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注于分享
分享好资源

叶燕斐:金融机构应当动员资金流向生物多样性友好领域

2022年12月19日,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BD COP15)第二阶段会议通过了“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提出反转生物多样性丧失曲线的宏伟目标,也为今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指明了方向和路线。框架的实施不仅需要保护和修复,还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和努力,做出变革性的改变,包括推动可持续的生产、消费和发展。金融机构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支点和杠杆,应当立足于对生物多样性减小负面影响,增加正面影响,将生物多样性保护融入可持续发展战略和责任投资。这同时也是在降低自身风险,维护自身声誉。

2022年12月21日上午,在生态环境部自然生态保护司指导下,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北京大学自然保护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华泰证券和山水自然保护中心共同举办了第二届“一个长江”可持续发展论坛。银保监会政策研究局一级巡视员叶燕斐应邀发表主题演讲《发展绿色金融 助力生物多样性》,对金融机构为什么,以及怎样更好地支持生物多样性保护,尤其是通过自身内部流程改造来实现给出了指引。他指出,金融机构动员资金,实际上就是调动社会资源流向经济和社会的各个方面。在生物多样性丧失的危机面前,动员资金流向生物多样性友好领域,引导企业开展可持续生产,金融机构责无旁贷。本文分享了演讲全文,以供思考讨论。

专家介绍

叶燕斐,先后在国家统计局、世界银行集团国际金融公司中国项目中心工作,现任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政策研究局一级巡视员,负责绿色金融工作。

文字版

我们国家绿色金融推进了很多年,更多还是针对气候变化和污染防治攻坚,针对生物多样性还是这几年的事情。绿色金融如何支持生物多样性,我想讲三点,第一个方面,为什么保护和支持生物多样性的工作需要金融机构的支持;第二个方面,金融机构怎样更好地支持生物多样性;第三个方面,金融机构怎样通过自己内部机制流程的改造来实现支持生物多样性保护。

01为什么保护和支持生物多样性需要金融机构

第一,现在的生物多样性是数亿年前生物大爆炸之后演化的结果,然而在人类金融工业文明短短几百年之后,整个的生物圈、生物多样性就面临快速、巨量的损失。这种情况从发展的角度来看,丧失的趋势很难说得到了遏制。第一个原因是,现在人口还在大量增加,人类活动是生物多样性丧失的主要原因,据联合国与一些第三方智库的预测,全球人口要到2065年才达到高峰,也就是90多亿;另一个原因是,人均消费水平的提高是不可避免的,人类追求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不会改变的。OECD国家是最早实现工业化城镇化的国家,中国也接近实现工业化城镇化,而这两部分的人口加起来还不到25亿,不到全球人口的1/3,现在全球人口超过78亿,每年还以6000-7000万的数字在增加。所以说,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压力是非常巨大的,需要金融机构、企业各方面的参与,这也是昆明-蒙特利尔后2020框架倡议的重要倡导方向。

第二,金融机构在支持生物多样性方面负有重大责任,因为金融机构与企业有一点很大的不同。它是动员资金的。资金存在于社会各方,它动员的实际上是一种社会资源。不管是通过理财的方式、还是通过信用转换的方式,它本质上是帮助客户管好存款,把资金运用到最有效的方面去。正因为金融机构动用的是社会资源,服务的是社会对象,所以面对生物多样性日益主流化的大趋势,金融机构没有理由不承担起助力保护生物多样性这个重要的责任。

第三,金融机构对生物多样性保护可以发挥很大的作用。金融机构不但可以动员资金投向有利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方面,更重要的是在此过程中它起到了杠杆的作用,不管是通过股权投资还是债券融资,其实都给客户提供了很大的杠杆。企业如果没有金融机构提供的资金作为支点、杠杆,很难展开广泛的投融资活动。所以在塑造企业的行为方面,银行、保险机构和其他金融机构其实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

第四,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日益主流化的大趋势下,银行、保险机构和其他金融机构的声誉风险也在逐步上升。面对这种趋势,银行应当积极发声、积极支持、适应趋势,以保护好自己的声誉。本质上,金融机构经营的是自己的声誉,管理的是客户的风险。不管是公募理财,还是发放保单、动员零售存款,都是靠声誉来吸引客户长期的投入。

所以从这四个层面的趋势来看,银行和保险机构在支持生物多样性保护上可以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也是责无旁贷的。

02金融机构怎样更好地支持生物多样性

我想第一个方面还是要大力发展绿色金融。我们讲绿色金融,主要是与五个方面有关的金融活动:降碳、减污、提效、增绿和防灾。

关于第一个降碳,现在全球生物多样性面临的最大威胁,可能就是源于气候变化。气候变化带来的海洋温度升高,可能改变整个海洋的生态环境。极地冰川的融化,将首先影响北极熊、企鹅等生态链顶端的物种,给它们造成生存危机。积极支持降碳、应对气候变化,金融业可以继续发挥更大的作用。比如说在支持能源转型方面,更少地利用化石能源,更多地使用风能、太阳能和其他可持续的能源;更好地支持巴黎协定升温1.5摄氏度之内的目标,从宏观、全球层面上支持生物多样性。

关于第二个减污,除温室气体之外,像二氧化硫、COD、重金属和其他污染物,包括不可分解的农药、各种化学制品的使用,也给生物多样性、生态环境带来很大影响,银行和保险机构可以通过支持企业通过技术改造减少污染物排放。比如我们保护长江、黄河,支持该流域的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首先就是对不符合规定达不到要求的企业,主动不提供金融支持,助推他们退出市场,对有望改造的企业,通过实施改造和适当搬迁,使他们对长江、黄河流域的污染减少到最低。

关于第三个提效,即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提高水资源、矿产资源等的使用效率,降低相对使用强度。如在农业种植方面,更精准地使用化肥和农药,就可以大大减少其使用量。昆明-蒙特利尔框架要求全球到2030年前要减少农药和杀虫剂的使用量。我想在这方面,银行和保险机构可以更好地支持这些企业通过提质增效的方式改变农业和其他的生产方式,促进生物多样性保护。

关于第四个增绿,不管是我们支持沙漠、干旱半干旱地区的治理,像库布齐沙漠,河北塞罕坝的植树造林,还是生态修复、生态脆弱地区居民的搬迁,通过政策性金融,结合商业金融可以做很多工作。

最后关于第五个防灾,也就是提供各种形式的风险保障,这个还需要探索。比如在湿地保护方面,我们要提供合适的风险保障,确保在生物多样性丰富的地区维持一个良好持续的生态环境。

第二个方面,绿色金融要和普惠金融更好地结合起来。生物多样性和生态脆弱地区有密切关系。生态脆弱地区的形成,实际上与人的活动有很大的关系,如果人没有更好的技术方法从自然中获取资源,只能用最原始的方法向自然索取,就造成了生态的脆弱。通过发展普惠金融,可以帮助当地居民和当地企业找到新的发展模式,实现发展转型。有些生态脆弱地区可以通过发展特色产业,如精准的、与当地气候相适应的种植业、品牌农业,提高产品的溢价,改变对生态资源的过度索取;也可以转向不消耗生态资源,而是更多依赖生态可持续的资源,比如观光资源、支持服务业的发展,来解决当地人的生存问题,提高当地人的生活水平;通过发展当地特色的手工工业、制造业的,提高产品的溢价,同时减少对自然资源的索取。把绿色金融和普惠金融结合起来可以更好地支持生物多样性。

第三个方面,在我们绿色金融当中,还可以更多推进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比如在农村污染治理方面,不能像城市一样通过污水处理设施、各种化学药品对水进行净化,而可以通过生态的方式对人畜产生的污染进行净化。这就需要我们银行业积极支持那些有创新性的、引领性的企业,探索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法。比如农业种植业,可以减少化学杀虫剂的使用,利用生物链、生物相互制衡的关系来控制害虫,获得农业成果,这都是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这特别需要我们股权性的资本去探索路径。

第四个方面,在项目层面和企业经营层面,我们要尽可能地避开可能产生的对生物多样性、生态环境的损害。因为在一个重大项目开启的过程中,肯定会涉及到对土地、森林、草原等生态资源的占用和毁坏。在这个方面,首先要尽可能避开这些地区,法律禁止的肯定应该避开,比如已经处于国家划定的生态红线范围的,以及在一带一路上国际社会高度关注的生态敏感和脆弱地区,也要避开。在避开的情况下,在项目的设计、实施、施工和投产运营过程中,尽可能督促企业减少对生态的影响。

另外就是通过适当补偿的方式,推动企业做一些工作。比如尽可能减少建高坝头的水电站,代以低坝头的水电站,可能对生物多样性的损害会更少一些。再比如说,可以采取野生鱼类洄游通道等措施,减少对鱼类生物多样性丧失的影响;还可以通过合适的人工辅助和人工防御的方式来解决,如在建铁路的时候建立一些野生动物通道。类似这些活动,都需要我们金融机构在投融资的过程中,提醒和督促客户去关注和实现保护生物多样性。

03金融机构如何通过内部机制流程的改造实现支持生物多样性保护

首要的一点,银行、保险机构和其他金融机构在董事会的层面上,要高度重视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问题。全社会生物多样性日益主流化,积极应对包括生物多样性在内的各类生态环境挑战,应该成为公司治理的重大议题。在规划公司的战略、愿景和目标,以及谋划资产组合、投融资方向时,都必须将生物多样性的视角纳入进来,在整体的战略架构、业务拓展方向上,深刻考虑和衡量投融资活动可能带来的生物多样性、生态环境后果,特别是不利后果。只有在董事会战略和愿景层面上体现应对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挑战的决定和要求,才有可能带动整个金融机构、全体员工高度重视生物多样性和其他的生态环境调整。

第二点,就是在高管层面,要将董事会关于积极应对生物多样性挑战的重大议题落实下去。要有CEO或其他总监牵头的一些组织性架构,因为生物多样性不止涉及一个具体业务,而可能跨很多业务条线,跨很多分支机构。所以需要在组织层面进行统筹、谋划和协调,需要明确牵头部门和配合部门的责任,明确具体方向上的工作内容,要通过适当的机制,包括会议组织的方式把责任落实下去,对发展的情况做到监测到位、心中有数,最后明确董事会的决议得到了有效的执行。

第三点,就是将有关生物多样性和其他环境挑战的要求,在组织内部更加制度化、规范化、流程化。在这方面,需要银行、保险机构和其他金融机构做深入细致的工作。银行和保险机构主要是靠政策、文件,以及内部制度、管理流程来实现自己的目标。所以在这一方面,金融机构首先要明确自己的客户所面临的包括生物多样性在内的ESG风险到底是在什么地方?

生物多样性方面,第一个关键的因素就是客户开展生产活动的地点,这方面必须和具体的地理位置联系起来,这个非常重要;第二是关于行业的层面和维度。从行业以及地理两个维度,观察企业可能主要面临什么生物多样性的风险。比如建一个输油管道,输油管道在海底,就可能影响鱼类的生物多样性,如果经过沙礁,可能会影响沙礁的生物多样性;经过陆地则可能影响陆地的生物多样性。哪怕是建一个风电站,也可能会影响候鸟的迁徙、野生鱼类的洄游,如果是近岸可能会影响到红树林、海岸沙滩和湿地的生物多样性。所以这方面,需要银行和保险机构做很多深入细致的工作,把每一个客户、每一个行业、每一个地理位置,可能面临的生物多样性在内的各类环境风险识别好,对它的严重程度时刻保持在心。

相应地,要对客户包括生物多样性在内的ESG表现建立评价。因为金融机构本身的活动对生物多样性产生的风险是有限的,主要还是通过客户的活动来产生影响。所以,需要高度关注和评价客户的活动可能产生的风险,和他们在这方面的表现。

首先,可能要设计一些指标。一些定性的指标,比如客户是否在战略、公司治理、管理这几个层面上,高度重视生物多样性和其他环境的挑战;技术上,他是否通过适当的技术手段来减少污染物排放、减少可能造成损害的活动;能力建设上,他是否达到相应的要求。对于定量的指标,我们可能针对某个行业或某个具体的企业,对比该领域的标杆企业,在碳排放或其他可监测的指标方面,实际的表现如何。这样,对企业,对客户可能带来的包括生物多样性在内的环境损害和影响,做到心中有数。

在这个基础上可以设立门槛或者黑名单以及负面清单制度:达不到基本门槛的,就不能进入授权授信、被投资的名单范围内;达到门槛的,可能要进行具体分析,对管理程度不同的,在贷前、贷中、贷后,或者投前、投中、投后,管理力度也有所不同。这样才能对生物多样性与其他环境风险实现精准控制。

最后,要把这些评价与常规的信用评价更好结合起来,作为是否投资、是否增加信贷的重要依据和参考。我想这就是把金融机构如何将积极应对生物多样性等环境挑战的具体要求,更好地制度化、规范化、流程化。

第四点,要督促企业建立起与生物多样性相关的ESG风险的申诉回应机制。因为有很多环境风险挑战,可能造成当地社区、当地和全球性公益组织对建设活动的影响产生一些申诉。比如建一个海上风电场,可能对于保护候鸟的组织、附近打鱼的渔民,项目的建设肯定会使他们的利益产生损失。所以,在我们选址和施工的过程当中,我们可能经常会听到受影响的组织或社区居民的抱怨和呼吁,这就需要金融机构督促客户,建立起针对当地利益相关者的申诉回应机制。鼓励他们进行充分的、事前的、透明的沟通,尽可能地提前解决纠纷,避免在施工和投产运营过程中产生很大的纠纷,后者一方面会带来实际的损失,也会给金融机构带来信誉损失,甚至信用风险的损失。因此,督促客户建立起与生物多样性相关的ESG风险的申诉回应机制,是一种制度性的安排。

与此同时,金融机构自身也要建立起申诉回应机制,在利益相关者向企业申诉无望的情况下,他们可能会找到金融机构。因为你是最大的债权人,有时候可能是最重要的股权投资人,哪怕是小股权,你作为机构投资者的影响力也是不一样的。所以,我们需要建立起自己的申诉回应机制,使真正有申诉需求的人可以得到及时的回复,推动企业更好满足利益相关者的期待。这不仅是法律上的,法律上是来自国家监管部门的要求,必须要遵守,而来自于其他社会利益相关者的期待,也是非常重要的。

第五点,要做好信息披露工作。信息披露是一个长期的持续的工作。大趋势方面,全球的利益相关者,对环境的关注度明显越来越高。我们国家的现代化建设明确的一个特征,就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现代化。我们要建设美丽中国,要将习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的论述落实到位。那么金融机构的相关表现就自然会得到媒体和其他利益相关方的关注,金融机构也应该自觉接受他们的监督,实时、全面、完整地披露自己包括生物多样性在内的ESG方面的工作,包括战略、制度、政策、流程,甚至重大的具体项目及其操作的方式;也包括正面的工作成果,比如产生了很好的减排、降碳、减污的效果,发展了多少绿色金融,这些都是我们可以去做的。

第六点,要开发适当的工具。特别是生物多样性这个领域的专业性很强,要借助和配合第三方,开发一些防范生物多样性风险的基本工具。比如生物多样性地图,展示在哪些区域、哪些行业可能面临很强的生物多样性问题。全球的生物多样性非常复杂,除了大家熟知的东北虎、大熊猫之外,还有鱼类、鸟类、甚至我们看不到的植物物种等等其他物种。特别是在一带一路上,很多发展国家缺乏相应的公共治理能力,法规规章也不健全,这些就需要我们积极地配合、加强与第三方合作,制定生物多样性的政策工具,使我们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做到有章可循、有案可记。也可以督促客户,更好地避免出现损害生物多样性和其他生态环境的问题。

第七点,加强能力建设。虽然金融业是一个知识密集型、资金密集型、人才密集型的行业,但我们的人员知识主要还是限于金融知识。涉及到生物多样性、气候变化、或其他生态环境方面的知识,不管是法律法规,包括生物多样性框架,还是具体的生态系统、动植物群落,我们都非常缺乏知识。所以我认为全员的培训、意识的提高,非常关键,应当不断地加强内部职工的培训,包括高管层的培训是非常重要的。对于牵头部门的人员,可能还需要增加到生物多样性比较丰富的地区进行实地考察、学习。以及,在机构内部至少有一两个具有长期从事生物多样性工作经历的专家,或能达到工程行业高工的水准。那么在金融机构开展相关活动的时候,至少内部能够先征求一下高级专家的意见,看看支持这个具体的项目中,是否可能面临生物多样性的问题。最后,就是与社会组织,包括环境公益组织等具有公信力的第三方合作,在遇到问题之前和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及时征求他们的意见,也包括征求主管部门的意见。避免把小风险变成大风险、把本来可以避免的风险,变成很难逆转或需要很大代价才能消除的风险。在这些方面,我认为能力建设是一个很重要的话题,也是需要银行业金融机构、保险机构高度关注,结合自己的发展需要,去长期建设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