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7日,绍兴中芯集成电路制造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芯集成”)更新了拟在科创板IPO的招股书。11月18日,上交所宣布科创板上市委定于11月25日审核中芯集成的首发事项。至此,中芯集成的科创板IPO之路又进了一步。
根据招股书显示,中芯集成拟向社会公开发行不超过 169,200.00 万股股份(行使超额配售选择权之前),拟募资125亿元,将投向MEMS和功率器件芯片制造及封装测试生产基地技术改造项目;二期晶圆制造项目;补充流动资金。
一、可提供提供车规级芯片代工服务
招股书显示,中芯绍兴成立于2018年3月, 总部位于浙江绍兴,主要从事微机电(MEMS)和功率器件等领域的晶圆代工及封装测试业务,为客户提供一站式系统代工解决方案。
公司的工艺平台涵盖超高压、车载、先进工业控制和消费类功率器件及模组,以及车载、工业、消费类传感器,应用领域覆盖智能电网、新能源汽车、风力发电、光伏储能、消费电子、5G 通信、物联网、家用电器等行业。
公司是目前国内少数提供车规级芯片的晶圆代工企业之一,建立了从研发到大规模量产的全流程车规级质量管理体系,通过了 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IATF16949(汽车质量管理体系)等一系列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同时推行ISO26262(道路车辆功能安全体系),制造的产品成功进入了新能源汽车的主驱逆变器、车载充电器、DC/DC 系统、辅助系统等核心应用领域。目前,已与多家行业内头部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
在 MEMS 领域,公司拥有国内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的 MEMS 晶圆代工厂,牵头承担了国家科技部十四五规划重点专项“MEMS 传感器批量制造平台”项目。公司具备体硅和表面硅工艺能力,针对主流应用开发了标准化成套制造工艺,重点研究攻克了高精度膜层沉积/生长、高强度键合技术、高兼容度的敏感元件低温工艺、无损集成器件的 MEMS 牺牲层释放技术等一系列共性关键技术。公司的 MEMS 产品已广泛进入了通讯类和消费类应用,多项先进车载传感器进入了新能源汽车供应链。
在包括IGBT、MOSFET在内的功率器件领域,公司形成了完整的技术和产品布局,积累了丰富的研发和生产经验,建立了国内领先的工艺平台。由公司各类工艺平台制造的功率器件产品已大规模量产并广泛应用于多个下游领域。其中,用于新能源汽车电控电动系统的 750V 到 1,200V高密度先进IGBT及先进主驱逆变器模组形成大规模量产;用于工业控制的600V到 1,700V 高密度先进 IGBT 也已大规模量产;用于智能电网的超高压 3,300V 和4,500V IGBT 以及用于锂电保护的低压 MOSFET 均实现了进口替代。
在射频前端领域,公司率先在 4G、5G 多个频段的高频滤波器芯片制造工艺和集成系统模组取得突破,实现了高良率、高可靠性的大规模量产,制造的产品性能国内领先,进入了主流移动通讯市场。
从产能规模来看,2022年1-6月,中芯集成的总产能已达62.46 万片(8英寸晶圆),约合10.41万片/月。
二、三年半累计亏损超39亿元,预计2026年实现盈利
从经营业绩来看,根据招股书显示,2020 年度、2021 年度及 2022 年 1-6 月,中芯集成的营收分别约为2.70亿元、7.39亿元、20.24亿元和20.31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7.72亿元、-13.66亿元、-12.36 亿元和-5.73亿元。
可以看到,中芯集成近三年半来营收增长迅速,净利润亏损额也呈收窄的趋势。不过近三年半时间,累计亏损额还是达到了39.47亿元。
中芯集成解释称,报告期内,由于公司生产线建设及扩产过程中无法及时形成规模效应,在短期内面临较高的折旧压力,公司产品结构尚待优化、成本尚需进一步管控,且研发投入不断增大,使得公司报告期内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负。截至 2022 年 6 月 30 日,公司未分配利润为-156,792.71 万元。
中芯集成表示,未来公司将围绕保持收入快速增长、优化产品结构、持续降低生产成本、继续研发创新等方面,采取进一步措施提升公司盈利能力,加之公司生产线折旧逐渐降低,公司有望未来收窄亏损并实现盈利。
根据中芯集成的测算,预计公司一期晶圆制造项目(含封装测试产线)整体在2023 年 10 月首次实现盈亏平衡,预计公司二期晶圆制造项目于 2025 年 10 月首次实现盈亏平衡,在公司不进行其他资本性投入增加生产线的前提下,则预计公司 2026 年可实现盈利。
三、今年上半年近24%营收源自房地产
从具体的营收结构来看,报告期内,中芯集成主营业务收入占当期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为 97.18%、98.20%、99.03%及 76.03%。
2019 年至 2021 年,公司其他业务收入分别为 761.70万元、1,331.76 万元、1,970.18 万元,占营业收入的比例较小,分别为 2.82%、1.80%及 0.97%,主要为销售光罩。
值得注意的是,2022年 1-6 月,公司其他业务收入猛增至 48,669.36 万元,占营业收入的比例达到了 23.97%。中芯集成表示,这主要为公司向员工销售配套用房所产生的。
招股书显示,绍兴市政府于 2019 年、2021 年向公司的控股子公司中芯置业、中芯置业二期出让 2 块集成电路制造产业人才配套用地的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用于开发建设员工配套用房。
根据绍兴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土地招拍挂文件的建设要求:公司一期配套用房含住宅(仅向员工销售)、1 栋整体产权住宅(仅向员工租赁)、商业建筑(公司自持);二期配套用房含住宅(仅向员工销售)、商业建筑(公司自持)。
公司一期配套用房的住宅分两阶段进行销售:一阶段住宅已建设完成,主要集中在 2022 年上半年销售,少量剩余部分预计将于 2022 年下半年销售,二阶段住宅尚在建设中,预计将于 2023 年建设完成并销售完毕;二期配套用房的住宅尚在建设中,预计将于 2023 年建设完成并于 2023~2024 年销售。2024 年上述两期配套用房住宅预计将全部销售完毕。
公司 2022 年 1-6 月房地产销售收入为 4.6 亿元,占营业收入比例为 23%,预计 2022~2024 年房地产销售收入将分别为 5.7 亿元、6.5 亿元及 1.3 亿元,占营业收入比例将分别为 12~13%、8~9%及 1~2%。
不管怎么说,自今年开始,房地产业务确实对于中芯集成整体营收增长带来积极的作用。
四、晶圆代工收入快速增长,销售均价稳步提升
报告期内,中芯集成主营业务收入分别为 26,215.23 万元、72,583.80 万元、200,423.47 万元及 154,393.77万元。
从主营业务的结构来看,晶圆代工是中芯集成主营业务收入的主要来源,报告期内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分别为 92.11%、86.07%、92.09%及 91.66%。封装测试和研发服务的占比相对较小。
从晶圆代工业务的产量、销量及产销率来看,报告期内各期,中芯集成分别生产了135,551片、318,340片、838,310片和573,676片,销售了123,280片、309,804片、772,943片和551,747片,产销率分别为90.95%、97.32%、92.20%和96.18%。
可以看到,报告期内,中芯集成的产量和销量都在持续快速增长,产销量也持续维持在90%以上的高位。
从总体的产能及产能利用率来看,报告期内,中芯集成持续进行产能扩充,各期产能分别为 24.45 万片、39.29 万片、89.80 万片及 62.46 万片,产能利用率分别为55.44%、81.03%、93.36%和91.84%。
可以看到,虽然2019年至2021年,中芯集成的产能利用率是呈持续快速增长态势,但是今年1月-6月,其产能利用率与2021年相比则出现了小幅下滑。不过,这与上半年消费类电子需求下滑无关(没有那么快传导到晶圆代工),而是与其迅速扩张的产能有关。
中芯集成表示,报告期各期,公司在消费电子领域的收入分别为18,963.85 万元、55,884.05万元、132,437.03 万元及 83,704.38 万元,消费电子领域收入随着公司规模的扩大高速增长。
不过,消费电子领域收入占中芯集成晶圆代工收入比例分别为 78.53%、89.45%、71.75%及 59.15%,整体则呈下降趋势。
中芯集成表示,公司目前对汽车和工业应用领域进行重点布局并加大应用推广,若未来汽车和工业应用领域推广达到预期,则消费电子领域的收入占比存在进一步下降的可能性。
从中芯集成代工的晶圆销售均价来看,报告期内分别为1958.75元/片、2016.60元/片、2387.95元/片、2564.85元/片,整体呈现增长态势。这也反应了中芯集成产品附加值及竞争力的提升。
五、综合毛利率持续为负
招股书显示,2019年-2021年及2022年上半年,中芯集成的毛利率分别为 -179.96%、-94.02%、-16.4% 及 -1.66%;毛利分别为 -4.9 亿元、-6.9 亿元、-3.3 亿元及 -3,365.66 万元。
2019年-2021年及 2022 年上半年,中芯集成同行业可比公司的毛利率均值分别为 23.28%、23.16%、29.38%、30.03%。
中芯集成表示,公司综合毛利率为负,且低于同行业可比公司平均水平,主要系公司自有生产线建成时间较短,报告期内产能处于爬坡阶段,晶圆代工和封装测试业务单位成本较高所致。
六、前五大客户占比已降至38%以下
报告期各期,中芯集成向前五名客户合计销售额占当期销售总额的比例分别为55.02%、54.77%、46.10%及 37.66%。可以看到,前五大客户的占比呈持续降低的态势,同时第一大客户占比已降至12.04%,这也意味着中芯集成对于头部大客户的依赖程度也在持续降低。
中芯集成表示,报告期内,公司的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和核心技术人员,主要关联方或持有公司 5%以上股份的股东在上述客户中不存在占有权益的情况。
不过需要指出的是,中芯集成不仅没有透露前五大客户的身份,甚至都没有对于特定头部客户用特定编号或字母代指,而仅仅是透露了近三年半来前五大客户的销售额及占比,根本无从得知前五大客户的各自的排名变化。
七、前五大材料供应商均为硅片厂商
中芯集成生产经营的主要原材料包括硅片、化学品、备品备件、光阻、光罩、气体、靶材、石英、研磨液等。报告期各期,公司向前五名材料供应商合计采购额占当期材料采购总额的比例分别为64.82%、56.24%、33.15%及 34.22%。对于前五大材料供应商的依赖程度持续降低。
其中,中芯集成 2019 年向公司关联方中芯国际上海和中芯国际深圳合计采购占比超过 50%,主要系公司自有生产线尚处于建设期,为快速提高业务规模,公司委托中芯国际上海和中芯国际深圳进行晶圆部分工序加工制造,向其采购半成品晶圆、光罩等所致。
中芯集成表示,除上述情形外,公司不存在向单个材料供应商采购比例超过公司当期材料采购总额 50%或严重依赖少数材料供应商的情况。
随着中芯集成产能的快速增长,2022年1-6月,中芯集成的前五大供应商均为硅片厂商。
同样,除了关联方中芯国际上海、中芯国际深圳,中芯集成也没有透露其他前五大客户的身份。
八、前五大设备供应商
中芯集成晶圆制造主要工序包括光刻、刻蚀、离子注入、退火、扩散、化学气相沉积、化学机械研磨、晶圆检测等。报告期各期,公司向前五名设备供应商合计采购额占当期设备采购总额的比例分别为 48.45%、28.27%、31.79%及 37.28%。对于前五大设备供应商的依赖程度持续降低。
同样,中芯集成仅披露了2020年公司前五大设备供应商当中的中微公司(排名第二)、盛吉盛(排名第五),而这两家设备供应商也是中芯集成的关联方。其他前五大设备供应商均未透露。
九、研发投入占比降至18.78%,研发人员占比12.91%
从研发投入来看,报告期内各期,中芯集成研发费用分别为17,228.86万元、26,207.68万元、62,110.80万元和38,130.43万元,在营收收入当中的占比分别为63.87%、35.46%、30.69%和18.78%。
从研发人员数量和占比来看,截至2022年6月底,中芯集成研发人员数量为372人,在总的2881名员工当中占比为12.91%。
从研发成果来看,中芯集成共承担了 4 项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包括牵头的“MEMS 传感器批量制造平台”项目以及参与的“汽车级高精度组合导航传感器系统开发及应用”项目、“微纳传感器与电路单片集成工艺技术及平台”项目及“圆片级真空封装及其测试技术与平台”项目。截至 2022 年 6 月 30 日,公司拥有发明专利 76 项(含 1 项境外专利)、实用新型专利 55 项、外观设计专利 2 项。
十、公司无控股股东和实际控制人
从股权结构来看,截至本招股说明书签署日,中芯集成第一大股东越城基金持股比例为 22.70%,第二大股东中芯控股(中芯国际子公司)持股比例为 19.57%,任一股东均无法控制股东大会的决议或对股东大会决议产生决定性影响;公司董事会由 9 名董事组成,其中越城基金提名 2 名董事,中芯控股提名 2 名董事,任一股东均无法决定董事会半数以上成员的选任。因此,公司无控股股东和实际控制人。
中芯集成表示,公司未来可能出现因股东或董事意见不一致导致决策效率下降从而错失市场机遇的风险。同时,公司股权相对分散,上市后存在控制权发生变化的可能,进而给公司生产经营和业务发展带来潜在的风险。
十一、处处受到中芯国际“掣肘”
虽然目前中芯集成是一个独立的企业,同时也不存在实际控制人,但是中芯集成实际上却处处受到了中芯国际的制约。
目前,中芯国际通过中芯控股间接持有了中芯集成19.57%股份,同时中芯国际还通过中芯晶圆宁波作为有限合伙人间接持有青岛聚源银芯(持有公司 2.13%股份)30.12%份额;
中芯国际还通过中芯国际上海间接持有青岛聚源芯越二期(持有公司 2.75%股份)、青岛聚源银芯(持有公司 2.13%股份)、青岛聚源芯越(持有公司 1.69%股份)的执行事务合伙人之执行事务合伙人聚源上海 19.51%股权。中芯控股的执行董事高永岗同时还担任聚源上海的董事长。
此外,中芯国际还通过中芯晶圆宁波作为有限合伙人间接持有盈富泰克(持有公司 1.42%股份)10.21%份额。
显然,中芯国际对于中芯集成的影响力上远大于表面上其通过子公司直接持有的中芯集成19.57%股权的影响力。
除了在股权上的实际影响力之外,中芯国际还是中芯集成业务经营所依赖的数百项专利的授权方,并且中芯国际拥有单方面终止技术许可的权利。
根据招股书显示,中芯集成分别于 2018 年 3 月 21 日、2021 年 3 月 21 日与中芯国际上海、中芯国际北京、中芯国际天津签署了《知识产权许可协议》《知识产权许可协议之补充协议》,对方授权许可公司使用微机电及功率器件(MEMS & MOSFET & IGBT)相关的 573 项专利及 31 项非专利技术从事微机电及功率器件的研发、生产和经营业务,许可期限长期有效。
但是,在中芯集成上市完成后,如果与中芯国际存在竞争的公司及其他组织成为公司的第一大股东或实际控制人,中芯国际将有权终止主协议。
根据中芯集成的测算,未来如果因上述情形或者其他不确定因素导致知识产权许可终止,相关知识产权涉及的公司第一代产品的生产及销售将会受到影响,该等业务 2022 年 1~6 月对应的主营业务收入占比为29.60%。
另外,根据《知识产权许可协议之补充协议》,自 2021 年 3 月 21 日起三年内,中芯国际在中国境内的所有控股子公司及其他实际控制的子公司不使用该等知识产权开展微机电及功率器件业务,以避免与中芯集成之间的竞争。但是,2024年3月20日后,中芯国际将不再对限制竞争期限进行续期,届时存在与中芯集成从事同类/相似业务的可能。
总结来说就是,中芯国际虽然不是中芯集成的第一大股东,也不是实际控制人,但是中芯国际却实际影响了中芯集成的股权结构走向、经营的命脉,以及未来的发展。
虽然中芯集成的发展和营收的增长离不开中芯国际的助力,但是可能也仅限于将中芯集成扶上马,送到科创板上市,而当中芯集成上市成功并解禁之后(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才需要等3年,一般股东的锁定期仅为1年)不久,中芯国际可能将直接在中芯集成的主营业务领域与其竞争,而这无疑将会极大影响中芯集成的业绩。而令人更无语的是,根据中芯集成的预测,其要等到2026年才能盈利,这似乎还是基于没有跟中芯国际发生正面竞争前提之下的预估。要是中芯国际在协议到期之后下场跟中芯集成竞争,那么中芯集成猴年马月能盈利?要真是这操作,那岂不是妥妥的在“割韭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