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被定调为“稳经济、保增长、促发展”的重要年份,中国经济有望走出过去三年的疫情阴影从而重新复苏。但想要真正让经济尽快恢复活力,当务之急就是要全面掌握中国企业在当前经济形势下的经营状况及所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精准出台针对性的纾困举措,让企业尽快打消疑虑、恢复信心。
在这其中,作为最依赖线下人群聚集消费场景的行业之一,体育产业无疑是过去三年受疫情影响程度最严重、恢复元气最缓慢的行业之一,很多体育企业在三年疫情中耗干家底、现金流被清零,以致于体育行业在2022年出现了大规模的欠薪、裁员、停工、转型等现象,甚至还有一批体育企业在2022年第四季度倒闭破产,就此倒在了黎明前。正是出于对那些能够在三年疫情中活下来的体育企业的尊重, 在2022第九届体育大生意年度评选中,几乎所有参与投票的评委均将年度体育产业人物这一票投给了“疫情三年坚守的中国体育产业从业者” 。
2022年下半年,其实很多省市都陆续出台了对体育企业的纾困政策, 体育总局官网在2022年7月份还专门上线“体育领域助企纾困政策专栏”,为体育企业系统总结了各省市针对体育企业的纾困政策方案 。不过,想要真正实现精准纾困,前提之一就是要真正调研和了解体育企业遇到的具体问题和困境所在。(延伸阅读:《 赛事应办尽办!体育总局重磅政策力促体育复工,最全纾困指南上线 》、《 北京有序恢复健身场所开放经营!另有八省市出台体育企业纾困政策 》)
近日,四川省体育产业联合会就专门调研了四川省体育企业遭遇的一系列具体问题,并发布了《四川省体育产业联合会会员单位当前经济形势下经营情况调查报告》(以下简称《报告》)。体育大生意阅读该《报告》的全文后发现,四川体育企业所遇到的困难以及对2023年的一些期待,即便是放眼全国也都具有普遍性。所以,体育大生意在此对《报告》的一些核心数据和纾困策略建议进行摘录。
91.7%的体育企业营收下滑,普遍遭遇五种困境
《报告》显示,91.7%的参与调研企业承认,2022年前三季度营收相比2021年同期出现下滑,且降幅明显。其中,营收减幅10%-20%的体育企业占比约12.45%,减幅20%-40%的体育企业占比约51.04%,减幅50%以上的体育企业占比28.21%。只有3.3%的企业表示营收和去年同期基本持平,另有5%的体育企业谢绝透露营收情况。
参与调研的体育企业中,81.33%的体育企业均有不同程度的裁员,只有18.67%的体育企业没有裁员,企业平均裁员的综合比例约为21%。其中,裁员比例不超过10%的体育企业占比约为58.50%,裁员比例30%-50%的体育企业占比22.83%。(延伸阅读:《 熬过裁员欠薪潮,2023年这些体育赛道有望回暖 》)
至于在疫情之下主动辞职的体育员工则明显变少,综合流失率约为18.71%。体育企业的员工主动辞职的主要原因是,受新冠病毒传播影响,部分人员改变就业地以及用人单位无法提供更高待遇或仅能保持基本待遇。
《报告》显示,参与调研的体育企业在日常经营中面临的困难前五项分别为:(一)受新冠病毒传播影响,企业生产经营停滞;(二)生产经营成本提高;(三)市场需求减少;(四)贷款或融资困难;(五)市场准入门槛过低。
针对上述这些困难,体育企业采用的最常见的五类应对举措分别为:(一)加快新产品(业务)的开发;(二)行业转型;(三)降薪裁员;(四)延迟支付薪水;(五)阶段性停产歇业。在参与调研的体育企业中,有近八成的企业进行了不同程度的裁员降薪,近七成企业采取了阶段性停产歇业的方式应对经济形势和疫情影响。此外,在疫情之下,体育企业在业务量减少的情况基本都会选择利用空闲时间对员工展开内部培训,近九成的体育企业表示自行组织过各种形式的员工培训。
几乎所有参与调研的体育企业均认为,疫情对体育企业经营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认为疫情对企业影响较大、但能勉强维持经营的体育企业数量最多,占比43.40%;认为疫情影响重大的体育企业占比 35.85%;认为影响较小的体育企业占比14.15%;无法判断影响具体程度、认为企业在疫情期间前途未卜的体育企业占比6.60%。
尽管所有体育企业均认为疫情对企业经营造成了影响,但体育企业在疫情之下的整体信心尚可。在参与调研的企业中,除部分体育企业明确表示将放弃体育行业外,其它大部分企业均表示会继续坚守体育产业。
体育企业对纾困政策有五大期许:盼能降低增值税、获得财政贴息
《报告》显示,参与调研的体育企业对体育纾困政策有很多诉求和期待,其中前五项分别是:(一)阶段性免征企业增值税及附加税,降低企业增值税、所得税等税率;(二)逐步放开对中大型活动的限制,同时给予相应的支持和帮扶;(三)给予部分受疫情影响受损严重行业尤其是龙头企业财政贴息或成本补贴;(四)出台相关政策,激发市场活力;(五)明晰相关标准,保证市场准入门槛下限。
针对体育企业的经营困难,四川省体育产业联合会在报告中也给出为体育企业纾困的具体建议,主要围绕体育需求侧和体育供给侧展开。
在体育需求侧,要从五个层面促进体育消费提质扩容:
一是进一步优化体育消费环境,丰富体育消费场景。利用法律法规,行政规章等手段和国家经济宏观调控,完善市场主体之间的自我约束和相互约束机制。
二是体育部门主动携手社会组织,下沉市场,充分了解消费者需求。
三是丰富体育类保险种类,探索性推出针对性的运动保险,提升社会公众体育活动保障,提高社会公众保险购买欲。
四是强化高新技术和体育产业的融合发展,建立线上体育场景,形成闭合的产业链条,让消费者利用虚拟的体育产品、体验和服务直接在线上完成体育消费行为。
五是深度结合《全民健身计划》,把握市场开放契机,培养终身体育的观念;充分发挥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功能,满足群众对自身运动技能和身体素质提升的需求,进一步增强体育消费黏性。
在体育供给侧,要从四个层面促进体育产业转型升级:
在竞赛表演层面上:一是进一步创造具有知名度的四川本土自主IP 赛事,积极申办国际国内重大体育赛事;二是进一步发展四川“三大球”“三小球”事业,提供不同层级,不同规模的群众体育赛事活动;三是深度挖掘中国传统文化,开发峨眉、青城山等传统武术,打造面向大众,走出国门的大众传武体系;四是大力发展骑行、跑步、游泳、登山、露营、漂流、攀岩、冰雪等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大众喜闻乐见的健身休闲运动项目。
在体育制造层面上:一是大力招引体育用品制造商和经销商,丰富四川居民体育用品消费种类;二是结合四川实际情况,发展创新型体育制造业,全方位开发各类新型体育用品;三是鼓励体育用品制造与销售、体育竞赛表演、体育培训等业态“上云用数赋智”培育体育数字经济;四是吸引和鼓励有实力、有影响力的体育健康关联类制造企业(如医药企业)开展体育产品制造;五是发展集成化体育制造业园区及园区体育制造企业帮扶。
在体育服务层面上:一是进一步探索多元化体育服务体系,针对义务教育的实际需求和“双减”的客观需要,深度研究结合教育的体育消费需求,重点在考生常规需求、提升需求等方面进行研发。另一方面针对民众对体育素质提高的渴望,探索拓展体育教培课程及服务,促进体育教育和体育服务业的发展。同时,结合《全民健身计划》探索群众体育服务体系。
在产业融合层面上:一是体育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将四川省历史文化与地域文化融入体育赛事和全民健身活动的全过程。二是体育产业与养老产业融合发展,利用好四川省体育资源建设运动康养小镇,服务“健康四川”建设,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三是体育产业与健康产业融合发展,建立健全四川省公共体育服务体制机制,深入推进体卫融合、体医融合。四是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尤其是与红色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四川省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自然资源优势和少数民族人文资源,对于发展体育旅游产业、创建体育旅游精品路线和精品赛事有较强的支撑和推动作用。五是体育产业与信息产业融合发展,充分利用现代网络信息技术,创新体育产业发展模式。
注:本文所用图片来自网络
点击标题·阅读更多体育产业干货
雪季观察 丨中国体育产业
潮酷运动 丨体育总局发文
斯诺克 丨体育营销TOP10
-商务联系-
大生意君|微信号:tiyudashengy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