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观察报 记者 梁冀“2022年最差的预期已经见到,A股市场将迎来峰回路转之势,我们认为2023年A股是一轮牛市。”国泰君安证券12月26日研报,跳出市场对宏观前景与股票投资的悲观共识,坚决看多2023年A股市场。
回看2022年,A股跌宕起伏,三度探底。
年初,沪指延续上年回调态势,一路震荡下行,于3月中在疫情反复与俄乌冲突内外夹击中形成踩踏行情,沪指从年初的3600点上方急跌至3000点附近;在不足一月的小幅回升后,沪指于4月末再度出现非理性杀跌,在4月25日、26日接连击穿3000点、2900点的关键心理点位,并一度逼近2800点,在一系列高层会议释放积极信号后,大盘止跌回升,并在新能源板块带领下一度冲高;7月伊始,沪指再度走弱,并在10月末第三度探底,跌破3000点整数位。年内,沪指跌幅约18%,深成指则跌去四分之一,创业板指跌幅更逼近三成。
A股数次探底,原因各有不同。钜融资产投资总监王雷向经济观察报表示,沪指3月中出现踩踏行情,主因俄乌冲突叠加美方发难中概股审计事宜,4月末重跌则是因上海疫情封控致经济数据短期坍塌,11月初急挫则是投资者信心孱弱;上述几轮下探的共同点都在于外部因素冲击导致投资者信心稀缺。
市场整体行情不振,资金也陷入彷徨。Choice数据显示,2022年公募基金发行数量为1520只,发行规模1.48万亿元,较去年分别下降约25%和50%;中基协数据显示,截至10月末,公募基金资产规模达到26.59万亿元,私募基金规模则为5.56万亿元。再者,北向资金流向也牵动大盘走势,市场重挫往往伴随着北向资金大额净流出。年初至今,北向资金累计净流入900.20亿元,2021年则超过4000亿元。此外,A股年内IPO募资金额超6000亿元,新股充沛对资金造成抽血效应,拖累大盘。
国泰君安证券策略报告指出,2022年因疫情、经济与政治处于高度不确定的状态,投资人宁可持有低收益的货币资产也不愿意持有风险资产,股票市场大幅回调,股票估值已处于历史低点。展望2023年,抑制性政策转向与疫后开放等盈利预期改善、内外宏观环境确定性上升以及政策底、经济底和估值底隐含的回报空间等将推动2023年成为新一轮牛市的起点。
野村证券则认为,在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和海外美联储货币政策收缩影响下,A股市场罕见地连续两年估值大幅下行。在防疫政策快速优化,经济刺激政策频繁上马的背景下,2023年经济活动逐渐企稳的基准情形的发生概率正在快速升温,因此更可能在一季度看到市场基于经济下行风险的散去而迎来估值回升。
跌宕起伏
2022年伊始,A股延续上年颓势,在新能源、TMT等赛道股带领下持续回调。彼时,一位基金经理向经济观察报表示,创业板一季度跌幅较大是对前三年巨大涨幅的修正,主板相对抗跌则系其更早开启调整。相较于估值合理、调整到位的板块,高估值板块更易受疫情、流动性及地缘政治等因素影响。
2022年一季度,A股市场在疫情反复与俄乌冲突之下重挫,美联储囿于通胀高热激进加息则令流动性紧缩,冲击全球权益市场;反过来,市场尤其是赛道股大幅调整又打击投资者情绪,公募面临赎回压力,私募也遭遇清盘、减仓的境遇,个股层面的筹码结构遇到较大的流动性冲击。
内外因素共振下,A股三大股指一季度全线收跌。上证指数、深证成指与创业板指区间分别下跌10.65%、18.44%和19.96%;北向资金则净流出 243.3亿元,上季度则净流入1403.2亿元。
时至4月,A股在小幅回调后再度重挫。4月25日,多家赛道股公司预告一季报不及预期带崩市场。宁德时代(300750.SZ)因临时推迟披露时间致股价大跌6.08%;医药类“大白马”恒瑞医药(600276.SH)则因一季报预报大幅逊于预期跌停;保险巨头新华保险(601336.SH)也因一季报预减公告跌超10%。当日,沪指重挫5.13%失守3000点整数关口;翌日,沪指再度下跌1.44%跌破2900点,沪指下探至年内低点。
彼时,机构普遍认为A股杀跌已脱离基本面,陷入非理性状态。市场情绪降至冰点,国务院、中央财经委员会等则密集发声,打出政策“组合拳”,巩固投资者信心。4月2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就房地产、资本市场、平台经济等释出稳市场、稳预期信号,大盘止跌回升。
4月末至7月初,大盘在新能源等赛道股带领下强势反攻,并在8月围绕3200点上下震荡。6月10日,比亚迪(002594.SZ)市值站上万亿元关口,录得1.02万亿元,距离宁德时代当日1.06万亿元市值咫尺之遥。4月27日至8月18日,新能源指数(884035.WI)自1423.79点上攻至2505.69点,区间涨幅达到75.99%,而年初至4月26日该指数区间跌幅则超过40%。
在二季度强劲回调后,投资者选择“兑现”新能源板块涨势,宁德时代被贵州茅台(600519.SH)夺取公募头号重仓股之位,退居次席。市场担忧资金配置过于集中在热门赛道,“新能源双雄”宁德时代与比亚迪则于8月中旬同步自高位回调,而失去新能源龙头股动力的大盘则迟滞到9月起进入下行区间。
10月24日,A股三大股指齐挫超2%,沪指年内第三度跌破3000点整数关口;当日,北向资金净卖出179.12亿元,创下年内新高;而在此之前,北向资金已连续5个交易日净流出。整个10月,北向资金净流出572.98亿元,创下年内单月净卖出之最,且为历史第二大流出月份。外资信心不足,则系海外紧缩、人民币贬值压力以及地缘政治风险等因素影响,市场情绪受到冲击。
深圳巨泽投资董事长马澄告诉经济观察报,2022年A股三大股指整体以下跌为主,特别是创业板指全年跌幅不小,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2022年以来美欧央行不断加息,美元指数走高,人民币相对走弱,叠加俄乌冲突使得海外资金流入减少;二是国内各地疫情多发,拖累经济;此外,A股IPO全年融资超6000亿元对市场也形成不小的资金虹吸效应。
资金彷徨
市场行情不振,公募基金整体表现亦不如意。Choice数据显示,2022年公募基金发行数量为1520只,较上年减少493只;发行规模1.48万亿元,较上年减少1.49万亿元,同比跌幅分别约25%和50%。数据显示,2022年全年仅有8只百亿新基金,2019至2021年则分别为26只、40只和22只。
避险情绪下,收益稳健的产品受到投资者青睐。数据显示,债券型基金年内新成立470只,发行规模近9896亿份,分别占到总数的约33%和66%;2021年,债券型基金数量分别为359只和7408亿份,占比分别约为19%和25%。
北京一位基金经理向经济观察报表示,在货币政策相对宽松与权益资产普遍收缩的背景下,居民资产配置向固收类产品倾斜。2022年股市整体表现不振,投资者偏好也转向低风险的稳健收益产品,债市整体表现较好,所以债券型基金获得投资者青睐。
此外,北向资金流向也牵动大盘走势,市场重挫往往伴随着北向资金大额净流出。Wind数据显示,年内共有14个交易日北向资金净买入超百亿元,7个交易日净卖出超百亿元。10月24日,北向资金净卖出179.12亿元,创下年内极值,当日也正值A股第三度探底。
数据显示,北向资金年内累计净流入900.20亿元;2021年,北向资金则净流入超过4000亿元。华泰证券研报指出,截至2022年10月25日,北向资金在A股的持仓市值达到2.02万亿元,占A股总市值的2.40%。从体量上看,北向资金已经成为A股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
公募基金与北向资金表现不及往年之际,A股如火如荼的IPO形成资金抽血效应,大盘走势雪上加霜。
Choice数据显示,2022年A股共428家公司首发上市,筹资5797.77亿元,IPO数量同比下降15%,但筹资额同比增长7%,筹资额连续两年创下年度新高。其中,科创板全年筹资额超过主板,为各板块首位,创业板IPO数量则位居第一。
2022年,中国移动(600941.SH)、中国海油(600938.SH)、联影医疗(688271.SH)、海光信息(688041,SH)和晶科能源(688223.SH)等5只新股募资金额超百亿元,分别为486.95亿元、280.8亿元、109.88亿元、108亿元和100亿元。其中,中国移动与中国海油均为自港股回流至A股上市。
新股数量充裕,但破发现象频仍。数据显示,在年内上市的新股中,143只股票上市首日盘中破发,破发比例超三成。华南某投行人士告诉经济观察报,2022年市场行情整体不振,市场情绪一般,市场新股估值与投资热情欠佳。再者,破发新股往往在一级市场的估值较高,投资者不愿溢价接盘,因此会有投资者中签弃购以及新股破发的现象。
市场不振、信心孱弱令资金风声鹤唳。2022年9月,A股上演“杀白马”行情。9月13日,药明康德(603259.SH)因美国总统一项行政命令受惊跌停;9月16日,东方财富(300059.SZ)因国办提出降低服务费跌超10%;9月19日,爱美客(300896.SZ)因一则整顿医美行业传闻下跌11.65%;9月20日,三安光电(600703.SH)因一则董事被带走传闻跳水7%。
建泓时代投资总监赵媛媛表示,2022年三季度以前以消费为代表的大盘蓝筹表现低迷:一是疫情对消费等大盘股基本面不利;二是由于全球滞胀和国外央行紧缩致外资流出对大盘股估值不利;三是货币偏松但实体经济资金需求不强导致中期利率大部分时间偏弱,这有利于市场偏好转向成长主题。此外,也有市场观点认为“大白马”筹码集中,机构抱团撤退、缺乏对冲手段是导致“杀白马”行情的原因。
机构期待跨年行情
经历艰难的2022年后,机构对A股后市相当乐观。
高盛研究部认为,2023年中国GDP增速将从2022年的3.0%加速至4.5%,重新开放则意味着2023年中国可能迎来强劲的消费反弹、核心通胀率走强以及周期性政策逐渐回归正常。
高盛表示,总的来说,经历了过去两年的挑战之后,中国股市很可能在2023年展开反弹,反弹的持续时间和幅度将取决于其他结构性和基本面因素,特别是在新的政治周期下中国企业的长期均衡盈利水平以及市场预期的风险溢价。
摩根士丹利中国首席经济学家邢自强表示,短期来讲,2023年的主题词是疫后重启,经济增速有望“保5争6”。中国将走出疫情,叠加房地产的市场逐渐企稳,将带动经济复苏。
摩根士丹利中国首席股票策略师王滢则认为,中短期,地缘政治不确定性获得边际性改善,全球投资人对风险溢价的评估都会产生边际改善的效果。而监管重置和政策的优先性,平台公司以及一些私营企业部门整体的运营环境稳定性、可预期性也在逐渐改善。
她表示,中国整体股市的投资回报率从目前9%的回报率,在2023年之内可能会回升到超过11%,在2024年会回升到11.8%,有利于吸引全球投资人重新对中国进行资产布局。
A股于10月末探底后,在防疫“放开”、地产“三支箭”等利好因素的推动下温和回升。11月28日,证监会通报称,在房地产企业股权融资方面调整优化5项措施,包括恢复上市房企和涉房上市公司再融资等,被市场视为“第三支箭”,带动房地产板块掀起涨停潮。同时,银行及非银(保险、证券)板块也迎来大涨。
11月8日,交易商协会通报称继续推进并扩大民营企业债券融资支持工具,支持包括房地产企业在内的民营企业发债融资,即所谓的“第二支箭”;而自2022年下半年以来,以“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为导向的“第一支箭”信贷支持力度不断增强,多个城市的首套住房商业贷款利率下限及首套公积金贷款利率相继下调。
2022年最后两个月,沪指温和上涨约100点。王雷告诉经济观察报,境内疫情防控政策放开后,市场并未大幅反弹,核心原因是在股市第一波反弹后投资者需观察基本面兑现程度,因此股市在反弹后重新陷入胶着状态。他表示对跨年行情持乐观态度,但全国疫情发展较快,春节前后全国普遍感染后消费将确定性复苏,地产、基建开工也将加快,看好股市跨年行情。
赵媛媛则指出,最近20个月A股行情和人民币汇率的相关性显著提升,表明国际政治经济环境、货币环境、国际资金风险偏好对A股的影响越来越大,对外资进出因素的研究预测以及外资行业偏好的观察跟踪也愈发重要。
融智投资基金经理夏风光告诉经济观察报,疫情防控政策放开后,市场并未反弹反而出现调整,主要是短期因素所导致的,近两个月反弹过程中,市场的热点变化比较快,从微观流动性上来看,主要是由存量资金所驱动的。当前,经济数据也比较低迷,热点由预期驱动,持续性就非常差。持续的地量反映了投资者的谨慎心态。在长期下跌的底部,也反映出了主动性卖盘的衰减。目前有两点值得重视,一是主要指数仍然处于低位,如中证1000甚至回到了10月份的低点区域;二是年底政策密集发力,2023年上半年经济回升概率很高。这两点叠加了持续的缩量,就形成了中期向上变盘的可能。春节前行情出现跨年度的回暖是有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