投资方面,投资机构会摒弃原来追逐行业热点以及推动企业上市快速变现的过于急功近利的做法。

新阶段可关注生物医药三大投资方向

证券时报记者:生物医药行业发展的新阶段,应主要关注哪些细分领域的投资机会?

王楹:以海望资本医疗健康基金为例,我们主要投三大方向,第一个是投生命科学领域,中国生物医药产业生态的完善势不可挡,但产业链中还有很多短板,比如研发中的生物试剂,生产中的培养基、色谱填料/层析介质、设备等领域,其中孕育了很多投资机会。作为国资背景的创投机构,我们更愿意从产业发展的高度对生物医药上游“卡脖子”领域进行布局。

第二是投创新的医疗技术,生物医药的发展与医疗技术不断迭代密切相关,目前市场上的细胞治疗、基因治疗等技术,我们会站在产业链的高度,更多关注拥有上游基因编辑等核心专利技术的企业。

第三是更加关注回归到商业价值,真正具有产品力的企业。目前还有很多领域存在尚未被满足临床需求和医疗需求,比如老龄化退行性疾病,未来市场空间很大。在投企业时,我们会关注产品能否创造社会价值,同时还要看是否创造了经济价值。创新是手段,不是目的,哪怕是微创新,只要企业产品能真正解决患者需求,都具有投资价值。

证券时报记者:海望资本医疗健康基金目前投资情况如何?

王楹:海望资本医疗健康基金今年8月份完成备案,规模超过10亿元,目前已进入投资阶段,有一个项目马上完成打款,三个项目正在尽调,若干项目正在推进中。

在当前生物医药投资环境下,作为国资背景的创投,文化和资源能够支撑我们长期坚守,愿意在一段较长时间内陪伴所投企业。海望资本医疗健康基金是上海科创系旗下市场化的投资基金。上海科创系作为上海科创中心建设的主力军,生物医药产业一直是重点布局的产业领域,截至目前已投资了上百家生物医药企业,已有26家生物医药企业成功上市,覆盖创新药、细胞治疗、CXO、医疗影像、高值耗材、IVD等细分领域。海望资本医疗健康基金团队仅今年就已有和元生物、南模生物、微创电生理等4家公司上市。另有多家企业处于上市准备阶段。

我们一直坚守生物医药投资,已形成一套“三最七高”的投资理念、策略和打法,有底气坦然地面对变化的市场环境。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虽然行业整体偏冷,但我们投资的不少项目,今年都在上市申报或完成了新一轮融资。比如,我们投资的翌圣生物,正在科创板申报过程中;维眸生物、普众发现、原启生物、原能设备、巨翊科技等都完成了新一轮融资,其中斯微生物,最新一轮融资估值已经比投资时翻了60倍,且新一轮融资也已在推进中。

机构投资生物医药企业需做好长期准备

证券时报记者:您认为,生物医药行业投融资市场目前存在哪些问题?有什么建议?

王楹:生物医药行业研发周期长、研发投入大,这就说明创业成功是小概率事件,这一特点决定了生物医药行业是高投入高收入的领域,非常适合风险投资。

对于投资机构,要投生物医药企业,未来要具备几个因素:一是有专业能力,生物医药行业的投资以后会越来越专业,要成为生物医药产业的专家;二是投资生物医药一定要有长时间准备,因为行业发展特点决定不可能快速变现;三是投生物医药,还要有资源服务企业,未来投后服务越来越重要,投资需要的是构建一个整体生态。

投资机构后续逐步有一个出清过程,很多机构在生物医药赛道市场火热时来淘金,然后会发现生物医药的水很深,于是就离场了。剩下的机构,够坚持、够专业,更理解生物医药行业和创新企业,愿意与创业者共担风雨。

生物医药企业未来会有不同的定位,每家企业都想成为大而全的企业是不现实的。比如,创新药企不一定都要做Biopharma,Biotech也是很好的选择;初创企业可以聚焦技术创新,不要追求规模多大,“专精特新”是未来的方向,这样资源可合理分配,企业之间体现出差异化的价值,而不是都在一个“大而全”的赛道上一路狂奔,造成资源浪费。总体而言,生物医药行业,未来会更加健康和理性地持续发展。

责编:朱雨蒙

校对:陶谦

版权声明

证券时报各平台所有原创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我社保留追究相关行为主体法律责任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