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周刊 特约 | 梁杏
资本市场政策端红利有望持续释放,全面注册制等政策进展,或将成为证券板块行情催化剂。
多因素共振,2023年年初证券板块行情升温。随着本轮疫情“达峰”,多地经济已经呈现快速复苏态势,A股市场交易量也逐渐企稳回升,叠加稳增长政策密集出台、疫情防控优化调整大幅提振经济复苏预期,市场情绪及风险偏好有望持续提升。
2023年国内货币政策大概率将保持偏宽松基调不变,市场流动性较为充裕。海外美联储加息逐步放缓,且加息终点将近,甚至年内有可能见到降息,人民币汇以及资金外流压力缓解。2023年资本市场政策端红利有望持续释放,全面注册制等政策进展,或将成为证券板块行情的催化剂。
A股开年连续上扬
证券板块有望成为行情先锋
2023年,A股顺利迎来开门红,市场情绪逐步回暖。此前市场担心疫情扩散,不过目前一些大城市疫情进展速度较快,康复人员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所以线下经济有了一些恢复。主要城市的地铁客运量,都从2022年四季度低点开始快速反弹,元旦全国快递业揽收和投递快递的数量也均较2022年同期增长10%以上。
近期国内稳增长政策又有加码。央行、银保监会建立首套住房贷款利率政策动态调整机制。此外,住建部指出,要大力支持购买第一套住房,首付比、首套利率等该降的都要降下来。银保监会也提到,鼓励住房、汽车等大宗商品消费;货币政策加大向民营企业的倾斜力度,保持信贷总量有效增长,推动降低综合融资成本;丰富民营企业融资渠道,支持其通过发行股票债券获取更多金融资源等内容。
而海外又有新的利好传来。上周公布的数据,美国12月非农就业人口新增22.3万人,为2020年12月以来最小增幅,高于经济学家预期的20万人。但值得注意的是,12月工资通胀显著降温,平均每小时工资环比仅增长0.3%,低于市场预期0.4%;同比增长4.6%,同样低于市场预期的5%。工资增长放缓,可能会削弱美联储鹰派立场。
本周公布的美国12月CPI继续下行,同比连续6个月降至6.5%,核心同比连续第3个月降至5.7%。更重要的是,环比-0.1%为2020年疫情以来首个环比负增长。受此影响,美股、美债和美元均反应积极,2月加息幅度进一步减小到25BP的概率升至96.2%。由于这是2月议息会议前最后一个通胀数据,因此对于后续加息幅度影响重大,预计2023年加息终点将近,甚至年内有可能见到降息。
近期人民币快速升值,目前在岸、离岸人民币兑美元均升破6.75。后续来看,在国内经济复苏、海外加息放缓、人民币升值的背景下,北向资金有望继续成为市场做多的主力之一,带动市场情绪向上。
从过去A股表现来看,大级别的行情,证券往往是不会缺席的。观察最近一周北向资金动向,流入最多的申万一级行业不是以往青睐的电力设备和食品饮料等,而是非银金融,达到约76.88亿元。此外,2022年8月证监会主席表示,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的条件已基本具备,2023年有希望见到全面注册制落地这样的重磅改革措施,对于板块也会形成显著催化和利好。
证券板块行情、估值、持仓低位
选择困难或借路指基实现布局
从年度收益看,证券行业在2021年和2022年都是下跌的。尤其2022年,中证全指证券公司指数收跌27%,板块行情和估值都回到低点。截至2023年1月13日,中证全指证券公司指数市净率为1.3倍,位于历史9.89%分位,虽然板块自2022年11月有所上涨,但估值依然较低。
公募基金对于证券行业的持仓也在低位。2022年三季度主动型基金重仓非银板块市值为95.82亿元,环比下降58.7%,占比为0.6%,环比下降0.59个百分点;证券行业持仓市值为73.05亿元,环比减少65.8%,有较大幅度回落。主动型基金在证券板块持股市值占股票投资市值比例为0.43%,环比下降0.63个百分点,相较沪深300行业分布低配5.32个百分点。
整体来看,证券板块持仓处于历史较低水平。2022年由于市场表现低迷,证券行业各项业务承压。虽然部分头部证券公司展现较强的盈利韧性,但也难有超预期的表现,主要是行业经营模式相对来说比较同质化,大体呈现出同涨同跌的特点。
2023年证券行业几项业务都有望迎来改善。在全面注册制实施的预期下,投行承销保荐业务和一级市场投资业务或将迎来增量。行情回暖后,公募基金份额有望重回增长轨迹,财富管理类业务将会受益。此外,2022年A股市场表现不佳,经纪、自营业务有较大压力,2023年则有可能出现反转。
而证券板块也是基金行业指数基金,尤其是ETF布局重点。自2016年7月首只证券ETF成立以来,市场上已经有15只专门投资于证券板块的ETF。其中11只跟踪中证全指证券公司指数,指数目前有41只成份股,基本上覆盖全部上市证券公司。投资者也可以关注规模较大、流动性较好的证券ETF。
另外证券板块具备高波动、高Beta的特点,震荡调整的时间比较长,行情来临时则是往往较快兑现涨幅,所以非常适合网格法、金字塔法,或者是定投等分批布局方式。特别是在当前板块行情、估值、持仓低位的情况下,可能是合适的配置窗口期。
(本文已刊发于1月14日《红周刊》,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不代表《红周刊》立场,提及基金仅为举例分析,不做买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