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注于分享
分享好资源

“私转公”基金大考:规模增长遇瓶颈?鹏扬基金重债轻股,权益无人可用?

记者丨晓敏 见习生丨陈力

出品丨鳌头财经(theSankei)

作为资管行业的两大重要领域,公募基金和私募基金一直以来都有不少交集。在过去,我们更多的是听到公募的明星基金经理“公奔私”了。

但这两年以来,有不少知名的私募机构纷纷转向申请设立公募基金,也就是所谓了“私转公”。

在国内,其实有很多大型私募机构,运营治理结构完善、投研团队专业成熟,已经具备了公募化的实力,但在实际操作中,全国目前仅有6家私募基金成功转为公募,分别是鹏扬基金、朱雀基金、博道基金、同泰基金、弘毅远方基金和凯石基金。

“私转公”后差异大,管理规模分化

根据2013年证监会颁布的新《基金法》《资管机构设立公募基金管理业务暂行规定》,非公开募集基金管理人达到规定条件的,经监管机构核准,可以从事公募基金管理业务。

私募转公募的主要驱动因素有两方面:一方面,相较于私募,公募可以公开宣传,有助于扩大公司影响力和提升品牌,能吸引更多的资金,募资渠道也更广。

另一方面,公募基金能引入更多的长线资金来投资,包括社保基金、养老金、保险资金等,能够有更长的资金使用周期来实现投资收益,利于管理规模的提升。

“私转公”对私募基金的规模、人力、硬件等方面也有较高的要求,根据规定,除符合《证券投资基金法》相关规定外,还应当符合:实缴资本或者实际缴付出资不低于1000万元;最近3年证券资产管理规模不低于20亿元。

“私转公”之路并不容易,目前成功“私转公”的私募基金也仅有六家。

转为公募基金后,各家公司的发展也出现了分化。目前六家“私转公”基金公司大概可以分成三个梯队。

截至2022年三季度,根据Wind数据,鹏扬基金的发展态势最好,产品数量66只,管理规模为891.17亿元,规模排名57/151,在整个公募基金行业可以排到中上游。

朱雀基金、博道基金管理规模也均在百亿元以上,其中朱雀基金管理规模237.42亿元,博道基金管理规模192.05亿元。

但同泰基金、弘毅远方基金、凯石基金规模均不足20亿元。根据wind数据,同泰基金和弘毅远方基金的管理规模分别为26.67亿元、14.85亿元,凯石基金甚至只有可怜的2.55亿元。

鹏扬基金股债失衡问题明显,规模难掩隐忧

鹏扬基金是全国首家“私募转公募”的基金公司,于2016年7月6日成立,前身为北京鹏扬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杨爱斌持股45.15%,其余为机构持股。

业内经常将鹏扬基金称为"小华夏基金"。公司创始人杨爱斌最初担任中国平安保险集团公司(601318.SH)组合管理部副总经理;2005年5月至2011年9月,担任华夏基金总经理助理、固定收益投资总监,并全面主持公司固定收益投资管理工作,管理固定收益资产规模最高达到1100亿元,是国内固收投资的顶级专家之一。

董事长范勇宏2018年加盟,范勇宏于1998年初创建华夏基金并担任总经理至2012年7月离任。在他任职的14年中有8年华夏基金规模位居国内首位。杨爱斌与范勇宏上述任职经历的交集,为两人再度联手开拓公募市场打下了基础。

有着如此强劲的领导层,鹏扬基金成立后规模一路上涨。2018年二季度管理规模就突破百亿,2020年一季度管理规模突破500亿元,当时鹏扬基金成立还未满4年。

根据Wind数据,截至2022年三季度,鹏扬基金虽然有891.17亿的管理规模,但其中507.31亿为债券型基金,305.62亿为混合型基金。股票型基金规模仅有41.49亿元,股债失衡的问题明显。

鹏扬基金由债券基金名将杨爱斌所一手创立,固定收益类产品一直是公司赖以生存的强项。曾经在优秀的债券型基金业绩支撑下,2018年,“鹏扬汇利债基”被《中国证券报》评选为“开放式债券型金牛基金”,总经理杨爱斌被《中国基金报》评选为“2018年度中国基金业20年最佳基金经理”,鹏扬基金获得《证券时报》颁发的“2018年度明星基金公司成长奖”。

但近年来公司债券型基金的表现难以令人满意。截至2022年10月23日,近6个月,鹏扬基金债券型基金平均上涨1.5%,同类平均为2.03%;近1年,鹏扬基金债券型基金平均上涨2.56%,同类平均为2.87%。

从鹏扬基金的股票型基金产品线来看,鹏扬的产品线非常单一,还是按照绝大部分基金公司的建设思路,从全市场选股的基金开始,但是在基础市场波动较大的行情下这种策略显然会面临问题。

根据Wind数据,截至2022年10月23日,今年以来,鹏扬基金的股票型产品业绩也遭受重挫,只有“鹏扬中证数字经济主题联接”实现盈利,产品以跟踪指数为主,无法在市场整体环境不佳的情况下实现突围。

偏债混合型基金清盘,权益无人挑大梁

在今年端午节前,鹏扬基金公告公司旗下的偏债混基鹏扬景颐清盘,这也是该公司今年清盘的第一只产品。作为一只去年8月才成立的次新基金,鹏扬景颐出生至今还不到1年时间。次新偏债混基的清盘,无疑打脸了以债券为旗帜的鹏扬基金。

聚焦鹏扬景颐这只产品,根据2021年8月21日发布的《鹏扬景颐混合型证券投资基金基金合同生效公告》,当初成立时A/C两类份额合计的募集规模不过是2.61亿元,本身就在“迷你基”的范畴。从基金《募集说明书》中设定的业绩比较基准来看,比较基准为:中债综合财富(总值)指数收益率 *75%+沪深 300 指数收益率 *20%+恒生指数收益率*5%,该只基金是典型的偏债混合型基金。

但是该产品在基金经理的任用上非常迷惑。产品成立时的第一任基金经理是罗成,《募集说明书》中显示,罗成是股票投资部的基金经理,北京大学计算数学系硕士。曾任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规划研究部主任科员,中国平安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委托投资部投资经理。但鹏扬景颐定位为偏债混合型基金,股票投资只是辅助地位。

产品运作不到半个月,鹏扬基金发布《关于鹏扬景颐混合型证券投资基金增聘基金经理的公告》,增聘焦翠共同管理该基金。

焦翠是中国人民大学金融硕士,履历来看是鹏扬基金的老人,曾任北京鹏扬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交易管理部债券交易员,鹏扬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交易管理部债券交易员、固定收益部投资组合经理。现任鹏扬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现金管理部基金经理。

从在管产品的规模来看,焦翠今年一季度末合计管理产品逼近200亿元,可谓是公司固收团队中不折不扣的主将。

鹏扬景颐成立以来仅发行过2021年年报和2022年一季报,在去年的四季报中,产品的股票仓位约为15.29%;而在今年的一季报中,产品的股票仓位则是降至14.52%。

从具体的标的选择来看,其基本上是以沪深300的白马蓝筹为主,可以理解为典型的指数化配置思维,标的选择非常保守。平均每只股票占基金净值只有1%左右,所以即便紫金矿业和容百科技一季度有着不小的涨幅,对于组合的贡献也基本忽略不计。

根据鹏扬景颐一季报中的表述:“债券操作方面,本基金本报告期内在年初保持了2021年年末以来的高仓位,随后在1月底开始持续降低组合久期,2-3月组合久期总体保持在中性偏低水平。杠杆策略方面,1月份组合杠杆略高,随后降至较低水平。本报告期末组合持仓均为流动性较好的高等级债券,组合总体流动性持续保持在较高水平。”

从重仓的债券明细来看,2022年一季度与2021年底相比,从以商业银行次级债券和地方政府债为主调换成了风险属性更低的政策银行债和国债,保持了更高的流动性,但是也牺牲了收益。或许正是这种股票配置和债券配置保守的思路,才让鹏扬景颐快速清盘。

再看鹏扬基金较为薄弱的权益板块,公司股票基金经理主要有赵世宏、张望、邓彬彬、吴西燕、罗成、朱国庆、伍智勇7位。除了罗成外都有在其他公募基金任职的过往,任职年限也基本都在5年以上,但是这7位的管理规模目前都在50亿以下。

前文已经提到过,鹏扬基金的股票型基金今年业绩不佳,拉长到1年来看,无一实现盈利。更关键的是从公开信息来看,鹏扬在主题型公募基金的储备上明显不足,缺少如今与同行对标的医药主题、新能源主题、军工主题、消费主题等。

从公募行业的普遍经验来看,权益类基金经理的能力圈基本决定了公司主题产品的类型。鹏扬缺乏此类的基金储备,或许也从侧面反应了基金经理的能力圈问题。

在传统优势债基失利,权益产品建设不尽如人意的情况下,鹏扬基金也停止了规模上涨的步伐。2021年四季度,公司管理规模为903.21亿元,2022年三季度为861.12亿元,规模排名也从去年年底的53名下跌到如今的57名,这对于势头强劲的“私转公一哥”鹏扬基金来说不是一个好的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