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注于分享
分享好资源

国产苜蓿:扩量是关键 提质很迫切

近年来,我国居民对牛羊肉和奶类的需求持续快速增长,但国内草食畜产品供给还存在短板,造成这一局面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饲草特别是优质饲草供给不足。据测算,要确保牛羊肉和奶源自给率的目标,对优质饲草的需求总量将超过1.2亿吨,尚有近5000万吨的缺口。

增加饲草供给,除了能够提升畜产品生产能力,还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有重要作用。目前,粮食安全的主要压力在饲料粮,增加饲草供应,能够减少牛羊养殖中精饲料用量,进而降低养殖业对玉米、豆粕的需求,达到节约耕地、化草为粮的效果。

由于饲草的“增产节粮”作用,需求量不断攀升,而苜蓿作为优质饲草,更是供不应求。但是,国产苜蓿供给还存在缺口,苜蓿干草进口量一路攀升,进口价格也处于高位。

据统计,2021年我国草产品进口总量约204.5万吨,同比增长19%,其中苜蓿干草进口量就达到了178万吨,同比增加31%,平均到岸价格同比上涨6%。荷斯坦传媒对全国28个牧业集团调研发现,2021年国产苜蓿占养殖场苜蓿用量的比重仅为24%,其余均为进口苜蓿。

这一趋势还将持续。业内人士表示,预计苜蓿干草进口量短期内会继续攀升,价格也将维持高位。当下养殖业的优质饲草缺口,正在呼唤国产苜蓿的增量提质。

苜蓿需求旺盛

供给存在缺口

自从在家乡河北省雄安新区容城县创办农业合作社以来,王艳种过小麦、玉米和薄皮核桃,后来响应种植结构调整政策,决定种植苜蓿,以提升土壤肥力、提高合作社收益。

当王艳宣布要种植苜蓿时,父老乡亲一时难以接受,种了这么多年粮,不知道草该怎么种,也不知道能不能卖出去。

王艳却充满信心,这种信心来源于对市场形势的判断。“我们前期调研发现,苜蓿市场需求旺盛,这几年行情不错,不愁销售。”王艳说。

为了说服大家接受苜蓿,王艳请来了国家牧草产业技术体系苜蓿品种改良岗位科学家、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研究员杨青川和河北省草业创新团队首席专家、河北农业大学教授李运启等专家,给大家普及相关知识,并带队参观了周边所有苜蓿种植基地,这才让大伙吃下了“定心丸”,对种植苜蓿有了信心。

应对增量需求

扩大种植面积是关键

2020年春天,王艳和合作社的农户们开始种植紫花苜蓿。在众多饲草中,紫花苜蓿根系发达,抗逆性强,是我国种植面积最大的人工饲草。紫花苜蓿具有较好的抗旱能力,主要种植在干旱半干旱区的西北、华北和东北地区。同时这种饲草用水效率较高,在灌溉或雨养旱作条件下均可种植。河北容城县是我国华北地区最适合种植紫花苜蓿的地区之一。

“虽然是第一次种植,但是一定要把苜蓿种好,因为这关系到今后几年的收成。”王艳说。苜蓿生长寿命能达到5年以上,前期的播种管理直接影响到之后几年的生长状态和产量。

种植过程中,王艳一边忙着播种,一边开着视频,让杨青川远程查看土地够不够平整、播种机械合不合适、播种深度够不够。最终,苜蓿种子在合作社5000亩土地上扎了根。

5000亩,占全国人工种植苜蓿面积3478万亩的近万分之一。2012年开始,农业农村部启动实施“振兴奶业苜蓿发展行动”,在全国北方14个省市推行“高产优质苜蓿示范建设项目”,支持扩大苜蓿商品草种植面积。据了解,目前我国苜蓿商品草种植面积为659万亩左右,能够收获的干物质产量约为350-380万吨,其中苜蓿干草170-175万吨,苜蓿青贮160-180万吨。

但是,这些产量仍旧不能满足养殖业需求。“要提高产量,可以通过培育高产苜蓿新品种等方式来提高苜蓿单产,而当下最关键的是增加种植面积。”杨青川表示,要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前提下,进一步开辟可利用的盐碱地、低产田等土地用来种植苜蓿。

苜蓿种植第一年便获得了丰收,王艳等人信心倍增,决定在合作社的万亩果园里也种上苜蓿。这一想法得到了杨青川的支持,果园里套种苜蓿,是扩大种植面积的好办法,还能够改良土壤,调控温度,减少虫害,平衡水分,有利于果树生长。

2021年一场春雨过后,王艳带领大家在果园里播下了苜蓿种子,期间未施用任何农药。7月华北平原雨季来临,苜蓿长势迅猛,显示出适应性强的特点。

杨青川介绍,苜蓿还具有耐寒、耐旱、耐盐碱等特性,种植范围广泛。而且苜蓿具有显著的根瘤固氮能力,在中低产田轮作种植,能够提高土壤肥力,增加后茬农作物产量。

破解提质难题

从育种到加工要发力

优质苜蓿对草食畜牧业发展十分重要,能够提升生产效率和养殖效益。苜蓿粗蛋白质含量和相对饲喂价值越高,质量越好,饲料转换率会更高,还能够增加动物采食量。对于奶牛来说,优质苜蓿能够提高产奶量,提升牛奶品质,并且有益于奶牛健康。

饲草业对国产苜蓿质量的重视程度正在提升。但是,目前国产苜蓿干草生产仍以中低端产品为主,所以优质苜蓿干草进口依赖性强。国产优质苜蓿干草生产受到气候等条件的限制。据了解,目前河北、山东等地能种出优质苜蓿,但是调制成干草还存在困难,在气候干燥、有灌溉的地方,如河套灌区,甘肃、新疆等地的地表水灌溉区域,更容易产出优质苜蓿干草。

自然条件无法改变,专家们尝试从育种方面提升苜蓿质量。杨青川介绍,目前苜蓿育种不仅聚焦于耐寒、耐盐碱等特性选育,也越来越重视品质育种,如培育粗蛋白质含量更高、粗纤维含量更低、叶茎比更大的苜蓿品种。

收割时间也是影响苜蓿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

每年5月后,当植株上出现肉眼能辨认的第一个花蕾时,苜蓿生长就进入了现蕾期,此时要争分夺秒、一鼓作气完成收割。

一旦延误时机,等到苜蓿开始大量开花,满地紫色云雾笼罩,便进入盛花期,营养成分会急速下降,粗蛋白质含量以每日0.5%的速度下降,粗纤维和木质素过量积累,苜蓿品质逐渐降低。

所以对于苜蓿种植户来说,每年苜蓿开花前的第一茬收割,都是一场“硬仗”。

“我们要在5天之内将5000亩苜蓿全部收上来。一到快要收割了,合作社的工作人员就开始上火,血压上升。”王艳说,收割时间延长不仅会极大降低苜蓿产品质量,还会影响下一茬的长势。

苜蓿适时收割很重要,这对收割设备有一定要求。“一些种植企业由于机械数量不足,常常不能按计划或要求时间完成收割,这会极大影响苜蓿产品质量。”中国农业大学草业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兼国家牧草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玉柱说。

随着苜蓿收割设备的完善和种植户认识水平的提升,收割环节对苜蓿质量的负面影响将会越来越小。

晾晒、加工、储藏环节,也会影响苜蓿品质。田间晾晒时间过长,运输和加工时苜蓿叶片损失较多都会造成蛋白质等营养物质的流失。

“苜蓿干草容易出现发霉问题,苜蓿青贮容易出现腐臭问题,预防这些问题的产生,使用添加剂就显得很关键。”玉柱介绍,近年来国内添加剂研发取得突破性进展,这对提升国产苜蓿产品质量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此外,苜蓿品质不稳定也是当前需要解决的问题。受管理水平、收获季节、加工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同一种植户生产的各批次苜蓿质量不稳定,会影响到养殖场日粮配方的稳定性。而要提高国产苜蓿质量的稳定性,玉柱认为,一方面应提高标准化管理水平,适时收获减少季节性影响,进一步完善加工条件。另一方面应该做好国产苜蓿的分级工作,完善分级标准,提高国产苜蓿的标准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