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观察报 记者 梁冀19781.41点,恒生指数在2022年最后一个交易日高开低走,未能守住20000点关口。
2022年,港股延续上年颓势,持续回调。在内地疫情反复令经济承压与美联储加息令流动性紧缩冲击基本面与流动性,叠加地缘政治冲突与中概股审计事宜的影响下,港股全年巨幅调整,一度跌至25年低点,恒生指数全年跌去15.46%。这已经是恒生指数连续三个年份年度收跌,2020年和2021年的年度跌幅分别为3.40%和14.08%。
与沪指走势相似,恒指2022年也呈现出“W”走势。二者不同之处则是沪指底部落在4月末上海封控之际,恒指底部则落在10月末外资抛售期间。
融智投资基金经理胡泊向经济观察报表示,港股上市公司大部分为境内企业,境外投资者集聚,其整体定价取决于国内基本面和海外流动性的共同作用。2021至2022年,内外因素均对港股市场形成掣肘:一方面是国内疫情反复及政策等原因导致基本面表现不佳,另一方面则是海外因美联储加息致流动性收紧。两者共同作用导致港股自2021年起连续两年大幅调整,恒生指数一度腰斩。
中金公司研究部指出,相较于美股与A股,港股作为离岸市场受到更大影响:美联储紧缩影响融资成本和流动性、中国增长影响分子以及地缘局势影响风险溢价。2022年,港股市场跌幅较大与海外资金流出较快的阶段恰好对应上述三重压力的“轮番上阵”。
2022年11月以来,港股反弹也正值上述三重压力均现改善迹象。数据显示,2022年最后两个月,恒生指数从15000点附近强势反弹至20000点下方,区间涨幅近30%。
展望2023,博时基金认为,港股将在短期波折中上行,二季度盈利触底反弹后更具确定性,关注国内外政策受益与困境反转方向。当前时点,市场对于海外流动性放松路径以及国内防疫、地产等政策优化的预期已较为充分。未来一个季度,在疫情发酵仍具不确定性、盈利磨底的背景下,港股估值再提振空间有限,或呈波动上行态势。
巨量调整
2022年年初,港股在经历上年熊市后在24000点附近震荡,开局强劲。但受国内疫情反复、俄乌冲突、美联储加息以及中概股审计事项等多重因素影响下于2月中旬后持续走低;尤其是三季度以来更呈现单边下行行情,9月初至10月末,恒生指数在两个月内跌去四分之一。10月31日,恒生指数跌破15000点大关,收于14687.02点,创下25年来低位。
2022年1月至2月,内地稳增长政策持续发力,恒指围绕24000点附近波动;2月24日,俄乌冲突爆发,外资避险情绪与大宗商品“脱缰”合力作用下,港股重挫;3月8日,美国证监会(SEC)将5家企业列入《外国公司问责法》暂定清单,在美中概股与在港科网股急泻,恒生指数于3月15日跌至18000点上方,创下上半年低点;随后在中央政策暖风推动下,止跌回升。
2022年3月起,美联储在国内通胀高热压力下激进加息,分别于3月、5月、6月、7月、9月和11月连续加息25bp(基点)、50bp、75bp、75bp、75bp和75bp,将美国联邦基准利率从 0附近提升至 3%-3.25%,港股估值随即出现大幅回调。
10月末,海外投资者出于对地缘政治因素的担忧而信心塌陷。10月24日,恒生指数重挫6.26%,并持续下行至月末年内低位。有机构认为,该轮资金流出可能受美联储激进加息导致的全球金融条件收紧和部分基金削减配置综合影响。
中金公司指出,自2021年2月高点至2022年10月底部,港股此轮下跌持续时间超过20个月。MSCI中国指数下跌62.6%,恒生与恒生国企累计下跌52.8%与59.6%,恒生科技与纳斯达克金龙指数更是分别下跌 73.9%和77.5%。
年初至10月24日,新兴市场主动型基金和亚洲除日本主动型基金净赎回规模大幅攀升,分别为159亿美元和76亿美元。此外,数据显示,海外主动基金整体配置中国市场比例明显低于被动基金,反映了主动基金可能存在一定低配行为。中金公司认为,全球(除美股)基金和亚洲除日本基金低配较为明显,不排除与当时地缘局势的再度紧张有一定关系。
数据显示,自2021年以来,香港市场海外机构持股持续回落,2022年三季度海外机构持股1.46万亿美元,占样本公司总市值 22%和流通市值34.1%,较2021年末分别回落1.1%和1.2%;
与外资出逃相比,中资机构持股整体平稳,占样本市值和流通市值的7.7%和4.9%,较2021年末基本持平。在港股下行之时,南向资金入市扫货,2022年11月、12月,南向资金分别净买入680.55亿元和463.81亿元。
2022年,南向资金全年累计净买入3862.81亿元,四季度则净买入1333.38亿元。平安证券分析称,在港股10月份的持续下行中,外资出于恐慌情绪不断抛售,而南下资金则持续逆势买入。11月港股开启大幅上涨后,外资重新流入,内资则获得了反弹行情大部分收益并开始套现,在近阶段的博弈中实现对外资的胜利,这在港股历史上尚属首次。
市场疲弱
2022年,A股IPO募资金额续创历史新高,港股新股行情则颇为冷清。2022年,香港市场共80只新股,融资额为1056亿港元,同比分别下降19%和68%,上市公司则以工业和材料、零售、消费品及服务业为主。
中概股回流方面,2022年则有9家企业完成回归上市。不过,其中有4家以介绍方式上市,而其他回归上市交易的规模相对较小,因此在IPO募集资金方面对市场的贡献较前两年为少。SPAC(特殊目的收购公司)方面,2022年港股有4宗SPAC完成上市,情况难言乐观。
2022年10月19日,港交所刊发咨询文件,建议允许特专科技公司上市而增设上市规则“第18C章”。市场预计将吸引不少科技公司赴港融资,进一步加快科技行业成长,有助于资本市场多元化发展,吸引更多不同类型投资者,巩固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
普华永道预计,2023年大约将有10至15家特专科技公司通过“第18C章”赴港上市,集资约500亿至600亿港元。2023年,香港IPO市场有望反弹,预计总融资额可回升到1800亿至2000亿港元,有望重新跻身全球前三大融资市场之列。
明泽投资基金经理郗朋向经济观察报表示,相比前两年,2022年港股IPO市场无论是新股数量还是募资额均遭遇大幅下跌。事实上,由于香港基准利率和美联储联邦基金利率挂钩,美联储不断加息导致香港借贷成本随之上升,影响了企业融资节奏。尽管2022年香港IPO市场相比去年阶段性转弱,但是并不代表企业在香港融资的意愿下降。放眼全球,香港市场仍然是企业融资的首选地之一。随着美国证监会提高中国企业赴美上市的门槛,不少中国公司特别是新经济类型的将把香港重新定为其上市首选地,2023年香港IPO市场有望全面回暖。
2022年12月19日,中国证监会与香港证监会发布联合公告,原则同意进一步扩大股票互联互通标的范围。沪深股通(北向交易)的合资格标的范围有所扩大,调整为“市值50亿人民币以上符合一定流动性标准条件的上证A股指数/深证综合指数成分股,以及沪深交易所上市的A+H股公司的A股。”
港股通(南向交易)方面,标的范围则在现行港股通标的的基础上,将纳入属于恒生综合大型股、中型股指数成份股或市值50亿港元及以上的恒生综合小型股指数成份股中,在港主要上市外国公司股票。
郗朋认为,从香港市场的制度及特性来看,香港市场具有稳健的独特优势,此外包括将于2023年第二季度推出的简化上市交收程序和预计将推出优化股票互联互通的“南向通”股票以人民币计价等改革,都有望为2023年的IPO市场带来支撑。
否极泰来
自2021年以来,港股下跌已超过19个月,为历次下行周期最长;而2022年11月,恒生指数又累计大涨26.6%,创下了近10年来最大单月涨幅纪录。连续两年大幅回调后,港股整体调整足够充分,机构则乐观看待港股后市。
博时基金认为,关于2023年投资机遇,基于政治、经济、风险溢价和估值多因素,过去一年多的政策系统性风险释放已近尾声,随着疫情退去后,中国经济终将走向复苏,叠加上市公司基本面的转机,港股行情有望走出新局。
摩根士丹利中国首席股票策略师王滢认为,建议增持离岸板块或者离岸市场的股票而不是A股股票,目前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即离岸上市公司的整体群体对重启后大消费复苏概念的敞口较大。
胡泊告诉经济观察报,在目前的状况下,市场对于2023年有比较强的预期,一方面是疫情放开之经济的复苏,另一方面美联储的加息可能也已经告一段落,会出现一定时间的做多窗口。整体来看,2023年行情值得期待,但可能不一定会一蹴而就,过程可能会遇到波折,美联储加息也可能反复。他表示,外资整体的配置思路是跟汇率强相关,当美元指数走弱,汇率开始反弹的时候,外资会持续流入非常明显,外资可以看成一个比较理性的投资者,几乎是完全取决于汇率的变化,更多像是全球资产的被动配置。
郗朋则认为,随着美联储加息可能趋缓、中国货币政策保持稳健、经济基本面改善、各项优化措施持续落实,市场预期有望改善,将促进人民币汇率基本平稳甚至回升;叠加若美国进入实质性的“浅”衰退,市场对于货币政策的预期逐步转向,或带动外资重新流入港股市场,港股估值的吸引力以及接下来中国经济的复苏,将吸引包括全球市场配置的海外基金等增量资金的进入,推动估值进一步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