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注于分享
分享好资源

五年奋进 创新资本中心加速崛起 解码粤港澳大湾区创新蝶变

珠江入海口大潮奔涌,粤港澳大湾区日新月异。粤港澳大湾区启动建设5年来,南海之滨的“世界工厂”正在快速向“中国硅谷”转型。中国证券报记者日前赴深圳、广州、东莞等地调研发现,这一巨变背后有着强力推动:内地和港澳的资本市场深化连接,破除各种壁垒,巨大的能量喷薄而出,与雄厚的产业基础、研发实力相互激荡,一个世界级的创新资本中心加速崛起。

“破圈企业”纷纷冒头上市

最近,香港科技大学教授李泽湘站在聚光灯下。今年8月,他一手创立的固高科技在创业板IPO成功过会。李泽湘曾经指导学生创办大疆无人机、李群自动化、逸动科技等多个明星企业,如今他即将收获自己人生中第一个IPO。

作为一家智能制造企业,固高科技的发展镌刻着鲜明的粤港澳大湾区印迹:三位创始人来自香港科技大学,是机器人、微电子和运动控制领域的国际知名学者和专家;生产基地在东莞,上下游零部件基本在一小时车程内搞定;上市地选择深圳,创业板注册制“三创四新”的定位与公司“硬科技”的气质高度契合。

“粤港澳大湾区为固高科技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舞台。”李泽湘说,珠三角“世界工厂”的制造业底蕴、香港高校顶尖的科技研发实力、深港两大资本市场活跃的投融资市场,固高科技吸收这些独特的资源禀赋,“破圈”成长。

人工智能龙头商汤科技也是一家典型的粤港澳大湾区“破圈企业”。2014年,商汤科技诞生于香港中文大学的一间实验室。2015年,商汤科技在深圳设立办公室。2021年,商汤科技在香港上市,目前市值超过720亿港元。可以说,从诞生、成长、发展、上市,商汤科技在粤港澳大湾区走出了高质量发展的闭环。

“香港作为联系内地和国际市场的枢纽,助力原创技术出海。同时,粤港澳大湾区在科研成果商业化方面具备优势,使商汤科技的人工智能科研成果在规模化的市场中落地,并根据市场需求迅速迭代。”商汤科技副总裁、新兴创新事业群总裁柳钢说。

作为造车新势力,小鹏汽车近年来狂飙突进,累计交付量超过25万辆,这同样离不开粤港澳大湾区资源的支撑和整合:总部设在广州,百亿级生产基地落户肇庆,上市在香港等地。对此,小鹏汽车副董事长、总裁顾宏地表示:“小鹏汽车的成长既得益于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也为内地和香港的投资者提供了重要而独特的投资机会。”

“众多‘破圈企业’的冒头上市,是资本市场的新鲜事,也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生动缩影。”中国综合开发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郭万达说,以前更多是内地企业赴港上市,看中的是香港融资便利,如今很多香港的企业、资金、技术主动北上,对接内地优质资源。以前企业在各自区域里“独自生长”,如今“破圈企业”遵循最优法则,将粤港澳大湾区资源打通使用,市场的作用得到更好发挥。

“拆墙破壁”释放巨大活力

烟波浩渺的伶仃洋海上,270米高的索塔高耸入云,宛若巨龙的沉管隧道潜入深蓝,深中通道这一超级跨海工程捷报频传。珠江东西两岸磅礴的经济能量即将在此“集结碰撞”,发出粤港澳大湾区破除壁垒、融合生长的强烈信号。

“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三个关税区、四个核心城市”是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特色。如何克服多重障碍,实现多地人才、资金、信息、技术等全方位互通有无共同发展,也是粤港澳大湾区成为全球一流湾区需要破解的关键挑战。

在资本市场建设层面,5年来,跨境理财通试点、深港通扩容、深港ETF基金跨境互通等“破壁”行动一一落地。伴随着互联互通机制的不断拓展,内地与香港资本市场一体化水平不断提升,两地投资者跨境投资持续活跃。

数据显示,深港通开通5年多来,累计交易金额超过50万亿元人民币,其中南向交易金额近10万亿元,南向资金净买入超过9400亿元,为香港市场繁荣发展注入动能。

港交所董事总经理、市场拓展联席主管鲍海洁说,2021年,港股通日均交易额达到417亿港元,这一数值是2016年日均交易额的10倍。沪股通及深股通的交易也非常活跃,去年日均交易额接近1200亿元人民币。海外投资者对A股市场的关注、A股投资者对港股市场的关注,均大幅提升。

在资本不断汇聚的同时,粤港澳大湾区孵化科技企业的机制也在加速迭代。在深圳前海,人才跨境流动加速创新——600余家来自深港两地的创业团队在前海深港青年梦工场完成孵化,其中香港团队占比超过一半。

在广州开发区,一大批生物医药企业“抱团”成长——这里集聚了生物医药企业超3000家,涵盖药物研发、干细胞与再生医学、体外诊断、医疗器械等众多领域和研发、生产、销售全链条,其中高新技术企业467家,上市企业17家;产业规模突破1700亿元,位列全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第一梯队。

除固高科技外,李泽湘在东莞发起打造松山湖国际机器人产业基地,跑出了云鲸智能、海柔创新、正浩创新等一批独角兽公司。2021年初,李泽湘领衔创办了深圳科创学院,助力粤港澳大湾区“批量孵化”硬科技品牌和企业。

资本如水,善下者得之。粤港澳大湾区“拆墙破壁”,资金滚滚而来。资本市场作为“水利枢纽”,调节水流和水量,发挥着市场的甄别和发现作用。创新孵化如同种子萌发,得时得水,万物生长。这一套资源配置、市场定价、风险管理的机制加速运转,见证着粤港澳大湾区创新资本中心的功能日趋成熟。

“湾区板块”闪亮资本市场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创新资本中心,还有一项优势是“世界工厂”的制造底座。

李泽湘倾力打造的松山湖国际机器人产业基地共孵化60多家硬科技公司,硬件科技公司存活率达80%。李群自动化、云鲸智能、海柔创新、正浩创新……这些在粤港澳大湾区成长起来的科技创新企业估值都超过10亿美元。

“在这里打造一个新的科技产品,迭代速度可能比美国硅谷要快几倍,而成本大概只需要五分之一到四分之一。”李泽湘感叹,在粤港澳大湾区外,全世界鲜见硬件孵化领域成功率如此高的地方。

放眼全球,粤港澳大湾区的制造供应链体系竞争力超强。在强大的制造基座之上,资本市场源源不断地输送能量,“轰击”粤港澳大湾区的创新基因,释放出“核裂变”般的力量,牵引着粤港澳大湾区向着“中国硅谷”转型。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全球创新指数报告》,粤港澳大湾区的“深圳—香港—广州”科技集群,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科技集群。

吸收着粤港澳大湾区澎湃的能量,“湾区板块”在资本市场迅速崛起。Wind数据显示,5年来,深市新增近800家上市公司,上市企业总数迅速扩容至超2700家,股票总市值突破32万亿元。5年来,港股新增上市公司超760家,上市公司总数近2600家,股票总市值超49万亿元,5年间增长近8万亿元。

中国综合开发研究院预计,到2030年,粤港澳大湾区走在世界同行前列的全球性科创巨头将超过10家,高成长企业将超过100家,“专精特新”企业将超过1000家,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将达到万亿美元级。

创新资本风起云涌,助推粤港澳大湾区快速发展。数据显示,2021年,粤港澳大湾区经济总量约12.6万亿元。与世界其他三大湾区相比,粤港澳大湾区的经济总量远超旧金山湾区,距离纽约湾区和东京湾区仅一步之遥。

东风吹得花千树。站在珠江口远眺,粤港澳大湾区浪奔浪流,流过伶仃洋,流过虎门古炮台,流向太平洋,不回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