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注于分享
分享好资源

全国水土保持率目标如何实现

【来自国新办新闻发布会的报道】

近日,中办、国办印发了《关于加强新时代水土保持工作的意见》。

“据水利部最新监测成果,2021年全国水土流失面积267.42万平方公里,较十年前减少27.49万平方公里,强烈及以上等级面积占比由33.8%下降至18.93%。越来越多地区实现从浊水荒山到绿水青山再到金山银山的转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1月12日,在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水利部副部长朱程清介绍,《意见》对于加快构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协同、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水土保持工作格局,推动新时代水土保持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打好“减量、降级、控增”组合拳

我国水土保持取得显著成效的同时,水土流失防治任务仍然繁重。《意见》提出,到2025年,全国水土保持率达到73%。到2035年,全国水土保持率达到75%。

水利部总规划师吴文庆解释,水土保持率是指区域内水土保持状况良好的面积占国土面积的比例,通俗讲就是非水土流失面积占国土面积的比例。到2021年底,全国水土保持率为72%。

吴文庆透露,过去十年,我国水土保持率年均提高约0.29个百分点,但近三年年均才提高0.2个百分点。说明剩余的水土流失面积都是难啃的硬骨头,治理难度越来越大,提升水土保持率的难度也越来越大。

“全国水土保持率到2025年达到73%,到2035年达到75%,这是积极有为的目标,也是需要付出艰苦努力、攻坚克难才能实现的目标。”吴文庆说,“我们将锚定这个目标,大力实施小流域综合治理等重点工程,着力打好‘减量、降级、控增’组合拳。”

具体而言,是把林草地水土流失作为“减量”的重点,提高林草地植被覆盖度,提升林草生态系统水土保持功能;把坡耕地和侵蚀沟作为“降级”的重点,大力推进坡耕地水土流失治理、黄土高原淤地坝建设、东北黑土地侵蚀沟治理,有效减轻水土流失强度;把人为扰动作为“控增”的重点,进一步创新监管方式,严控新增人为水土流失。

黄河流域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区域,经过多年治理,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面积由监测以来最严重的45万平方公里减少到23.13万平方公里,黄河输沙量大幅减少,区域历史性实现主色调由“黄”转“绿”。但与此同时,黄土高原坡耕地水土流失、沟道重力侵蚀等问题仍比较突出。对此,《意见》提出,推进黄土高原旱作梯田建设,突出抓好黄河多沙粗沙区综合治理。

依法严格监管“人为水土流失”

水土流失的形成和加剧与人类不合理的生产生活方式密切相关。党的十八大以来,水利部把人为水土流失监管作为重中之重,依法督促指导50万个生产建设项目落实水土保持措施。持续实施水土保持遥感监管,通过“天上看、地面查、全覆盖”,及时发现并依法查处违法违规行为,人为水土流失得到有效遏制。

此次《意见》提出,依法严格人为水土流失监管。水利部水土保持司司长蒲朝勇告诉记者,水利部将进一步健全监管制度,创新监管方式,落实监管责任。

“一是构建水土保持全链条全过程监管体系。依法落实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制度,强化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监管。完善生产建设活动水土流失防治标准,分类精准监管。二是建立精准高效的监管机制。即以遥感监管为基本手段、重点监管为补充、信用监管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全覆盖、常态化开展水土保持遥感监管,依法严格查处违法违规行为。全面实施水土保持信用评价,对失信企业及高风险项目重点监管。加强人为水土流失风险的跟踪预警。三是强化部门间协同监管和执法联动。建立水土保持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衔接、与检察公益诉讼协作的机制,充分发挥司法保障监督作用。四是深化‘放管服’改革。持续推进水土保持审批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蒲朝勇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