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注于分享
分享好资源

有公司新冠产品贡献七成收入 剔除相关业务还能在A股“狂奔”吗

新冠类业务是否有可持续性、在收入中占比如何、扣除新冠业务后的财务条件是否达到企业上市标准,成为审核关键。

2020年新冠疫情以来,国内外体外诊断需求激增。这样的增长也同样体现在新冠检测企业的业绩上。

贝壳财经记者通过梳理发现,目前拟IPO企业中,有15家有新冠检测相关业务,雅睿生物、翌圣生物、全式金、世和基因、硕华生命、凯实生物、致善生物、微策生物、达科为、沃文特、英科新创、菲鹏生物等。疫情以来,由新冠检测产品或服务增厚公司业绩,成为绝大部分企业的现状。其中如微策生物、致善生物、菲鹏生物等企业,新冠疫情相关产品占收入比重曾一度超过60%。

伴随着增长的业绩,15家企业开启了各自的IPO征程。而随着“上市潮”而来的,是近期沪深交易所表示,将对涉及核酸检测企业的IPO从严审核。

新冠类业务是否有可持续性、在收入中占比如何、扣除新冠业务后的财务条件是否达到企业上市标准,成为审核关键。

那么,上述15家企业来讲,新冠疫情增厚业绩下的真相是什么?剔除新冠相关业务后,他们还能在A股“狂奔”吗?

【增厚业绩】

9家企业新冠产品创收一度超30% 菲鹏生物逾成营收靠新冠产品

集中冲刺上市的背后,新冠疫情在如何影响这些企业的业绩?

新冠疫情背后的千亿体外诊断市场中,产业链上的各类企业表现不同。从新冠核酸检测产业来讲,总体分为生物试剂、探针等上游原材料,病毒采样管、采集拭子、PCR扩增板等耗材,核酸提取仪、荧光PCR扩增仪等检测仪器,核酸采样工作站、移动PCR方舱实验室等配套设施。在新冠核酸检测产业链条外,还有新冠抗原检测、新冠抗体检测业务。

整体来看,当前15家拟IPO企业中,除涉及核酸检测试剂盒代理业务的沃文特外,其余企业业绩均受到新冠产品影响而增长,其中对大部分企业起到了很显著的增厚业绩作用。

以招股书中披露的报告期收入构成统计,瑞博奥、致善生物、微策生物、菲鹏生物、雅睿生物、翌圣生物、全式金、硕华生命、中翰生物9家企业的相关新冠产品收入,占总收入比重均曾超过30%(以占收入比重最高报告期计算)。

其中,中翰生物在2020年度至2022年上半年 ,靠公司自有新冠检测试剂实现的营业收入有12亿元,其中仅2021年就收入8.3亿元,占收入比重72%。微策生物2021年和2022年上半年,新冠检测产品收入占总收入比重均超过74%。

另一家企业菲鹏生物,新冠产品在2020年和2021年带来的收入总和超过22亿元,占收入比重均超过65%。

菲鹏生物招股说明书截图。

按照菲鹏生物的招股书说法,公司目前已经成为新冠核酸检测试剂原料和新冠抗原免疫检测试剂原料最主要的供应商之一。

这还带来了菲鹏生物的整体业绩激增,公司2019年至2021年的最近三年复合增长率184.03%,剔除新冠产品收入后的复合增长率为58.08%。

菲鹏生物披露信息显示的公司扣除新冠相关产品后收入情况。

同样增厚业绩的还有瑞博奥。2020年,瑞博奥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72亿元,同比增长115.74%,主要增量由新冠疫情相关体外诊断产品及核酸检测服务贡献。2021年,瑞博奥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76亿元,其中仅子公司瀚普医检室的检测服务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例为41.36%,主要为新冠核酸检测服务收入。

业务依赖

新冠业务下滑风险提示背后 致善生物、翌圣生物疫情前年利润不足千万

对于新冠业务占比较大的企业来说,新冠疫情的发展决定了市场需求,这类企业有多家会收到来自交易所的问询,要求说明是否存在新冠业务依赖等问题。记者统计发现,大部分冲刺IPO的新冠检测企业也在招股书中明确表示,一旦新冠产品收入下降,公司存在业绩下滑风险。

一度受益于公司开拓了多家境外客户,带来订单的持续快速增长的凯实生物表示,公司所涉及的导电吸头产品耗材在今年上半年受境外新冠防疫政策变动影响,境外新冠检测需求降低,采购量出现下滑,导致此项业务2022年上半年销量大幅下降。

致善生物不断提及业绩下滑风险,“若疫情进行了有效控制等情况下,导致公司的新冠业务相关产品的产品单价、毛利率和销售收入下降,或者其他检测产品的细分市场拓展不利、市场培育效果不及预期,导致其他产品收入增长不能弥补新冠检测收入的下降,可能存在业绩大幅下滑的风险。”

凯实生物则更直接表示,若未来公司非新冠相关产品增速出现下滑或新冠相关耗材产品收入进一步下降,则公司未来经营业绩存在大幅下滑,甚至在上市当年下滑超过50%的风险。

那么,如果没有新冠疫情,这些企业的业绩状况如何?参考疫情前的2019年,翌圣生物、微策生物、致善生物在2019年净利润(以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前后孰低为准)不足千万元,分别为180万元、438.81万元、724.92万元。

微策生物此前主营业务为生物传感电化学平台产品,但近年超七成收入靠新冠产品。该公司2020年度- 2022年上半年,新冠检测产品业务收入总和超过16亿元,占各期主营业务收入比例分别保持在70%左右。

有意思的是,按照微策生物的说法,新冠疫情除了推动公司新冠检测产品的销量外,还带动了公司主营业务收入的大幅增长。微策生物称,“2022年上半年,公司及免疫非新冠检测产品主营业务收入达到了4925.68万元,公司持续经营不存在对新冠检测产品的重大依赖。”

但另一边,微策生物也依然表示,非新冠业务中的血糖多合一产品试纸销售均价逐年下降,“公司面临未来新冠检测产品需求大幅减少、新冠检测产品收入大幅下滑从而导致公司整体经营业绩大幅下滑的风险。”

与微策生物不同,翌圣生物新冠收入占比不足30%,但仅看2019年业绩情况,该公司净利润仅为180万元。

2020年、2021年,翌圣生物的扣非后净利润分别为5014万元、9260万元,同期的新冠相关收入分别为4614.76万元和8174.13万元,在营收中占比分别为24.77%和25.42%。

11月23日晚,上交所发布公告称,鉴于翌圣生物尚有相关事项需要进一步核查,决定取消对其发行上市申请的审议。

IPO狂奔

剔除新冠业务后财务指标刚过“及格线” 浪潮之下谁在“裸泳”?

在2020年、2021年不断增长的业绩之下,15家企业开始申报IPO。其中英科新创、沃文特、菲鹏生物等10家采用的上市标准为创业板一般企业上市标准一,即“最近两年净利润均为正,且累计净利润不低于5000万元”。

爱康生物、全式金、翌圣生物采用科创板上市标准一,即“预计市值不低于人民币10亿元,最近两年净利润均为正且累计净利润不低于人民币5000万元,或者预计市值不低于人民币10亿元,最近一年净利润为正且营业收入不低于人民币1亿元”。

此外,凯实生物采用创业板上市标准二,即“预计市值不低于 10 亿元,最近一年净利润为正且营业收入不低于 1 亿元”;世和基因在2019年以来为亏损状态,采用科创板上市标准四申请上市,即预计市值不低于人民币30亿元,且最近一年营业收入不低于人民币3亿元。

毫无疑问,不论上述哪一种标准,均包括利润或收入的硬性要求。严把控下,剔除疫情影响的真实收入,成为交易所审核过程中的关注重点。

今年9月6日成功过会的致善生物,曾频繁被交易所问到非新冠类业务的详细情况。致善生物收到了深交所反馈的意见显示,深交所要求致善生物以列表形式说明报告期内主营业务中新冠检测业务(分子诊断试剂、分子诊断仪器等)与其他主营业务的情况,包括具体产品的名称、金额、占比、变动情况。

新冠疫情暴发后,致善生物迅速推出了包括病毒核酸样本采集管、病毒核酸提取试剂盒以及新冠病毒分子诊断试剂盒在内的一系列新冠相关产品,结合公司的全自动核酸提取仪以及实时荧光定量PCR仪,几乎覆盖了新冠检测的全过程。

这一举措也让公司业绩大增。2020年以及2021年,致善生物新冠类试剂产品销售10588.74 万元和18231.24万元。与此同时,新冠疫情导致核酸采集需求大幅增长,2020年至2021年致善生物样本采集产品收入达到5228.70万元和 9162.78万元。

致善生物分子诊断试剂产品收入构成情况

2022年上半年,伴随着常态化核酸的需求,致善生物的子公司致善医学开始提供核酸检测服务,主要服务于厦门当地的新冠核酸检测需求。

“鉴于国内疫情管控的严格及常态化疫情检测的需求,预计公司核酸检测服务将在未来创造持续的收入,有利于公司经营业绩的稳定。” 致善生物表示。

那么,剔除新冠类业务后,致善生物的真实业绩情况如何?

按照深交所要求,致善生物对非新冠类试剂产品的收入、毛利及剔除新冠产品的模拟测算进行补充更新称,模拟测算下2020年、2021年、2022年1-6月扣非后归母净利润分别为3353万元、4099万元、2916万元。

受益于测算的结果,致善生物在满足上市利润要求下成功过线。

剔除新冠产品或服务带来的业绩后,硕华生命刚刚达到“两年累计利润5000万元”的上市“及格线”。

硕华生命主要销售产品包括新冠检测所需的巴士吸管、一次性病毒采样管。2020年、2021年,该公司新冠类产品不仅保持了超过70%以上的毛利率,还分别实现营业收入5586.69万元、6213.74万元,占总收入比重分别为29.77%、40.43%。

按照上市标准,硕华生命在2020 年和2021 年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前后孰低)分别为 5347.52 万元和 6070.31 万元,合计 1.14亿元。

在IPO进程中,交易所要求硕华生命补充,剔除新冠产品收入测算及是否满足发行上市条件。数据显示,剔除新冠相关产品后,硕华生命同期的扣非后净利润仅为3402.58万元、2162.63万元,合计5565.21万元。

硕华生命在回复中,还加上了产能再利用的情况称,剔除新冠相关产品,产能再利用后,公司最近两年归属于发行人股东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为 7272.13 万元,符合创业板IPO的第一套上市标准。

与硕华生命的利润“过线”不同,全式金2020年至2021年由新冠业务带来的毛利,已经超过了公司的整体净利润。

该公司2020年度、2021年度公司的净利润为3156.20万元和 7577.25万元,而新冠相关产品收入对应的毛利分别为3350.96 万元和 7939.52万元。

这种情形下,全式金选择采用科创板标准四中的“预计市值不低于人民币10亿元,最近一年净利润为正且营业收入不低于人民币1亿元”标准冲刺IPO。

2021年,全式金的总营业收入为 22958.40万元,其中新冠相关产品9757.32万元,占主营业务收入的42.59%。

这意味着,如果在2021年度剔除新冠业务收入,全式金的收入为1.32亿元,“踩线”达到营业收入不低于1亿元的上市指标。

对于上述企业来说,不论非新冠业绩是否能达到标准,上市都不意味着考验结束。未来持续性经营是否有风险,依然需要警惕。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李云琦 阎侠 编辑 陈莉 校对 赵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