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雪
不少家长对自己的孩子存在身高焦虑,生怕其落后于其他同龄人,有的商家便利用这些家长的焦虑,以“增高”为噱头,通过广告营销的方式营造概念误区,夸大效果,吸引消费者。
近日,市场监管总局发布了2022年民生领域案件查办“铁拳”行动第八批典型案例,其中一个便是如此:某健康科技有限公司通过平台短视频分享长高经验、小程序直播答疑等方式,以干预脾胃健康、抗过敏治疗等可帮助长高为由,引流至某平台店铺及小程序商城售卖两款“长高产品”。在该平台店铺及小程序多个产品页面,以“博士团队”“高级营养师”等宣传语对团队人员学历、资质等作虚假的广告宣传,并捏造数据宣传产品效果,误导消费者。江苏省市场监管部门认为该公司将普通食品包装成“长高产品”,谋取不当利益,对青少年身心健康造成隐患,依法对其发布虚假违法广告的行为罚款30万元。
目前,市场上各类“增高神器”五花八门,有内服的食品保健品,有外用的各种机械拉伸类增高仪,甚至还有“助长高”的增长针剂等。这些产品有的炫耀所谓的高科技专利技术,有的卖弄医学术语名词,有的产品备案号与注册编号完全不同,或者备案信息与产品说明书上的信息大相径庭,产品的真实功效更是不敢保证。通常,这些产品还会利用各种社交平台进行网络销售,通过亲友熟人介绍、“真人种草”等宣传手法,营造出口口相传的“好疗效”。实际上,一旦消费者发现被骗,就会遭遇维权困境,不是人去楼空就是推诿扯皮。
我国广告法第十七条规定,除医疗、药品、医疗器械广告外,禁止其他任何广告涉及疾病治疗功能,并不得使用医疗用语或者易使推销的商品与药品、医疗器械相混淆的用语。第二十八条规定,广告以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内容欺骗、误导消费者的,构成虚假广告。对此,有关部门将责令企业停止发布广告,在相应范围内消除影响,并处以罚款。如果情节严重构成犯罪,还将面临更为严厉的刑事处罚。
科学研究证明,通过所谓的增高产品来“助长”,缺乏科学根据,还有可能给孩子带来不可逆的健康损害。虚假的营销行为不仅侵害消费者权益,而且扰乱市场秩序,污染网络营销的良好生态。对此,市场监管部门要与卫生等部门形成合力,加强监管,从严处罚。作为消费者也要端正心态,保持科学理性,不要轻信口头承诺和被夸大的产品效果,别被这些打着“增高”噱头的产品所裹挟,白白花费了钱财,交了“智商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