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员观察
春节临近,“打车难”再度现身。为此,不少网约车平台又开始加收“过节费”——“出租车感谢费”“司机服务费”“司机过节费”,可谓名目繁多。
这种变相加价是否合理、合规?
应该说,对于春节期间网约车涨价,很多人是有心理预期的。春节前后,车辆紧俏,接单司机减少,打车费用水涨船高也在情理之中。其实不止网约车,春节期间为了留人,用人单位会开出三倍工资等诱人条件;家政服务、快递等从业者,亦会身价陡增;外出就餐,不少餐饮店也会“趁机”加收一点服务费……供需关系,影响价格波动。春节前后有效供给缺口较大,用“利益”这一杠杆撬动更多从业者的积极性,为其提供一些加班补偿,这于情于理都说得过去。至于是否合规,网约车与出租车不同,实行市场定价,只要明码标价、公开透明,不“狮子大开口”,市场一般也都会认可、接受。
不过,加收“过节费”就能破解“打车难”吗?
很难。比如早晚高峰时段,网约车的价格就比平时贵一些,但早晚高峰打车容易了吗?同样道理,春节期间适当提高服务价格,相信确实会吸引部分司机选择留守奋战,但供需失衡的问题仍会存在。其实,春节加收“过节费”并非新事物,从往年经验来看,即便提价,春节期间的打车体验依旧不好。为此,加收“过节费”只能是招数之一,要有效缓解问题、优化出行体验,还需综合施策,用更多手段。
对网约车平台而言,要强化管理。纵观各平台,春节“服务费”多在1元到9元之间。如前文所说,大家对涨价有心理预期,很多人对价格也并不敏感。对很多乘客而言,这是“小钱”。但关键是,多花钱能否换回良好的服务呢?记得去年春节,我就曾遇到多次变相拒载——车辆少了,供不应求,司机自然有了“挑肥拣瘦”的资本,为了挑选“好”单,就以各种理由、各种“操作”不接乘客……对于此类情况,平台有必要强化管理,专门针对春节出台相关措施,比如对司机做好提醒教育,开通快捷投诉通道,确保在提价的同时把服务提上去。
对交通部门来说,要加强服务保障。缓解“打车难”,不只是网约车平台的事。进一步优化出租车服务,也是重要考题。尤其今年广州、北京等特大城市,都是“反向春运”的热门之选。为此,更应完善交通组织管理,把地铁、公交等基本公共服务做好,尤其要加强高铁与地铁、地面与空中等各种交通方式间的接驳,科学精准地增加运力,坚决打击“宰客”等非法活动,为市民游客提供更高质量的出行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