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注于分享
分享好资源

监测更精密预报更精准 气象强国建设服务保障高质量发展

监测更精密 预报更精准 服务更精细

气象强国建设服务保障高质量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气象工作关系生命安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战略定位,发出开启气象强国建设的号令,为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

2019年12月9日,新中国气象事业70周年座谈会在京召开,会议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加快建设气象强国,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提供更加有力的气象服务保障。

党的十八大以来,各地区各部门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服务国家、服务人民,加快建设气象强国。气象卫星体系建设达到世界领先水平,雷达监测网规模位居世界第一,中国特色气象服务体系建设成效显著,为上百个行业、亿万用户提供优质服务,气象事业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各地区各部门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推动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提高气象服务保障能力,发挥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气象强国建设蹄疾步稳,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贡献。

我国不断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气象事业整体实力接近世界先进水平

今年2月13日一早,北京冬奥会张家口赛区下起了大雪,能见度变差,自由式滑雪女子坡面障碍技巧资格赛改期进行。这一赛程改变,正是采纳了冬奥气象服务保障人员的建议。

“温度、风速、能见度等天气要素会影响冬奥运动项目的进行。气象团队利用我国自主研发的冬奥气象百米级、分钟级山地气象预报技术体系,提前捕捉到了天气变化情况,为赛事改期进行提供了科学有力的支撑。”北京冬奥会张家口赛区国家跳台滑雪中心场馆气象预报组组长段宇辉说。

目前,这一技术专项已纳入世界气象组织高影响天气预报示范项目,为国际相关技术研发和应用提供中国智慧、中国经验。

气象事业是科技型、基础性、先导性社会公益事业。我国加快科技创新,努力做到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不断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气象事业整体实力接近世界先进水平,部分技术已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陆海空天一体化、协同高效的精密气象监测系统加快建设。

我国目前有7颗风云气象卫星在轨运行,气象卫星体系建设在全世界名列前茅,为全球124个国家、国内13万用户提供服务;236部新一代天气雷达,雷达监测网规模位居世界第一;7万多个地面自动气象观测站,站点数量是2012年的4.5倍,气象观测数据量增加5倍以上,助力地面气象观测业务全面进入自动化时代;7个大气本底站、25个气候观象台、120个高空气象观测站,让气象监测网越织越密。

——现代气象预报业务体系基本建成,天气预报越来越精准。

高分辨率数值模式、多源融合实况分析等关键技术逐步完善,形成了从区域到全球、从天气到气候的较为完整的数值预报业务体系;自主研发的全球中期数值天气预报系统,北半球可用预报时效从6.1天提高到7.8天;强对流天气预警时间提前到40分钟,暴雨预警信号准确率提高到90%,均创历史新高。

——海量气象数据广泛共享,惠及世界各地、各行各业。

通过国际通信系统稳定收集八大类178种国际数据资源,涵盖大气、陆地、海洋等多圈层关键气象要素;持续推进气象数据共享,气象数据共享服务率先向国内外开放,数据总量达67千万亿字节,年访问量约4亿人次,受益者遍布106个国家,涉及29个行业。

中国工程院院士许健民说:“近年来,我国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有力支撑气象事业科学高效服务国计民生,助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充分发挥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基本建成世界最大公共气象服务体系

“幸亏我们转移及时,避开了灾害。”湖南省益阳市桃江县鲊埠回族乡大水田村村民李合仙,对几个月前的情形记忆犹新。 6月2日晚,一场特大暴雨降临益阳。气象部门提前发出预警信号,启动“叫应机制”,确保预警信号落实到有关责任人。22时30分,大水田村村干部等将李合仙、李尚务两户村民连夜紧急撤离。

今年汛期,湖南省气象部门通过递进式气象预警、预警精准靶向发布、强降雨叫应服务等举措,强化防汛气象保障服务,全力应对强降雨过程。“我们施行了‘631’预报预警叫应工作模式:提前6小时发布暴雨落区预报、提前3小时预警、提前1小时开展叫应工作。这一模式显著提升了气象防灾减灾保障能力,有效减少了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湖南省气象局党组书记、局长刘家清说。

气象预报预警日益“报得准,发得出,效果好”,气象服务逐步发展到出行建议、风险提示、生活参考等综合性服务,穿衣、防晒、洗车、花粉、中暑、感冒等几十种气象指数预报产品受到欢迎……如今,公共气象服务越来越完善,走向智慧化、多元化、个性化,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充分发挥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保障生命安全。

“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气象防灾减灾工作机制不断健全。国家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和终端服务矩阵建成,多部门共享共用,汇集气象等17个部门的82类预警信息,可在3至8分钟内到达应急责任人。近年来,依靠这个机制,有效应对了超强台风、特大暴雨洪水、低温雨雪冰冻、极端高温干旱等重大气象灾害。

各地建立了以气象灾害预警为先导的应急联动机制,探索预警叫应机制等有效举措。气象防灾减灾标准化建设已覆盖全国所有县区,60.6万名气象信息员奔走在基层一线,全面融入综合防灾减灾、应急管理体系。

不断完善公共气象服务体系,保障生活富裕。

目前,我国已基本建成世界最大的公共气象服务体系,气象服务成为覆盖面最广、社会普及度最高的公共服务之一,气象服务公众覆盖率达到99%,气象科学知识普及率达80.2%。2021年,全国气象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占GDP比例下降到0.29%,公众气象服务满意度评分达92.8分。

“人们的生活、生产离不开气象服务。我国建起了世界最大的公共气象服务体系,预报预警越来越精准、精细,人民群众对公共气象服务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不断增强。”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务院应急办专家组成员李泽椿说。

为几十个部门、上百个行业提供气象服务,构建生态文明气象服务保障体系

福建省安溪县西坪镇,茶园里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气象部门在这里安装了小型气候站、智能实景监测系统,全流程监测茶叶生长及生产过程。“从种茶到采摘、发酵做茶,都需要根据天气变化及时调整。”西坪镇茶艺师魏月德说。

从2020年开始,安溪县对茶叶产地、所处海拔高度、生长时的气候条件、气候品质等级等信息进行认证,并生成二维码,消费者用手机扫一扫二维码,便能知道茶叶品质。目前,已有35家茶企开展了45批次茶叶气候品质认证,产品受到消费者青睐。

从田间地头到大街小巷,从港口码头到林区牧区,从京津冀到粤港澳大湾区……气象服务有力保障国计民生,助力高质量发展。

着力保障生产发展,“气象+”服务模式与各行各业深度融合。

分区域、分作物、分灾种提供气象服务,全国125万个新型农业经营主体、300余万种粮大户和农机作业人员,享受直通式气象服务;气象部门联合公安、交通等部门,优化提升108条恶劣天气高影响路段的气象服务,中央气象台远洋气象导航服务遍及全球三大洋、48家航运公司;成功保障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等重大活动和川藏铁路建设、港珠澳大桥建设、载人航天等重大工程……

我国已初步建成覆盖几十个部门、上百个行业、亿万用户的现代气象服务体系,提供全流程、全环节、全周期的递进滚动式气象服务。

着力保障生态良好,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态文明气象服务保障成效显著。

新能源气象服务能力不断提升,开展气候资源普查与评估,提供监测、预报预警、能源气象要素预报、气候预测等多类能源保供气象服务产品,支撑水能、风能、太阳能等开发利用,助力“双碳”目标实现。

人工增雨独特优势充分发挥,生态保护修复等气象服务能力不断加强。建立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现代化人工影响天气作业体系,在青海三江源、甘肃祁连山等生态重点保护区和主要流域源头,常年实施人工增雨作业,有效增加了林草植被。

生态监测、科学支撑持续发力,中国气象局作为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国内牵头单位,为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发挥突出作用,牵头成立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建成国家温室气体观测网,持续为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应对气候变化提供科学支撑。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中国气象局党组书记、局长庄国泰表示:“我们将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坚决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气象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继续奋力推动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以更优质更高水平的气象服务,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保驾护航。”

本报记者 李红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