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注于分享
分享好资源

大股东格林兰减持1.29亿股 二次混改背后的绿地难局

观点网胶着于二次混改的绿地控股,因“输血管道”股权变动再受关注。

12月26日,绿地控股方面久违地发布了有关于股东权益变动的提示性公告,第一大股东上海格林兰投资企业(有限合伙)减持1.05%股份,持股比例降至26.25%。

这次股权变动要回溯至5月20日,彼时格林兰通过大宗交易减持绿地控股1700万股股份,占绿地控股总股本的0.13%,减持后持有34.72亿股股份,持股比例27.17%。

于8月1日,绿地控股实施了每10股转增1股的2021年度资本公积金转增股本方案,格林兰所持股份增加至38.19亿股,持股比例不变。

来到近期,12月7日至12月23日,格林兰又通过大宗交易减持绿地控股股份1.29亿股,占绿地控股总股本的0.92%,减持后持有36.89亿股股份,持股比例26.25%。

此次权益变动后,格林兰仍为绿地控股第一大股东。

输血注资

纵观此次第一大股东权益变动,更为市场关注的还是有关绿地方面二次混改的进程。

将时间拉回2014年3月,绿地前身金丰投资发布公告称,拟通过资产置换和发行股份购买资产方式进行重组,拟注入资产为绿地集团100%股权,市场对其预估值达655亿。

根据彼时金丰投资披露的《金丰投资重大资产置换及发行股份购买资产暨关联交易预案》,金丰投资以全部资产及负债与上海地产集团持有的绿地集团股权进行等额置换。

此外,金丰投资向绿地集团全体股东非公开发行A股股票购买其持有的绿地集团股权。其中,向上海地产集团购买的股权为其所持绿地集团股权在资产置换后的剩余部分。

在这笔交易完成后,金丰投资将拥有绿地集团100%股权。张玉良在彼时也表示,整体上市将进一步确认绿地的混合所有制。

2015年8月,绿地通过借壳正式登陆A股,金丰投资更名绿地控股。

值得注意的是,为了达成借壳登陆A股的操作,绿地还进一步推进首次混改。具体而言,就是将1000个拥有股权的员工拆分为32个小有限合伙形式,重新组合为这家企业的第一大股东——上海格林兰投资管理有限公司。

据企查查信息显示,上海格林兰的经营范围包括投资管理,资产管理,实业投资,创业投资,注册资本仅有人民币10万元。对于绿地来说,格林兰的主要作用自然不用发挥在对外投资方面,而是承担重要的“输血管道”功能,用借款、股权质押等方式为绿地方面提供活水资金。

据绿地2015年的年报显示,截至年末,格林兰已为其提供资金的期末余额为2566.9万元。

此外,于2016年,格林兰还从金融机构贷款,输送予绿地,包括年利率6.5%的12亿元、年利率5.1%的50亿元、以及年利率5.1%的5亿元委托贷款等3笔。

2017年,格林兰又新增年利率5.1%的39亿元贷款;2018年则新增20亿元年利率8.5%的贷款。

而在2年后,绿地方面还通过了拟向上海格林兰借款不超过35亿元的关联交易事项,借款期限不超过三年,借款年利率按照格林兰实际向金融机构融资成本计算且不超过7.5%。值得注意的是,这批借款无需抵押或担保。

除直接借款注资外,格林兰还时常通过质押为绿地进一步“活水”。截至目前,格林兰累计质押的股份数量约26.99亿股,占持股数量的70.68%,占绿地控股总股本的19.20%。

其中,格林兰在5月就将16亿股份进行质押,占所持股份比例44.7%,占绿地控股总股本比例12.52%;8月,又将所持有绿地控股的9.12亿股质押给了上海浦东发展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第一营业部,用于支持绿地的生产经营。

据绿地方面所发布的公告统计,格林兰股权质押的动作已接近30次,而今年内的质押动作有6次。

混改背后

回顾2022年三季度绿地的前三大股东,上海格林兰、上海地产集团、上海城投集团持股比例分别为27.17%、25.82%及20.55%。

此次减持后,格林兰已累计减持了1.05%的股份,目前还持有绿地36.89亿股股份,持股比例降低至26.25%。值得注意的是,格林兰完成减持绿地股份后,与绿地第二大股东(上海地产)的持股数量差距愈来愈小。

这就牵扯到了绿地当前迟迟未公布新动向的“二次混改”。

2020年7月,绿地控股发布公告称,上海地产、上海城投拟通过公开征集受让方的方式,协议转让所持有的绿地控股部分股份,拟转让的股份比例合计不超过绿地控股总股本的17.5%,股权穿透后,上海地产和上海城投均为上海市国资委100%控股。

2021年1月,张玉良在媒体交流会上再度披露混改进程:“绿地控股的二次混改还在推进中,目前基本上意向企业是两家央企背景的金融机构。按照国资委的方案,要引入的是央企金融机构,谈得比较深入的正是两家央企金融机构。”

至于提及二次混改的目的,绿地董事会秘书王晓东则公开解释,当下绿地主要有三个问题需解决:进一步深化国资国企的改革、优化国资布局的结构调整、完善绿地控股的股权结构。

有关绿地二次混改的公开讨论持续到2021年5月,张玉良在当时公开会议上再度表示,“二次混改”一定会进行,股东层面的混改工作仍在推进,但目前尚无明确时间表。

时至今日,绿地的二次混改进程依旧处于“无明确时间表”状态。而在这背后,也暗含了绿地对当下经营状况的考量。

于2022年前三季度,绿地控股实现营业收入3057.77亿元,同比减少28.35%;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69.48亿元,同比减少37.77%。

前三季度,绿地房地产业务实现销售面积932.2万平方米,比去年同期减少48.7%;实现销售金额989.05亿元,比去年同期减少57.0%;第三季度,绿地则实现合同销售面积281.0万平方米,比2021年同期减少46.3%;实现合同销售金额308.06亿元,比同比减少53.4%。

此外,在2022年前3季度,绿地完成新开工面积116.7万平方米,比去年同期减少91.6%,完成竣工备案面积1420.6万平方米,比去年同期减少2.7%。

值得注意的是,截至今年9月底,绿地合并资产表中负债合计1.18万亿元,其中流动负债合计1.06万亿元,一年到期的非流动负债809.4亿元。

另一方面,于12月7日,标普将绿地的长期发行人信用评级从“SD”上调至“CCC-”,还将该公司担保的高级无抵押票据的长期发行评级从“D”上调至“CC”。标普认为,绿地用于偿还控股公司层面债务的流动性已经耗尽,因为其优先考虑项目完工。

此外,由于大量在岸债券和离岸贷款将于2023年到期,绿地将面临更大的还款压力。截至2023年底,绿地有72亿元的在岸债券到期,其中63亿元将在未来6个月内到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