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注于分享
分享好资源

基金周策略:关注“托底+重建”的投资机会

作者:涟漪

第一部分

上周A股延续全线反弹上涨趋势,大小盘分化,在权重股上证50指数和沪深300指数带领下,A股主要指数继续上涨,科创50指数下跌。上证指数周一反弹到3200以上,随后两三天在3200附近震荡调整,周五A股在探底之后,上证指数又上升到3200以上,收盘于3206.95。

全周各大主要指数表现为:上证指数上涨1.61%,深证成指上涨2.51%,创业板指上涨1.57%,科创50下跌0.64%。其他宽基指数方面,上证50和沪深300指数表现最好,分别上涨3.52%、3.29%,中小盘指数表现一般,中证500指数上涨0.39%,中证1000指数平盘。

行业板块方面,涨多跌少,其中食品饮料涨幅最大,公用事业跌幅最大。31个板块中,22个板块收益为正,其中涨幅前三分别为食品饮料、家用电器、商贸零售,涨幅分别为7.22%、6.74%、5.40%;9个板块下跌,跌幅前三分别为公用事业、国防军工、通信,跌幅分别为-2.70%、1.61%、-1.61%。

风格方面,消费风格延续表现最好的态势,稳定风格表现最差。金融风格、周期风格、消费风格、成长风格、稳定风格分别上涨:3.51%、1.32%、3.76%、0.02%、-0.23%。每日成交金额方面,周一和周五两天成交额破万亿,平均每日成交额9766.04亿,成交额有接近5,6月反弹时每日万亿成交额的趋势,成交额变大,是指数连续反弹的必要条件。

北向资金方面,北向资金连续五周持续净流入,合计净买入65.50亿元,北向资金出现分歧,本周沪股通流出,深股通流入。本周沪股通净流出43.98亿,深股通净买入109.48亿,北向资金增持食品饮料、家用电器、医药生物等板块,减持电力设备、电子、公用事业等行业。

上周公开市场到期3170亿,央行公开市场投放100亿,公开市场净回笼3070亿。此外,12月5日降准落地,月内资金非常宽松,但由于跨年和市场预期的变化,银行对长期负债的需求大幅攀升,各期限存单价格仍处于持续提价过程中。

受强政策预期、理财赎回负反馈和跨年资金利率中枢抬升推动,债市情绪偏弱,收益率曲线整体上行。具体来看,十年国债上行2BP左右至2.885%,十年国开上行3BP左右至3.02%。

第二部分

中信证券:市场将步入2个月左右的观察期

展望后市,随着疫情防控举措完成主要优化调整,预计市场将步入持续2个月左右的观察期。接下来,市场过高的强刺激预期降温,激烈的政策预期博弈开始退潮,市场波动或将明显加大。

具体而言,一方面,从防疫政策密集调整后的影响来看,放松预期已经兑现,从已放开地区的经验来看,预计经济复苏在春节后将加速。

另一方面,从明年经济政策基调来看,政治局会议继续定调高质量发展,强调大力提振市场信心激发微观活力,预计明年经济工作的基调,将从今年托底为主转向促进经济快速恢复,扩大内需和供给侧创新并举。

配置方面,预计全面修复行情将从政策预期驱动阶段步入观察适应期,在经历所有低位板块依次轮动后,年末投资者有望逐步从“做短”转向“看长”,建议保持均衡配置逐步加仓,开始布局由业绩驱动的第二阶段行情。

广发证券:关注“托底+重建”的投资机会

近期,A股上涨的行业主要集中在地产链和防疫优化链。展望后市,建议投资者优先关注“托底+重建”的投资机会。

托底方面,地产链信心筑底、防疫优化提振需求,彰显“稳增长”决心和力度。随着防疫政策优化,建议关注相对于疫情前,基本面已经修复但市场表现仍有修复空间的医药、机械、食品饮料、商贸零售等细分领域。

重建方面,“中国特色估值体系”重塑资本市场的信心与秩序,可以关注四条思路:改革与转型驱动央国企估值重塑、“专精特新”重塑科创估值、央国企纳入ESG估值因子、高股息央国企港股估值重塑。

第三部分

天弘基金:股票市场的估值吸引力很高,A股仍处在历史性的投资机遇期

回看资本市场,过去一段时间,由于经济持续处于弱势运行区间,投资机会相对匮乏,市场博弈情绪浓厚,主题炒作特征明显,热点主题可以在短时间内吸引大量资金涌入,甚至会出现一些明显透支未来基本面的情形,造成了股价的大幅波动、回撤。

进入11月以来,A股市场走出了一波上涨行情,但这更像是对前期过度悲观预期的修复。事实上,即便经历了这一轮上涨,当前沪深300指数的市盈率依然处在近5年低位;而衡量股票、债券投资性价比的指标ERP仍处在历史高位,这意味着股票市场的估值吸引力很高,A股仍处在历史性的投资机遇期。

广发基金经理夏浩洋:加息步入后半段,国内经济加速复苏,看好美股和港股成长板块投资机会

展望未来,广发中概互联ETF基金经理夏浩洋判断,当前美联储或已步入加息周期后半阶段,预计美债利率仍以震荡为主,而非趋势性上行。市场风格前期出现阶段性收敛,但并非切换,若经济和政策没有大的变化,在中期趋势上仍是朝着利于成长和小盘的方向在演进。

美股方面,大型科技企业虽然面临从杀估值转向杀业绩的可能性,但在全球经济复苏,特别是中国这台“超级发动机”加速之时,全球科技巨头的业绩韧性依然相当强劲,长期投资机会值得关注。

港股方面,在内地防疫政策优化的大背景下,企业业绩复苏动能强劲,驱动股价表现的核心动力是上市公司的业绩表现,站在长期的角度上,可能当前相关板块仍具有较高的投资性价比。

(本文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