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1日,A股又一次在周五发力,房地产、CRO、贵金属、银行、家用电器等板块都在大涨。
此前的A股,已经连续下跌4个月。
除了快速恢复的市场情绪外,投资者们可能忽视了一件重大的事情。
2个月前,通过的《关于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的意见》,这条“意见”以及背后举国体制的制度优势,可能远比我们想象的更为重要。
“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举国体制,一直是我国的显著优势。我国在载人航天、探月工程、超级计算机、高铁、液晶面板领域实现的跨越发展,无不彰显举国体制的成功。相比纯粹的市场化国家,我国的后发超越和行业升级,显然具备强大的效率优势。
再比如国产大飞机的研发制造,国内有22个省市、200多家企业、36所高校、数十万产业人员参与了C919大型客机研制,按照机构的成本分析,C919的国产化率达到近60%左右。
事实上,新型举国体制更大程度地发挥了市场在科技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其中金融领域的改革和创新,显得尤为重要。
相比房地产等重资产行业来说,科技企业没有足够的资产可以抵押,从银行等传统金融机构获得贷款的机会不大,股权和股市融资渠道,显然提供了重要的金融支持。
一级市场上,主要模式是政府产业引导基金,由国家出资,并吸引地方政府、投资机构、社会资本共同参与,国产大飞机研制中,国家军民融合基金就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最著名的产业引导基金,是2014年成立的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一期注册资本987亿元,实际投资为1387亿元,共投资项目81个,其中直接投资上市公司23家。
国家大基金2期预计募集规模2000亿左右,按照中央到地方1:5的带动效应来计算,将带动全国各地上万亿的资本进入半导体产业。
光是中芯国际及其子公司,从国家大基金获得的投资就高达500亿。
二级市场上,A股的注册制改革,就是为科技企业量身定制。
在此之前,国内一大批科技企业,由于盈利、营收等财务指标尚未达标,原来并不具备在A股的上市条件,或者只能远赴国外,寻求国际资本的联姻。
科创板和创业板实现注册制之后,具有核心技术的优质科技公司,终于可以成功登陆中国自己的资本市场,并获得较高的估值溢价,依靠国内资本的力量,获得前进的动力。
新型举国体制对A股市场的影响也加速了上市公司结构的优化,以及由此带来A股整体盈利能力的提升。
今年前三季度,A股上市公司合计实现营业总收入52.37万亿元,同比增长8.51%。
科创板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772.81亿元,同比增长31%,实现归母净利润286.56亿元,同比增长15%;创业板上市公司实现营业总收入2.42万亿元,同比增长约20%,实现归母净利润合计超2000亿元,同比增长近10%;北交所上市公司合计实现营业收入732.07亿元,同比增长33.25%,实现归母净利润69.26亿元,同比增长19.43%。
亮眼业绩的背后,是越发强劲的研发投入。
前三季度,A股上市公司研发支出高达0.94万亿元,同比增长20%。其中创业板、科创板、北交所上市公司前三季度研发支出增速分别为32%、54%、43%,研发强度分别为4.59%、8.68%、4.30%,已经超过了美国经济的整体研发强度。A股新兴企业对研发的重视,大大提升了中国未来转型成功的概率。
目前,中芯国际A股的PE(TTM)只有25倍,港股甚至已经在10倍PE以下,相比100%以上的扣非盈利增速,这样的估值似乎有失公允。而类似的低估状态,在科创板乃至整个A股市场中普遍存在。
在中国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下,面貌一新而又处于估值洼地的A股市场,无疑已具备足够投资价值。
免责声明
本文涉及有关上市公司的内容,为作者依据上市公司根据其法定义务公开披露的信息(包括但不限于临时公告、定期报告和官方互动平台等)作出的个人分析与判断;文中的信息或意见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商业建议,市值观察不对因采纳本文而产生的任何行动承担任何责任。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