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注于分享
分享好资源

大健康板块触底反弹,未来拥抱五大趋势

2022年资本市场整体低迷,曾被捧上“神坛”的医疗健康板块也遭遇杀价,既有多年胀大的泡沫被暴力戳破,也有阶段性红利狂欢后的理性回归,还有悲观情绪带动下的误打误伤。

但是,大健康依旧是朝阳产业的地位并未动摇,从十九大报告“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到二十大报告“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政策不断强调健康产业的战略高度,并提出新的阶段性发展重心和目标。二十大报告中的“医保、医疗、医药协同发展和治理”更是为产业的下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给足了空间。

在医改政策继续推进、人口老龄化加剧、健康相关需求井喷等多重强大的牵引力作用之下,大健康产业依旧在坚定向前,其中不乏有细分领域已经立于潮头或处于爆发前夜,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将扛起拉动产业增长的重任,而这些趋势也会映射到二级市场,为股市增长注入新的动能。

新冠疫情阴云还未退散,市场情绪波动仍然剧烈,但投资环境的不确定性因素是长期存在的,把握万亿健康产业规模中最有发展前景的领域,是其中要义。纵览医疗产业各垂直板块的变奏进阶,钛媒体App从观察者角度梳理出了五大行业发展趋势——消费医疗继续扩容、医疗信创全面启动、医疗新基建风口再起、创新药风向坚定、中成药迎政策窗口期。

消费医疗扩容:为美丽买单,为健康付费

市场需求不断走强,监管加速行业合规。消费医疗是二级市场中的产“茅”盛地,企业动辄千亿市值、收入翻倍。

很长一段时间里,医美概念撑起了消费医疗板块的面子。2022年医美概念跟随大盘也处于估值回吐的阶段,不及上一年火爆。但疫情影响之下的消费复苏过程中,医美消费属于优先恢复批次。就产业下游的医美机构而言,上海华美医疗美容医院院长李健8月份表示,当地很多较大医美机构的业绩回升已经达到了2020年50%-80%。

市场基本面没有改变,颜值经济之下,中国医美走在世界前列,医美在年轻人中的渗透率不断提升。艾瑞咨询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医美市场规模达到2274亿元,增速在全球领先,达到15.1%。《2021医美行业白皮书》显示,中国医美市场正在快速发展,预计到2025年,市场规模将超过3500亿元,轻医美是其中推动增长的内生力量。

在医美产业的上游,鲜明的高毛利率标签是其他细分赛道不可比拟的,医美“三剑客”中,爱美客2022年Q3毛利率同比上年末提升近1个百分点至94.61%。与此同时,医美上游的产品、技术等更新换代较快,在国产玻尿酸产品矩阵趋于饱和后,企业已经在押注下一个“爆款”,华熙生物入局胶原蛋白赛道,爱美客占位肉毒素产品线。

另外一个为医美产业带来增长的品类为瞄准抗初老、敏感肌修复的功能性护肤品。日前,胶原蛋白第一股巨子生物在港上市后连续4个交易日收涨,市场预期拉满。功能性护肤品细分板块直接触达C端用户,既是上游医美厂商的争相布局的新增长点,也是整个产业的增量。除此之外,兼具医美消费属性的口腔、植发等垂直赛道同样是强需求拉动增长。

美丽消费之外,健康消费也在崛起。

首先,药品零售的线上化增加了购药便利性,医保控费政策也在为零售市场腾挪空间。中康科技董事长吴瀚表示,随着国家集采对仿制药的集采推进,未来院外药品零售市场比重会持续提升,最终形成院外药品销售比重高于院内的格局,零售会成为整个医药行业中活跃度最高的市场。

其次,极具消费属性的HPV疫苗热度不减,带动自费疫苗进入大众视野,而新冠疫苗的大范围接种进一步降低了非免疫规划疫苗的接种认知门槛,将会加速流感疫苗、带状疱疹疫苗等自费疫苗接种需求的兑现,而这也是中国疫苗未来的增量市场。

在健康消费领域,居家早筛、基因检测等产品也都处市场需求增长阶段。

医疗信创启幕:医院追着政策跑,企业循着风向转

医疗信息化建设中,核心场景是医院,关键牵引力是政策,部分医院已经从信息化向智慧化迈进。

从信息化到智慧化,医院离不开医疗IT企业的技术输送,而历经30年的信息化改造还未完工,智慧医院的建设对IT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爱分析的分析师告诉钛媒体App,从政策推行到行业趋势洞察,未来看好医疗IT产业的发展,尤其是尚未被满足的基层市场。

这或许意味着二级市场沉寂多年的医疗IT板块或迎来新增长。

在这一领域,政策制定节奏尤为关键。往前追溯,2015年分级诊疗制度推出,医疗机构间的电子病历开始共享,医院“孤岛”上的信息准备流转互通,卫宁健康、万达信息、东软集团、东华软件、达实智能、易联众等企业率先受益,股价奔向高点。

但是高点过后,医疗IT板块偃声。相较于风口型的行业,医疗IT增长相对稳定,企业毛利率在20%到50%之间浮动,行业增速缓慢。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行业统一标准未完善前,医院的信息化建设、智慧化改造各行其是,资本对于其中积聚的不兼容矛盾何时解决没有确切的判断。疫情期间,线上诊疗、智慧服务等需求大涨,前期改造中积累的问题集中爆发。

问题出现后,自然也就有了新行业需求。此时,互联网医疗企业择机入场,将打磨多年的线上经验打包优化为智慧医院解决方案,新玩家的入局会催逼传统医疗IT企业技术革新、服务升级。

与此同时,政策端也加速完善。今年3月,医院智慧管理分级评估试行标准发布;6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大力发展远程医疗和互联网诊疗,建设智慧医院;11月,国家卫健委印发“十四五”全民健康信息化规划的通知,提出到2025年初步建设形成统一权威、互联互通的全民健康信息平台支撑保障体系,基本实现公立医疗卫生机构与全民健康信息平台联通全覆盖。

医疗行业信创序幕就此拉开,变化接踵而至,从近期医疗信息化板块的订单层面来看,2022年1-9月,头部企业共中标医院订单39.4亿元,同比上升22.08%。关注医院之外,全民健康信息化规划的发布从多个维度提出信息化需求。

对此,有分析人士表示,市场亟需出现一个医疗领域的“安卓系统”,为医疗领域的软件和能力提供集开发、管理、市场于一体的开放平台,融入医疗产业生态,更好地满足医院客户需求。国联证券指出,随着行业信创的逐步推进,预计医疗信息化行业的集中度有望进一步提升。

医疗新基建再迎风口:国产替代指路,贴息贷款助攻

超过一年的时间,医疗健康板块在二级市场被寒气笼罩,跌势一往无前。但在9月份,新拐点出现,医疗器械迎来利好政策,相关板块开始“除冰”,加速修复估值。

9月27日开始,两市最大的医疗器械ETF(159883)开始回调拉升,一度从低点以来涨幅超26%。 这与政策“开路”关系密切,一是持续数年的医疗器械国产替代,二是9月出台的“贴息贷款”政策。

早在2015年,国务院颁布的《中国制造2025》中就提到,重点领域技术路线图提出重点发展影像设备、医用机器人等高性能诊疗设备,其中在县级医院中,国产的中高端医疗器械份额要在2020年达到50%,2025年达到70%,2025年国产核心部件国内市占率达到80%。《“十四五”医药装备产业发展规划》也提出,到2025年,主流医疗准备要基本实现有效供给,高端医疗装备产品性能和质量水平明显提升。

在国产替代大潮之下,一个侧面推动力在于医保控费压力让医院在采购时更加注重性价比,国产医疗器械因此受益。政策加速国产替代,行业升级同步进行,尤其在高端、空白领域的突破逐渐增多。以医疗影像领域产品为例,随着联影医疗旗下的影像产品上市入院,曾经被GPS巨头垄断的局面开始出现松动。在基因检测赛道,华大智造旗下的基因测序仪推向市场,冲出了国际巨头因美纳的包围圈。当然,目前的突破只是冰山一角,但会有行业示范和引导作用。

虽然自2018年国采以来,围绕医疗高值耗材的“以价换量”让企业毛利承压,不断浇灭投资者热情,在国产替代大方向既定的前提下,整个医疗器械板块也蔓延着悲观情绪。不过,新一轮更强劲的刺激政策在今年出台。

9月,国常会决定,对部分领域设备更新改造贷款阶段性财政贴息和加大社会服务业信贷支持,促进消费发挥主拉动作用,明确提及对医院在“设备购置和更新改造新增贷款,实施阶段性鼓励政策”的支持。政策一出,预示着医疗器械行业的采购高峰期将至。

根据安信证券数据,10月以来,全国已上报超过2000亿元的医疗设备贷款需求,除了发行规模创新高的医疗专项债和医院自有资金以外,贴息贷款将成为医疗器械采购的另一重要资金来源。贴息贷款政策实际落地速度超过了市场之前的预期。开源证券研报认为,财政贴息贷款预计释放数千亿医疗器械市场需求。

贴息贷款助攻之下,国产替代将会提速,医疗器械板块恢复增长已经箭在弦上。

创新药趋势恒定:潮水褪去,走出内卷

医疗研产领域,创新药是企业发展命脉,也是撑起想象空间的基石,从港股的18A制度到A股的科创板第五套标准,都在为创新药企大开融资之门。

双十定律、零和博弈是创新药研发的属性,高额的研发投入、漫长的临床审批,还有巨大的失败风险,在创新药企大举进入资本市场后,当这些所谓的行业共识从纸面兑现为估值下降、股价下滑时,投资者对创新药的预期跌落谷底。

而且在首个阶段的创新药竞速中,me-too类产品占据主流,即靶点相同、适应症和疗效基本相同,只是结构上有所差异。

国产PD-1(免疫抑制分子,肿瘤治疗新型药物)产品首先开启内卷化竞争,企业耗费巨资在研发阶段,产品上市后就在激励的价格战中失去优势。去年11月的医保谈判后,4个国产PD-1产品纳入医保,中国的PD-1价格也在6年间降了80倍。因此,国产PD-1不得不走上出海道路,寻求增量市场。整个2022年,在医疗健康板块下行的大趋势中,创新药企首当其冲,领跌破发。

不过在一场迅猛的投资热情退散之后,行业本来的面目也更加清晰,企业在研发布局时受到的资本逐热影响更小。华夏创新医药龙头混合基金经理王泽实此前表示,国内的创新药发展正在经历从me-too类产品向me-better和first-in-class类产品过渡的阶段。

从企业层面来看,部分企业也将进入商业化兑现的阶段,尤其是高临床价值的医药产品更受关注,如研发创新疫苗的康希诺。同时,企业的管线发展进度和竞争格局也是要点,这当中也不乏正由仿制药向创新药转型的药企,如恒瑞医药。

中成药等来窗口期:走出调整阵痛,迎接政策机遇

2022年的冬天,中成药板块关注度陡然提升,上市公司机构调研不断,除却常规的流感季因素之外,中成药正在走出阴霾,受到政策青睐。

自十八大以来,不少政策就已经将中医药发展规划上升至国家层面。但是,中成药发展却长期负面缠身,最终中药注射剂不断曝出的不良事件引爆了舆论。伴随着两票制、飞行检查等制度的推进,整个行业自2016年达到约8700亿元营收高点后开始收缩和下滑,不少以中药注射剂为收入支柱的药企业被动转型。

中成药处在漫长的调整期,而人口老龄化加速了慢病患者群扩大,中成药在慢病治疗中是刚需产品。在此背景之下,新冠疫情为中成药提供了登台亮相的机会。加之政策鼓励,中成药板块在二级市场收获了久违地上涨。

今年3月,国务院发布《“十四五” 中医药发展规划》,明确“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目标和主要任务。10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十四五:中医药人才发展规划》指出,到2025年,中医药人员提升至100万人以上,增长21%。

不仅在政策层面积极鼓励行业发展,具体执行方面也变化显著。首先,中成药国家集采和被纳入国家医保目录步伐正持续加快。其次,《2022年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药品目录调整通过形式审查的申报药品名单》中目录外中成药15个,目录内中成药34个,在上一年仅各为8个、23个。

新冠疫情甚至还在促成中成药的国际化,在很多海外国家在以西医救治新冠患者,但专门治疗西药空白短缺及新冠后遗病症接连出现,这就为中医药行业国际化发展提供了机遇。

不过就国内中成药板块的未来发展来看,中药创新药是主要方向。2020年末发布的政策就在促进中药守正创新,明确提出促进中药创新发展、鼓励二次开发等内容。在2021年,共有清肺排毒颗粒、益肾养心安神片、益气通窍丸等10余款中药创新药获批上市,成为近5年来获批最多的一年。较早布局中药创新药的企业已经开始进入收获期。

大健康市场持续增长,五大趋势蓄力爆发,哪些技术创新值得关注?哪些上市公司在领跑行业?smart money又在流向何方?

在中央统战部、国务院国资委、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的政策指导下,由中国工业合作协会、济安金信、钛媒体联合举办的2022年中国上市公司投资价值峰会暨中国投资基金群星峰会,将于12月3日在深圳盛大开启。

“双峰会”将分为两个平行会场,分别聚焦于“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与价值新发现”与“投资基金——信任的力量与价值重塑”两大主题。“双峰会”也是钛媒体十年致敬盛典·深圳峰会的重要呈现,我们期待与各界人士推心置腹,坦诚共叙,探讨中国在进入新时代发展阶段之时,市场参与各方如何勠力同心,共同推动金融行业与资本市场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

扫码了解更多,抢占参会名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