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注于分享
分享好资源

啃下高标准农田建设硬骨头

今天的耕地就是明天的饭碗。新建4500万亩、改造提升3500万亩,这是农业农村部近日公布的2023年高标准农田建设目标。我国粮食生产实现“十九连丰”,产量连续8年站稳1.3万亿斤台阶。丰收的背后,高标准农田建设发挥了重要的基础支撑作用。到2022年底,全国累计建成10亿亩高标准农田,稳定保障1万亿斤以上粮食产能。

高标准农田是按照国家统一规划和国家标准实施的重大农田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高标准农田的“高”,主要体现在农田质量、产出能力、抗灾能力和资源利用效率上。根据多年实践来看,高标准农田建设不仅夯实了国家粮食安全基础,加快了农业转型升级,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还有效促进了农民增收,可谓一举多得。

从《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到《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等,近年来一系列顶层设计为高标准农田建设明确了方向、目标、路径。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端牢中国人自己的饭碗,就要把“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落实到位,而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正是题中应有之义。

万物土中生,有土斯有粮。我们要坚决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还要在2022年建成10亿亩、2030年规划建成12亿亩高标准农田的基础上,逐步实现把15.46亿亩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这一既定目标。届时,高标准农田可稳定保障1.2万亿斤以上粮食产能,我国粮食供需长期处于的“紧平衡”状态将得到有效改善。

建设高标准农田,急不得也等不得。目前,高标准农田面积已占我国19.18亿亩耕地的一半以上,剩余的多是难啃的“硬骨头”。为此,要高度重视、有效应对。当然,人们常说,农业发展一靠政策,二靠科技,三靠投入。尽管各地农田自然禀赋和建设情况不一样,但无论在哪里,高标准农田建设都离不开政策、科技和投入方面的支持。

应当说,高标准农田建设是科技含量比较高的一项工程。无论建设、管理,还是后期运营维护,全过程各个环节都要加强科技创新,推动形成良田良制、良种良法、农机农艺相融合与集成应用的格局。高标准农田建设还是一项基础性、长远性的系统工程,投资额度较大,且需要持续的资金投入,因此,强化资金保障也是重中之重,既要加大政府投入,也要充分运用市场机制筹资。各地各部门要精准施策、多措并举,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夯实“耕”基,把高标准农田建好、管好、用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