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股解码,香港财华社原创王牌专栏,金融名家齐聚。看完记得订阅、评论、点赞哦。
近日,纵目科技(全称:纵目科技(上海)股份有限公司)科创板上市申请获受理,有望填补科创板自动驾驶概念股的空白。
自动驾驶本身也是一个分工比较细的行业,既有激光雷达、芯片等硬件,又有算法、操作系统等软件。
尤其是整车厂与第三方供应商的分工是值得注意,毕竟车企并不想把“灵魂”让出去,但也无法全部揽下活,二者的博弈决定了第三方供应商的生存空间与发展前景有多大。
纵目科技目前主打智能驾驶控制单元和传感器,在2021年,前者营收为1.33亿元,占比58.78%,后者营收7399万元,占比32.69%。
智能驾驶控制单元通俗点说是控制器,能够根据传感器融合信息,实时进行环境建模,并规划生成车辆运动路径,控制车辆无碰撞地自动运动到相应位置。对应的产品为——SVU系列、PAU系列以及LDU系列,服务于L0级、L2级、L3+级的智能驾驶。
传感器方面,纵目科技自研了摄像头、超声波传感器和4D毫米波雷达。
从Tier2晋级为Tier1
纵目科技起家于Tier2(二级供应商),后来才转型到Tier1(一级供应商)。在产业链上的晋级提升了其估值空间。
跟大部分自动驾驶服务商一样,纵目科技的创始人带有清华系、海归系的双重标签,最初是做环视算法及基于环视影像的智能驾驶辅助功能研究开发,2017年,转型到自动泊车领域,如今纵目科技的自主泊车已经进化到3.0。
2018年,公司开始研发高清摄像头、毫米波雷达和超声波传感器等智能驾驶传感器产品,逐渐转型成为Tier1。
业务布局方面,“软硬件一体化”的特点比较明显,比如,厦门制造中心同时研发生产智能驾驶控制单元(软件部分)与摄像头、超声波传感器(硬件部分);湖州制造中心也是如此,同时研发生产智能驾驶控制单元(软件部分)与毫米波雷达(硬件部分)。
尽管在产业链上的角色有所进步,但跟大部分第三方自动驾驶供应商一样,纵目科技至今尚未扭亏为盈。
烧钱不止,自动驾驶行业估值下降
产品的研发周期较长,同时部分定点车型项目尚未进入量产阶段导致公司尚未扭亏为盈。
2019年至2022年1-3月,纵目科技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6亿元、-2.09亿元、-4.16亿元和-1.55亿元。截至2022年3月份,公司累计亏损已超过11.18亿元。
高研发投入、回报周期长,这是第三方自动驾驶供应商在盈利方面被动的原因,纵目科技自然也不例外。
2019年至2021年,纵目科技研发投入分别为1.11亿元、1.72亿元和2.69亿元,占营业收入比例分别为240.65%、205.13%、118.32%。
研发支出中的大部分是付给技术人员的薪酬,截至2022年3月底,纵目科技共有员工835人,其中研发人员517人,占比61.92%。
另一个拉低公司盈利能力的因素是——芯片方面,芯片的采购就在公司原材料采购额中占比较高,2019年至2022一季度分别为50.86%、61.06%、69.53%和60.66%。
芯片价格的上涨侵蚀着公司的利润空间,而且一旦断供或将引发公司停产的后果。
此外,前五大客户对营收的贡献占比过高,比如2022第一季度为86.32%,一旦后续的客户覆盖面跟不上,同时这五大客户中有出现退出合作的情况,将对公司可持续的盈利能力形成打击。
10月以来,自动驾驶领域备受打击。福特旗下自动驾驶部门Argo AI停止运营;其次,自动驾驶行业领军者Waymo及自动驾驶芯片公司Mobileye估值大幅下滑;自动驾驶独角兽公司Nuro宣布裁员20%;激光雷达公司Ouster和Velodyne合并抱团取暖......
凡此种种,皆因烧钱太过,前景虽在望,但不知何时才能看见曙光。尽管科创板对申请IPO公司的盈利现状有一定的包容度,但对未来盈利的可持续依然处于谨慎态度,这也是近年来自动驾驶概念股冲刺科创板难度较大的一个因素。
作者:慧泽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