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要把种业振兴行动切实抓出成效,把当家品种牢牢攥在自己手里。这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一项重要任务。必须抓准关键环节,加快实现高水平农业科技自立自强,打好种业“翻身仗”。
种子技术是最核心、最基础、最重要的一项农业技术,与粮食安全息息相关。当前,国际种业已进入以抢占战略制高点和经济增长点为目标的机遇期,呈现出高新化、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农业发达国家进入了以“生物技术+人工智能+大数据信息技术”为特征的育种4.0时代,基因技术成为生物育种的核心与前沿,研发的各种抗病虫、抗逆、优质高产新品种,有效降低农药、化肥投入,实现少耕免耕,具备强大的市场竞争力。
这些年,我国种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近10年来审定、登记主要农作物品种达到3.9万个,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在96%以上,水稻、小麦两大口粮作物品种实现完全自给,杂交水稻每公顷产量保持国际领先,种业基础研究、关键技术创新和重大新品种选育成效显著。不过,同时也存在育种体系不完善、种质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不足、满足产业发展现实需求的重大突破新品种不多等问题。一方面是高端蔬菜与畜禽种源的对外依存度居高不下,另一方面则是不少好的品种和科研成果养在实验室,没能有效转化为产业优势。
种业问题的核心既有产业问题,又有科技问题,也有机制问题。我国要从种业大国迈向种业强国,务必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有效化解“卡脖子”风险。这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加强统筹协调、突出重点任务、把握关键环节。
第一,要把握生物育种主攻方向,集中力量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加强科技自主创新,加快培育一批具有重大应用前景和自主知识产权的突破性优良品种。切实整合各类资源,形成强大合力,加快推进种质基因开发、生物育种核心技术开发和新品种开发,努力在重大农业科技和关键瓶颈问题上取得新突破。
第二,加速资源整合和并购重组,培育一批现代种业巨头企业。我国种业企业普遍规模不大,品种市场份额亟待提升。应当加快采用市场化运作模式,集中高端人才、先进技术、研发资源,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和较强国际竞争力的“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推动种业综合创新效率不断提升、附加值不断提高。
第三,搭建种业科研创新平台,形成创新链条合力。要强化产学研结合,推进科研院所、大学等种业科技成果向优势种业企业转移。既充分发挥科研院所在育种前沿科技上的研发优势,又充分发挥企业在商业化育种以及品种推广方面的优势,集聚上中下游全链条创新资源,建立开放合作、利益共享的新机制。
第四,全面落实种业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新修订的种子法强化了种业知识产权保护,最高人民法院也发布相关司法解释,种业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体系日趋成熟,为种业科技自立自强进一步提供了保障。下一步,要把相关制度落到实处,切实保护原创性、突破性成果,为种业原始创新、企业自主创新营造更好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