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注于分享
分享好资源

2021年物流业收入近12万亿元,三问如何成为更好的现代物流?

2021年,社会物流总额超过330万亿元,较2012年翻了近一番,物流业总收入将近12万亿元,我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物流市场。但是,我国物流还面临着组织化、集约化、网络化、社会化程度不高等问题,如何实现现代物流由大到强的转变,如何深入推进物流降成本等仍是“十四五”时期面临的重要课题。

“大而不强”何解?物流纲领性文件出台

现代物流是经济的“经脉”,一头连着生产、一头连着消费,高度集成并融合运输、仓储、分拨、配送、信息等服务功能,是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打造供应链的重要支撑,在构建现代流通体系、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中发挥着先导性、基础性、战略性作用。

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十四五”现代物流发展规划》。这份《规划》是我国现代物流领域第一份国家级五年规划,也是“十四五”时期推动现代物流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国家发展改革委经济贸易司副司长张江波在今日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介绍,2021年,我国社会物流总额超过330万亿元,较2012年翻了近一番,货运量、货物周转量、快递业务量等位居世界前列,物流业总收入将近12万亿元,我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物流市场。

与此同时,还要看到现代物流“大而不强”的问题突出,规模经济效益释放不足,因此,“《规划》重点聚焦物流成本高效率低、物流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结构性失衡、现代物流大而不强、部分领域短板较为突出等问题,提出系统性、针对性解决举措,包括推动物流提质增效降本、加快物流枢纽资源整合建设、完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以及补齐大宗商品物流、农村物流、冷链物流、应急物流、航空物流短板等。”张江波称。

《规划》明确将智慧物流作为推动物流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以数字化、智慧化有利于推动物流各环节流程再造,提高物流服务时效性、多样性、可靠性;提高物流市场供需匹配效率,提高物流集约化发展水平。

对此,张江波表示,“十四五”期间将加强政策引导,鼓励平台企业和数字化服务商开发面向中小微企业的云平台、云服务,加强物流大数据采集、分析和应用,提升物流数据价值;进一步推动5G通信、北斗导航、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和设施设备在现代物流领域应用,同时鼓励在有条件的城市搭建智慧物流“大脑”。

如何深入推进物流降成本?

社会物流成本水平是国民经济发展质量和综合竞争力的集中体现。

近年来,不断加大减税降费力度、加强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建设、推动物流信息化标准化智能化、深化产业联动融合和信息互联互通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举措,基本构建起推进物流提质增效降本政策框架体系。

张江波透露,目前,我国社会物流成本水平稳步下降,2021年,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为14.6%,较2012年下降3.4个百分点,与主要经济体差距不断缩小。“但同时,由于生产生活方式改变带来的多批次、小批量物流快速发展,劳动力、土地等资源要素成本不断上升,物流降成本工作面临更加严峻复杂的挑战。特别是今年上半年受新冠疫情影响,交通物流运行受阻,社会库存高位运行,物流保管费用明显上升,社会物流成本水平出现阶段性上升。”

据了解,国家发展改革委配合相关部门研究提出强化交通物流保通保畅的一系列支持政策,包括收费公路货车通行费减免10%、用好1000亿元交通物流专项再贷款等,支持货运企业和司机等重点群体纾困。“此外,针对今年经济发展形势,加大对物流企业融资支持力度,统筹通过中央预算内投资、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试点等方式,支持相关物流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减轻物流企业融资成本压力,助力降低社会物流成本水平。” 张江波表示。

为深入推进降低物流成本,《规划》将“推动物流提质增效降本”作为“十四五”时期现代物流发展的重要任务,明确提出到2025年,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较2020年下降2个百分点左右。

对此,将重点从三个维度加大政策引导:

一是巩固减税降费成果。严格落实已出台的物流减税降费政策,推进现代物流领域发票电子化,坚决治理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依法治理“只收费、不服务”行为。

二是更加突出提质增效。重点聚焦全链条降成本、系统性降成本。一方面,推动解决跨运输方式、跨作业环节瓶颈问题,扩大低成本、高效率干支仓配一体化物流服务供给;另一方面,进一步优化货物运输结构,合理有序推进大宗商品等中长距离运输“公转铁”“公转水”,推动铁路货运量占比较2020年提高0.5个百分点,集装箱铁水联运量年均增长15%以上,促进以压缩物流各环节绝对成本为导向的“数量型降成本”,向以完善物流运行体系、提高物流质量效率为重点的“系统型降成本”转变。

三是推进深层次降成本。促进物流业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加快库存周转,减少社会物流保管和管理费用。稳步推进国家物流枢纽、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等重大物流基础设施网络建设,不断健全“通道+枢纽+网络”现代物流运行体系,推动物流规模化、网络化、组织化、集约化发展,更大范围、更深层次推动降低社会物流成本水平。

如何成为社会民生的服务保障?

《规划》还提出将“强化现代物流对社会民生的服务保障”,作为“十四五”期间的重要发展方向,该如何推动?

不可否认,现代物流兼具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的双重特点,不仅是促进市场供需对接和实体商品流通的重要基础,而且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

据行业协会统计,我国物流相关从业人员超过5000万人。张江波强调,特别是应对疫情期间,现代物流在保障生活物资供应、维持正常生产生活秩序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与水电气等重点行业一样,成为保障社会民生的重要支撑。

张江波表示,为更好的发挥现代物流民生保障作用,一是要支撑扩大内需和消费升级。完善商贸、快递、冷链物流网络,加强重点生活物资保障能力,补齐农村物流设施和服务短板。二是保障食品药品消费安全。依托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等大型冷链物流设施,加强生鲜农产品检验检疫等质量监管。加快建立覆盖冷链物流全链条、医药物流全流程的动态监测和追溯体系,提升冷链物流质量保障水平。三是支持新业态发展创造更多就业岗位。

为此,将重点推进两方面工作:一是促进即时配送行业健康有序发展。在餐饮外卖特别是疫情催生的“宅经济”带动下,即时配送实现高速发展,在保障生活物资供应、改善居民消费体验、促进扩大消费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据有关行业协会反映,2022年我国即时配送订单预计超过400亿单,同比增长30%左右,市场规模达到约2000亿元。“作为跨界融合的新兴现代物流业态,即时配送与现行政策体系、管理机制不完全适应,行业发展面临一系列突出问题,包括适应即时配送特点的政策框架体系不完善、传统劳动保障制度不适应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需要、平台企业协同管理作用发挥不足以及标准规范、配套设施设备不健全等。对此,我们正在牵头研究制定综合性政策文件,加强系统谋划和总体部署,进一步促进即时配送健康有序发展。” 张江波称。

二是推进城郊大仓基地布局建设。拟重点面向大城市布局建设一批城郊大仓基地,统筹发挥城郊大仓基地贴近消费市场、综合服务能力强,以及国家物流枢纽、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资源集聚能力强、服务辐射范围广、一体化运作效率高等优势,推动形成“平时服务、急时应急”的“国家物流枢纽+城郊大仓基地”的生活物资物流设施网络,有效提高城市物流体系“平急转换”水平、城市生活物资和消费品保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