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注于分享
分享好资源

银行抢食基金市场,22家机构急等公募牌照

近日,公募圈迎来新玩家。苏州银行获准设立苏新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的消息,引发行业高度关注。

这是时隔六年来,银行首次拿下公募牌照。在苏新基金入场后,“银行系”公募基金公司提升至16家。

据了解,苏新基金注册资本1.5亿元,前三大股东分别是苏州银行(出资8400万元,出资比例56%)、新加坡凯德基金(出资3600万元,出资比例24%)、苏州工业园区经济发展有限公司(出资3000万元,出资比例20%)。

与老牌基金公司相比,这位“新玩家”或许还要与市场和投资者再熟悉一阵子。但在业内人士看来,苏新基金拥有了一块难得的金融牌照,且背靠银行这棵大树,同时还有苏州工业园和外资加持,就算没有易方达、嘉实的知名度高,只做通道业务也能活得很好。

就在行业热议之时,《上海证券报》报道,多家保险资管公司正积极筹备公募基金业务,谋求独立牌照。与此同时,券商、私募机构也盯上了公募牌照。

据悉,苏新基金获批的当天,“个人系”公募汇百川基金获证监会批复设立,路博迈基金获准开业,鹏安基金的设立也得到监管反馈意见。

证监会官网显示,截至目前,正在排队候批牌照的基金公司还有22家,其中包括人保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外资系施罗德基金管理(中国)有限公司、私募机构北京佑瑞持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拟申请设立的佑瑞持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也处于受理阶段。

对金融机构来说,一块公募基金牌照价值不菲。至少在四年前的市面上,想拿到这块牌照要花掉不少钱。当年国联安基金转让51%股权,挂牌底价就要到了10.45亿元;中海基金二股东国联证券清仓时,挂牌转让底价也超过了2个亿。

这些年来,随着公募行业快速发展,基金公司股权挂牌价格也跟着水涨船高。

如今,在公募牌照开放扩容的当下,各类资管机构纷纷谋求机会。南开大学金融发展研究院院长田利辉表示:“更多公募牌照的发放,意味着公募基金行业竞争的加剧,对于存量基金公司而言,是压力也是挑战。”

(图源/视觉中国)

超20万亿规模,公募“蛋糕”太诱人

十年前,招商银行控股的招商基金获批后,“工农中交建”国有大行也分别成立了自己的“嫡系”公募基金——工银瑞信、农银汇理、中银基金、交银施罗德基金、建信基金。

紧接着浦发银行、民生银行等股份制银行也加入公募大军。但城商行直到2013年前后才有所行动。

并且,在苏新基金成立前,市场上只有北京银行、南京银行、上海银行、宁波银行四家城商行拥有公募基金牌照。

“银行的产品一般是以保本为主,基金不太符合银行的一些产品定性,所以很少做。”一位国有大行中层人员对市界说。

百嘉基金董事、副总经理王群航也表示,公募牌照需要经过严格的审批,各项条件要求非常严格。

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9月末,私募基金公司有24129家,公募基金仅有140家。

但今年以来,随着资管新规的实施发布,更多的优质金融机构被鼓励进入公募基金行业。

4月,证监会发布《关于加快推进公募基金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要壮大公募基金管理人队伍,积极推进商业银行、保险机构、证券公司等优质金融机构依法设立基金管理公司。

同时还要调整优化公募基金牌照制度,适度放宽同一主体下公募牌照数量限制,支持证券资管子公司、保险资管公司、银行理财子公司等专业资产管理机构依法申请公募基金牌照,从事公募基金管理业务。

5月份,证监会又发布了《公开募集证券投资基金管理人监督管理办法》,优化了公募基金管理人的牌照准入制度,在“一参一控”前提下,继续适度放宽公募牌照数量限制,允许同一集团下证券资管子公司、保险资管公司、银行理财子等资管机构申请公募牌照。

一位证券基金研究员表示:“公募基金是一个轻资产、高利润率的行业,而公募牌照对未来机构净值化转型、财富管理转型有比较大的帮助,像银行理财净值化转型,就离不开底层依靠标准化的公募基金作为标的或者是以公募的思路投资标类产品。”

特别是随着当前包括个人养老金、净值化转型、财富管理转型等大环境的变化,整体公募基金未来的市场在行业人士看来将不断扩张。

近几年来,公募基金增速显著,发展之快远超私募基金、银行理财等。据毕马威研报,2018年~2021年末,公募基金规模从13万亿增长至25万亿,复合增长率达25.2%,超过私募基金的16.8%、银行理财的9.6%、保险资管的9.9%。截至2022年9月末,公募基金资产净值合计已达26.59万亿元。

毕马威还预测,未来基金行业依旧呈现高增长态势。“基于对未来中国GDP增速、上市公司市值增速、基金公司渗透率等进行预测,预计中国公募基金市场未来十年或可保持18%~20%左右水平的复合增速。”

如此大的“蛋糕”摆在面前,各大金融机构虎视眈眈,都要争相分一杯羹。

但相比其他机构,银行有着良好的销售渠道与客户基础,发展公募基金既有利于新业务,还可以增加客户粘性。

中国企业资本联盟副理事长柏文喜表示,银行发力公募基金确实是为了提升中间收入,以转型轻资产模式,同时也可以扩大表外业务,在发挥银行高净值客户资源优势的基础上,提供基金托管服务和获取基金管理费收入与超额收入分成,“是个投入产出比比较高的新业务。”

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商学院数字经济与金融创新研究中心联席主任、研究员盘和林也认为,“银行系公募基金借助银行的客户渠道进行销售,既能满足银行客户多元化的服务需求,也能借销售公募基金来提升银行中间业务的销售额。”

(图源/视觉中国)

银行做公募,效果如何?

依托母行销售渠道和品牌积累,“银行系”公募基金管理规模尚可。截至2022年三季度末,全市场公募基金规模为26.6万亿元。其中,银行系公募基金规模达5.44万亿元,占总规模的20.5%。

除却刚成立的苏新基金和外资恒生银行旗下的恒生前海基金,规模不足百亿外,其他银行系公募管理规模均在千亿之上。

虽说银行发展公募基金有其自身优势,但行业人士观察,“银行系”公募基金更多是将资源集中在固收产品方面,权益类投资相对薄弱。

据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统计,截至2022年三季度,在基金管理机构非货币理财公募基金月均规模前20榜单中,银行系公募仅占了5个。其中排名最高的招商基金,非货币理财公募基金月均规模5909.89亿元。

放眼整个排行榜,这个成绩只能排到第五,较榜单首位易方达基金少了4615亿元。

(图源/中国基金业协会)

从整体实力而言,银行系公募距离行业头部基金仍有不小的差距。当前,行业管理规模超万亿的6家机构,无一家有银行背景。

“即使现在一些银行在做,但是基金收益在整个银行业绩中占比也不算高。”前述银行中层表示。

以工银瑞信为例,2022年上半年,工银瑞信实现净利润15.05亿元,以工商银行持有工银瑞信80%股权计算,工银瑞信带给工商银行的收益是12.04亿元,占工商银行净利润的0.7%。

而中小银行中,北京银行旗下中加基金净利润为1.18亿元,根据该银出资比例44%折算,中加基金给北京银行带来的收益为5185万元,占比仅有0.4%,对比银行的总体收益,不过九牛一毛。

“不同于券商、公募机构,有专门负责研发、产品设计、市场分析等的对口人才,银行在这些方面的资金、人才投入,肯定有所欠缺。”在银行业人士看来,这是以“收息”为主的行业,产研能力相对券商、基金机构较为薄弱。

前述证券基金研究员也表示,银行未来能否发展更好,主要是看产品能否更全,而不是仅仅拘泥于固收类基金。“银行系因为有银行的资源,底线不会差,发展能否快速主要看是不是能在固收的基础上发展出更多、更全的产品线,尤其是权益类产品。”

和银行一样,保险公司也专业人才的配置上需要提升。不过,“保险系”公募基金发展势头更慢,当前市场上仅有9家。

有行业专家表示:“保险系公募基金成立时间普遍偏晚,且多脱胎于保险资管公司的公募事业部,在运作方式、决策效率等方面还不够灵活。”

赛道拥挤,基金机构如何应对?

公募市场加紧军备竞赛,银行、券商、私募、险企等各路机构“逐鹿”公募牌照,挑战着存量基金公司的神经。与此同时,行业内一场费率“价格战”正在打响。

据毕马威研报,2019年~2021年,主动权益类基金的平均管理费率从1.3%降至1.28%;债券型基金的平均年管理费率从0.41%降至0.37%。截至2022年8月,已有数10家基金公司正式上报让利型基金产品,公募基金管理费持续处于下行趋势。

在投资者看来,相对于管理费的高低,基金公司能否为他们提供资产保值、增值更为重要。

王群航直言,公募市场上最大的特色就是公开竞争,在计算机技术、大数据等高度发达和普及的今天,公募基金每日公布净值,让全市场无论何时何地,无论是基金公司、基金经理、研究机构等,都可以即时做出各种各样的业绩排名,“在业绩高度透明化的今天,同一赛道上的竞争,投资者更看重收益和业绩。”

多位业内人士告诉市界,对现有公募机构来说,新机构的涌入促进了行业良性竞争,尤其是中小基金公司将越来越注重发挥符合自身特色的差异化竞争优势,会在以前基金产品工具化的基础上逐步发展出基金管理人特色化,也就是在FOF之后,继续发展出MOM模式。

“大而全的基金公司也会在竞争环境下更加优化自身产品的全面性,以应对不同机构入局带来的细分市场竞争加剧。”一位证券公司研究员说。

毕马威也建议这些存量公募基金公司制定差异化发展战略,打造自身的特色。如果不想“躺平”,必须在管理架构、产品体系、渠道布局、投研体系、金融科技等方面重点关注,才能继续获得投资者的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