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陕西省南郑藤编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陈良顺工作的合作社里,各色藤编产品琳琅满目,它们大都出自陕西汉中的农民之手。为了打开藤编市场,陈良顺的儿子还组织了一支“95后”电商团队,把深山里的农家手工艺品推向全国。
在全国各地,还有许许多多这样从事乡村手工业的能工巧匠,通过传承绝活,留住乡愁。他们扎根农村,促进乡村产业发展和农民就业;他们紧跟时代,利用互联网开拓销售渠道;他们开拓创新,为乡村建设增添色彩。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乡村工匠。
近日,国家乡村振兴局、教育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八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进乡村工匠培育工作的指导意见》,要求各地在“十四五”期间,认定若干技艺精湛的乡村工匠,遴选千名乡村工匠名师、百名乡村工匠大师,培育一支服务乡村振兴的乡村工匠队伍。随着科技进步、观念更新,传统农民正积极向现代职业农民转型,成长为传统技艺传承、特色文旅产业的“生力军”。
乡村工匠精益求精,持续提升专业技能。近年来,各地乡村工匠认定体系逐步落地,还有多地试点给乡村工匠评中高级职称。许多乡村手工业者积极参与,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加强实操能力,提高综合素质。获得职称的乡村工匠也将得到相应的学习培训、技术和资金支持等。例如,广东中山一家餐厅的厨师谭志洪就凭借自己研发的新菜品,参加了中山市乡村工匠职称烹饪专业的中级评审。据统计,2022年共有300多人参加了中山市乡村工匠职称评审,是上年参评人数的3倍。
乡村工匠创新实干,不断创造经济价值。刺绣印染、剪纸刻绘、编织扎制等小产业同样可以形成大市场。在政策扶持下,不少乡村工匠举办技能培训班,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引导返乡青年传承技艺;成立专业合作社,让非遗等文化产品与乡村振兴紧密结合,帮助群众增收致富;尝试网络直播带货等新方式,扩展市场提高销量。在高质量发展、产业转型、乡村振兴的大环境下,乡村工匠更要抓住机遇、敢于创新,通过持续改良技艺,提升市场竞争力,打造乡村品牌,走可持续发展的特色产业之路。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这就需要乡村工匠为乡村振兴不断注入活水动力,让“工匠精神”在新时代的农村大地展现新魅力。广袤乡村,潜力无限。期待更多技艺精湛、创新实干的乡村工匠汇聚成活跃在乡村一线的人才力量,将传统技艺与新技术、新思路、新业态相结合,促进农民创业就业,带动乡村产业发展,在互惠共赢中实现共同富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