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注于分享
分享好资源

3年亏损近8亿元,科创板“智能驾驶第一股”纵目科技要来了?

作者|深水财经社 卜泰东

近日,智能驾驶创业公司纵目科技科创板IPO申请获受理,有望成为科创板“智能驾驶第一股”。

该公司曾获君联资本、小米等投资,但目前仍处于持续亏损状态,过去三年累计亏损近8亿元。不过,近日国内智能驾驶领域相关政策密集发布,业内认为,在政策推动下,国内智能驾驶领域有望向L3级别突破。

联想、小米投资,赛力斯、长安都是客户

成立于2013年的纵目科技,注册地位于上海市,主要从事汽车智能驾驶系统的研发、生产及销售。官网显示,其产品包括L4自主代客泊车系统(AVP)、自动泊车系统(APA)、360度环视高级驾驶辅助系统(ADAS)、ZATLAS全栈高精地图等。该公司本次拟在科创板发行3211万股,募资20亿元,用于上海研发中心建设、东阳智能驾驶系统生产基地项目(一期),以及补充流动资金。

招股书显示,纵目科技具备L2级别自动泊车辅助功能的产品已在近二十款车型上实现量产,年出货量超过10万套。根据高工智能汽车研究院监测数据,2021年纵目科技APA融合泊车系统市场占有率在国内自主品牌乘用车第三方供应商中达到8.1%,2022年1-5月上升至18.1%。

在高级别自主泊车领域,公司是业内少数较早获得整车厂商L4级封闭园区低速智能驾驶量产项目的供应商之一,已量产或取得定点的客户包括赛力斯汽车、长安汽车、岚图汽车、吉利汽车等。

2020年、2021年,一汽集团都是纵目科技第一大客户。今年一季度,赛力斯汽车一跃成为公司第一大客户,对其销售额达到3592万元,占比39.9%。第二到第五大客户分别为长安、岚图、吉利、一汽。

纵目科技创始人唐锐硕士毕业于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是美团王兴的师兄,并曾任CSR半导体(已被高通收购)全球资深研发总监。目前,唐锐间接控制纵目科技22.17%的股份,与其母亲李晓灵合计控制纵目科技33.3%的表决权,为公司实际控制人。

企查查信息显示,纵目科技从2015年起已经历九轮融资,早期主要的投资方为协同创新基金和君联资本。去年6月,纵目科技获得小米产业基金领投的1.9亿美元融资。而彼时距小米官宣造车不过两个月时间,纵目科技也因此备受瞩目。

如今招股书显示,联想控股旗下的君联资本和联瑞前沿合计持有纵目科技9.94%的股份,为最大的机构股东。小米产业基金持股4.73%,为第五大股东;高通控股持有2.61%,为第九大股东。

2017年2月,纵目科技曾在新三板短暂挂牌,当年年底即主动申请终止。

亏损难题待解,竞争压力大

12月1日,身为纵目科技第一大客户的赛力斯汽车公布最新销售数据,11月销量8262辆,同比增长335.07%;年内累计销量69884辆,同比增长721.68%。在新能源汽车迎来爆发式增长的背景下,智能驾驶被认为是未来汽车的必然方向。不过,当下以量产自动驾驶为主要业务的不少企业仍然面临盈利难题。

招股书显示,纵目科技2019年、2020年、2021年及2022年一季度分别实现营收4966.01万元、8383.04万元、2.27亿元、9003.48万元,同期分别亏损1.6亿元、2.09亿元、4.16亿元和1.55亿元。报告期内,公司主营业务毛利率分别为10.75%、16.43%、13.21%和10.38%,相对较低。

截至今年一季度末,纵目科技未弥补亏损达到11.19亿元。公司表示,尚未盈利主要是因为报告期内产品研发投入较大、部分产品的研发周期较长,同时部分定点车型项目尚未进入量产阶段。

“近年来,随着下游应用领域需求井喷,智能驾驶企业需要迅速响应市场需求,针对不同应用场景开发新技术与新产品,由于各类场景在不同时间区域条件下差别较大,因此智能驾驶技术难度远超预期。高级别智能驾驶的技术难度呈指数增长。”纵目科技认为,智能驾驶企业需要在前期投入较大的研发成本和较多的人才投入才能保证智能驾驶功能的更新迭代,受到资金、创新的双重压力。不仅如此,在汽车智能驾驶行业,国际供应商在汽车电子领域深耕多年,拥有较大话语权,国内企业面临较大的竞争压力。

在A股市场上,德赛西威和经纬恒润都有智能驾驶业务。前者在 L0-L2 级别智能泊车系统领域拥有较高的市场地位,后者在前视系统方面市场地位占优。从智能驾驶业务收入来看,德赛西威去年达到13.87亿元,主营利润2.88亿元,毛利率达到20.78%,相比纵目科技业务更加成熟。经纬恒润去年为3930万元,利润892元,在其整体业绩中占比不到1%。

政策利好密集,智能驾驶何时爆发?

纵目科技在招股书中表示,公司未来收入增长主要取决于智能驾驶系统渗透率的提升、公司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的提高、新车型项目的持续量产落地时间以及下游整车厂商订单的增长等因素。

尽管2020年我国前视ADAS系统供应商海外零部件巨头占据90%以上的市场份额,但天风证券认为,在自主品牌崛起的大趋势下,我国厂商有望凭借本土化、高性价比、服务响应及时及数据合规等优势扩大市场份额,未来有望进一步扩展海外市场。

天风证券研报显示,2021年,我国前装ADAS(智能驾驶辅助系统)标配新车上险量为807.89万辆,渗透率30.78%,同比增长29.51%。该券商认为,智能驾驶系统的前装渗透率将会持续提高,随着前装L1级智能驾驶向L3级升级,单车价值量有望从千元提升至万元级别,“我们测算我国L1-L3级智能驾驶2021年行业规模约为302亿元,但到2025年可达约862亿元,行业CAGR(年复合增长率)为30%,将会保持高速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以来,涉及智能驾驶的一系列政策相继出台,有望对行业带来实质性利好。《深圳经济特区智能网联汽车管理条例》8月1日起实施,首次允许有条件自动驾驶(L3级别)及以上级别的无人驾驶车辆上路;上海9月印发《上海市加快智能网联汽车创新发展实施方案》,提出到2025年产业规模达到5000亿元,L2和L3级汽车占新车生产比例超过70%;11月2日,工信部、公安部印发《关于开展智能网联汽车准入和上路通行试点工作的通知(征求意见稿)》,提出对搭载L3、L4级别智能驾驶功能的车辆进行准入管理和城市限定公共道路上路试点工作。

江苏某智能出行行业专家表示,一系列政策的推进,利好整个智能驾驶行业,可以推动产业化的落地。他认为,L3级别以上的乘用车、商用车,因为道路条件的复杂性,还有对零部件的算力、可靠性的要求比较高,何时实现产业化突破尚难预测,但自动驾驶的轮式装备,如环卫车、快递车等,已经具备商业化条件,现在要解决的就是法规的问题。

而对于纵目科技、德赛西威这样以汽车前装业务为主的企业而言,该人士认为,随着汽车智能化的市场越来越大,这类企业未来的发展前景还是比较好的。而要在激烈的竞争中站稳脚跟,“一方面是技术的先进性,要适于量产;另一方面,对汽车行业来说,要大规模市场化,还要有充足的资金支持。”

(全球市值研究机构深水财经社独家发布,转载引用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