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8日,医疗医药板块爆发。医药方面,天坛生物、华兰生物双双涨停,复星医药、博雅生物涨超9%,疫苗ETF基金、疫苗龙头ETF、生物医药ETF等均涨超2%。医疗器械方面,理邦仪器、宝莱特等盘中20%涨停,随后打开涨停板,荣尚医疗、新华医疗等多股大涨,器械ETF、医疗器械ETF基金均涨超1%。
消息面上,17日,相关部门召开新闻发布会。提出正在制定加快推进疫苗接种的方案,方案确定以后,有关情况会及时向社会发布。
中信证券认为,相关部门进一步强调精准防控与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并关注冬季流感等呼吸道疾病叠加传播风险。我们认为有助流感板块复苏与疫苗“升级换代”带来新市场增量。
业绩方面,疫苗行业受到2021年新冠疫苗高基数的影响,以及2022年各地散发疫情影响疫苗接种,2022年Q1-3表观业绩增速受到影响,如智飞生物等。此外,利润增速低于收入增速,因为新冠疫苗利润率水平较高,以及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如智飞生物、欧林生物等。百克生物2022H1受到吉林疫情的影响,2022Q3单季度加速恢复。
天风证券表示:2023年预计新冠疫苗带来的高基数影响消除,以及新冠疫情缓解带来的终端需求恢复,并且随着相关公司产品的研发上市,2023年预计恢复高增长;此外,目前疫苗相关公司估值较低,预计具备较好投资机会。
德邦证券认为,当前在医药子版块中,疫苗细分板块还处于底部区间,看好理由:
1)疫苗兼具科技和消费属性,由于公共卫生事件扰动业绩或估值,经过一年半的调整,疫苗板块当前估值极具性价比。
2)医药行情正陆续展开,有业绩,有估值的大市值板块中,疫苗行业目前机构配置极低,可容纳大资金;
3)很多疫苗公司在2022-23年将有大品种陆续兑现,我们判断2023年疫苗板块业绩或将明确提速,行业基本面有强力的业绩支持。
目前市场上共有3只与疫苗相关的ETF,均跟踪国证疫苗与生物科技指数,指数共有50只成分股,其中市值超千亿的上市企业共有5家。
国证疫苗与生物科技指数目前估值为4.7倍,位于近3年分位点6.54%、近五年3.92%。
医疗器械方面,17日下午,国家卫健委表示,疫情发生以来,我们从三个方面来加强能力建设和对患者的分级分类救治。
第一,持续加强定点医院建设。我们要求各地指定综合能力强、救治水平高的医院作为定点医院。定点医院要根据当地的人口规模,配足配齐救治的床位,同时对于重症的监护单元也就是ICU要加强建设,而且要求ICU床位要达到床位总数的10%。
第二,加强方舱医院的建设。
第三,要持续加强发热门诊的建设。
ICU中通常需要配置的设备包括呼吸机、高流量氧疗仪、输注泵、监护仪、除颤仪、血液净化器、ECMO、便携超声、移动ER等设备。广发证券表示,相关ICU设备的销售在后续定点医院增加ICU床位建设中将会被拉动。
疫情暴露疾病防治短板+当前医疗资源总量不足、分布不均衡。医疗资源不均衡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与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服务需求相比,医疗卫生资源总量相对不足,质量有待提高;
二是资源分布结构不合理,影响医疗卫生服务提供的公平与效率。空间上,东西部医疗资源发展差距大,优质医疗资源集中在沿海地区,结构上,三级医院承担大量医疗行为,优质医疗资源供给不够充分。
整体来看,自2020年疫情之后,国内相关医疗补短板的进程就展开了。从最早的医疗新基建的千县计划,到今年超3000亿的医疗专项债,再到今年9月的贴息贷款政策,涵盖了医院现有设备的更新换代补充扩建、发热门诊建设、县级医院往三级医院升级以及重症科室的建设,彰显了我国医疗补短板的决心。
眼下,得益于政策支持,医疗新基建加速推进。国盛证券表示,后疫情时代,大型医院扩容、基层医院提质改造都将加速。同时,各级政府支持采购国产设备,随着医疗新基建的进行,医疗设备国产化趋势有望加速向上。
未来器械带量采购将成为行业新常态,且集采竞价规则也趋向于灵活,并且向临床需求倾斜。
财信证券认为,部分创新能力强、产品竞争格局较好、配套服务优秀的厂家,可通过集采快速进入主流医院,提升市占率,实现业绩增长,叠加海内外医疗新基建高景气,后疫情时代,医疗器械行业国际化进程持续加速。在此背景下,建议关注自主创新、具备出海能力的医疗器械研发平台化厂家。
目前市场上有3只专门跟踪医疗器械板块的ETF,跟踪中证全指医疗器械指数,指数共有76只成分股,其中市值超千亿的上市企业有3家。
目前中证全指医疗器械指数估值为4.6倍,位于近3年分位点4.58%、近五年2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