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长安汽车发布消息称,与长安新能源汽车的股东长新基金和承为基金分别签署了《股权转让协议》。根据协议,长安汽车拟收购长新基金持有的长安新能源7.71%股权和承为基金持有的长安新能源2.63%股权,合计收购长安新能源10.34%股权。
本次交易完成后,长安汽车对长安新能源持股比例将有原有的40.66%增加至51%,而长新基金和承为基金持股比例降到了3.37%和5.57%。同时,长安新能源还将被纳入到公司和并购报表范围内。
从投资方的背景来看,长新基金和承为基金均为投资机构,并不涉及产业运营,与新能源汽车板块交集并不大,两者更倾向于单纯的财务投资。
从放手对新能源汽车的控制权到重新收回,“一放一收”之间仅隔了不到三年时间。尽管对于回购股权一事,长安汽车给出的解释是,加强长安汽车与长安新能源的战略统筹和资源协调, 加速打造长安新能源成为行业领先的数字电动汽车引领者。但在外界看来,并非如此简单。
长安汽车“重夺”新能源控股权
追溯历史,长安汽车发展新能源汽车的步伐并不晚。早在2001年,长安汽车就开发出了第一辆混合动力样车。2009年12月,长安汽车的首款纯电车长安奔奔MINI EV诞生。这款车可实现充一次电可跑150km,最高时速120km,虽然性能不佳,但却是国内较早发布纯电车的企业。
同时,在此后的十年里,新能源汽车开始提速发展。然而,长安汽车并未在这个重要历史节点推出拿得出手的“王牌”产品,逐渐在边缘徘徊。
为此,2017年12月,长安汽车专门成立了新能源事业部,并在长安汽车授权下实现新能源业务独立运营。到2018年5月,长安汽车又全资成立了长安新能源,并将新能源事业部并入到长安新能源。对于成立新公司,长安汽车曾公开表示,将引入战略投资者一起推动新公司的业务发展。
不过,长安汽车也有意识到引入投资带来的弊端就是,逐渐丧失掉对长安新能源的控股权。所以,在长安新能源第一次引入战略投资者时,进展并不顺利。
2019年6月,上海联合产权交易所暂时中止了长安新能源公开挂牌增资事项,原因就是投资者与长安汽车在一些核心条款上存在分歧。对此,长安汽车给出的解释是,长安新能源的有意投资者在承诺和资产独立性方面往往更为保守。为最大限度保护国有资本和上市公司中小股东利益,长安汽车决定临时终止增资项目,优化融资方案。
很显然,投资者与长安汽车都不想在“控权”一事上有所让步。
经过半年的洽谈,谈判终于迎来了转机。同年12月,长安新能源引入南京润科、长新基金、承为基金、南方工业基金作为战略投资者,四方股东分别增资10亿元、10亿元、7.4亿元、1亿元。
增资后,长安汽车持有长安新能源的股权比例由100%稀释到48.95%,丧失控制权。截止2022年3月,长安新能源分两次融资先后引入12家投资人,长安汽车持股减少至40.66%。
对于长安汽车而言,如果说,资金压力是早期不得不选择放手做出的无奈选择,那么,现如今重拾对长安新能源的控制权则表明了其布局新能源汽车板块的野心。
为登陆IPO做准备
事实上,早在长安汽车全资成立长安新能源之前,企业就已经对新能源汽车有了长远的规划。
2017年10月,长安汽车发布了新能源战略——代号“香格里拉”。根据规划,长安汽车将在2020年建成三大新能源专用平台,2025年全面停售传统燃油车,并实现全谱系产品的电气化,累计销量突破400万辆。在投资方面,长安计划未来在整个新能源汽车领域投资1000亿元。
可以说,长安新能源的成立与“香格里拉”战略是紧紧绑定的。因此,对于此次回购长安新能源控股权,长安汽车表示:长安新能源是公司“香格里拉”战略的核心载体,承载着长安汽车向新能源转型的战略使命。
当然,在行业看来,回购长安新能源控股权只是部分因素,更深层的原因则是长安汽车希望能够将新能源板块推上IPO来缓解资金压力。
众所周知,新能源汽车是一项“烧钱”项目,长安新能源也不例外。财报显示,长安新能源在2018年-2021年净利润连年亏损,分别为2.44亿元、4.81亿元、11.62亿元、27.72亿元,累计净利润亏损46.59亿元。
为缓解资金带来的压力,早在去年2月份,长安新能源就已经开始选聘证券公司担任公司财务顾问,开启IPO前的准备事项。同年5月份,长安汽车股东大会上,时任长安新能源总经理杨大勇就表示,长安新能源计划在科创板进行IPO。
细数汽车行业,新能源板块在传统车企被分拆上市并不稀奇。例如已经上市的北汽蓝谷,以及正在谋求上市的吉利旗下极氪,广汽的埃安,上汽的智己等。
目前看来,长安汽车能否顺利将自家新能源板块送上IPO的宝座仍是未知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