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23岁刚刚毕业的大学生,我跑赢了88%的主动权益类基金
文 | 江辰锋
编者按:
本期作者江辰锋是一位刚毕业不久的大学生。今年23岁,基龄5年。他用幽默的笔触记录下自己的投资心路,有令人忍俊不禁的故事,也有严肃的方法论研究。
“中欧基金是不是中国和欧洲合开的公司?”“该怎么开户买基金”“为什么看新闻买基金会买在最高点?”“接触不到基金经理的情况下,怎么建立自己的投基方法论?”“分析基金时应该关注哪些指标?”
跟随江辰锋层层深入的疑问,一条基金投资之路蜿蜒展开。这条路上不再只有枯燥的数据和乏味的涨跌,反而有种“打怪升级”的趣味。在黑天鹅频出的2022年,江辰锋用“最简单、基础的定量方式”,在满仓权益的情况下录得收益-11%,跑赢同期公募偏股型基金平均业绩11个点。
辞旧迎新之际,《财经》邀请江辰锋将他的故事记录下来,与基民朋友们一同分享。也欢迎大家来稿,讲出你的故事。
2022年,在满仓权益类基金的情况下,我的投资总收益是-11.55%。
认识:基金定投十年十倍?
我的基金投资之路要从2018年开始说起。
刷知乎时偶然看见了一篇《基金定投,十年十倍》的帖子,这引起了我的兴趣。什么是基金?什么是定投?那时候的我完全看不懂这些基础词汇,也不知道未来五年我都将在基金这条路上摸索。
那时也还不知道怎么买基金和去哪里买基金,百度了一番后获得的答案是:银行app。于是马上下载了建行APP,仿佛财富自由正在向我招手。没想到下载完app后点进基金页面,激动的我被泼了一盆冷水:招商中证白酒指数分级基金A?这是什么?哪个是指数基金?这个白酒指数排名这么高,那肯定不能买吧?懵懂的我虽然不懂股票,但是竟然还知道不要买排名靠前的基金,我不停地往下翻,最终失去了选择的兴趣,抛在一边再也没有去管了。
很快大二开学了,打开支付宝,突然跳出来一个界面“中欧新蓝筹C正在火热销售中”。当时我还以为中欧是中国和欧洲合作开的基金公司,现在想来有点傻的可爱。我点进页面选择了定投,随便输入了一个金额和扣款周期就草草了事。扣完款以后,我沾沾自喜地和同行的同学说“我马上要开始赚钱了,我刚刚开了基金定投。”同学听的云里雾里,糊弄着说了句“嗯嗯苟富贵勿相忘”。
18年的市场非常惨淡。定投了3周后,我看着亏损一直在增加。骂了一句“什么基金定投,都是骗人的”,然后停掉了定投,把基金全部取了出来。就这样错过了年轻人的第一次牛市。
时间来到了19年的夏天,因为身上又有了一些闲钱,同时看了一下之前被我割肉的中欧新蓝筹,少不了一顿捶胸顿足,于是这次痛定思痛一定要坚持,打开支付宝又选了一只基金开始日定投。
还记得这只基金叫鹏华中证移动互联网,恰好赶上了19年年底那波行情,看着每天变多的收益让我信心十足。我以为我是投资大师了,可以在资本市场纵横捭阖了。某天晚上我刷到了国家大力支持5G发展的新闻,我心想这对5G肯定是大利好阿!得抓住这次投资机会,于是乎上支付宝以5G为关键词检索然后火速买入,生怕自己买晚了,压根不知道白天才开盘。
就这样我成功地在当时市场最高点买入了华夏中证5G通信主题基金。随后一路下跌,我就开始思考为什么我会亏钱呢?新闻都说了要大力发展5G,怎么还是跌?我就开始在网上看各路人士的分析,就这样开始了基金学习之路。
现在回想起来,当时股市已经把预期给全部跑完了,而我在新闻上看到大力发展5G的时候正好是利好兑现的前夕,此时买入直接站在最高点了。
入门:专研各种方法论
后来,20年开始钻研买基金的各种方法论,比如4433法则、网格买入法等等。我开始在各大基金评论区给基金经理打call,也会吐槽经理怎么还不调仓。当时因为疫情下跌的时候,经常会有收盘播报:大盘收跌XX点,全天北向资金流出XX亿,我还愤慨地说“北方人怎么老是在抛,让我这个南方人一直亏钱”。
20年下半年,每天打开蚂蚁和天天,净值都是上涨的,我觉得自己已经很厉害了。这年开始会去阅读基金经理的定期报告,也偶尔会在支付宝或者天天的直播里面看一些基金经理的路演。
记得当时看到有人说,基金经理是有管理规模上限的,超过这个上限就不合适再买入了。但是当时整个市场都是上涨的,我嗤之以鼻地认为,这种观点是在卖弄自己的学识。在20年年底的时候,我看到越来越多的发声,“此时的市场已经到高位了,应当保持谨慎。““主动偏股混合基金的合理年化收益率是15%,19年和20年已经涨太多了,21年大概率是基金的小年”。
而当时的我却认为一切的上涨都是可持续的,前景是那么的美好。没想到21年给我当头一棒。
进阶:亏钱使人成长
21年是我投资开始进阶的一年,因为这一年我亏钱了。
这一年港股各种利空雷声不断,无论是反垄断、地产政策的收紧亦或者是教育行业的毁灭性打击,都让这个市场陷入了非常艰难的境遇。而我在6月就早早抄底了中概,因为看到了互联网企业的股价大幅回撤觉得很便宜,大家恐惧我贪婪,并且当时“跨过香江去争夺定价权”音犹在耳。没想到这次抄底中概如此一波三折,也没想到买个基金能变成“丐帮子弟”。
A股的结构性行情和港股的持续杀跌让我深刻认识到,我认为的底并不是真的底。这一年我开始系统性学习投资相关知识,阅读大佬们的著作,如《投资中最重要的事》《周期》《非凡的成功》之类。从这些书中,我学习到了许多投资的相关知识,如安全边际、周期、钟摆理论等等。
印象中这年大放异彩的基金经理有华安文体健康的刘畅畅、交银趋势的杨金金,他们被称为画线派基金经理。看过一些文章来分析他们的收益来源:不抱团,寻找黑马股,做交易。恰巧此时我看到了一篇申万的基金研究报告《无法被复制的能力,基金经理交易能力详解》,这是我看的第一篇研报,翻来覆去看了很多遍,学习到了许多以前不知道的知识,从此有了阅读研报的习惯,关注了许多卖方的公众号如张夏、牟一凌等等,这使得让我对于宏观知识有了一些认知,不再是和什么都不懂的小白一般。
21年的时候基金组合还是大行其道的,幸运的是刚接触基金组合时就关注到了基民柠檬和二鸟。两位都是十分优秀的基金投资者,做的投资者教育也让我十分受用,包括选基思路和基金池的分享令我获益匪浅。那时候我还弄到了wind的账号,方便获取基金研报。每一次看到感兴趣的基金经理分析或者是基金策略研究就会去下载下来学习一番。
以上种种经历让我慢慢有了属于自己的方法论来筛选我所中意的基金经理。虽然颗粒度还比较粗,并且基本都是定量分析,但竟然还是颇有成效的。如21年年中,挖掘了华安国企改革张亮、国富深化价值的刘晓、银华鑫锐的王海峰等,用的基本都是最简单的定量分析:前十大集中度不能太高,中报和年报中第一大行业的权重不能太高来避免净值的波动过大,规模不能太高会影响基金经理调仓,回撤幅度不能太大不能影响持有体验等等。
最让我得意的还是在21年的年末选到了金元顺安元启这只神奇的小盘股基金,我买入的时候还没有开始限购。唯一遗憾的是,还没有买到多少仓位,各路基金大V就开始写文章安利它,很快市场的热情就让这只网红基金限购了。
迭代:深刻认识自己的渺小与无知
一转眼来到了22年,也是我投资以来亏钱最多的一年。经历了21年的失败以后,在22年开年之初我就想好了基金组合的搭建思路:
以低波动均衡基金作为底仓来降低整体波动率,同时在自己看好的行业中做一定的风险暴露。持有的基金我也不会太多,大概8-10只,并且不会集中于一种风格。行业穿透下来尽量保持前三大重仓的行业集中度(申万一级行业)不会超过30%-40%,并且每次定期报告都会去阅读,观察经理的持仓变化以及投资思路与展望,如果有一些认为不太合适的地方会选择从基金池中选择同种类型做替代。
当时我判断,地产板块也许会有一个不错的表现。三条红线政策让房地产市场中杠杆率高的企业加速出清,信用情况更好的头部国企房企和优质民营房企受益于竞争格局的改善,同时提升ROE和市场占有率,类比于煤炭行业的供给侧改革。以及对农业的看多,特别是以猪周期为代表的畜牧板块以及种业,是因为看到猪周期已经在一个逐渐见底的过程了,随时都会有往上走的趋势,而A股内卷的风气会让人有抢跑的行为。种业则是基于对粮食安全概念的看多,同时翻阅了一些研报,我注意到种业的景气度在上行。
在这个思路的指导下,我重仓了在地产行业有一定风险暴露的国投瑞银瑞源和、中加转型动力(自上而下大幅度择时)、万家瑞隆(农业板块+高景气板块)。3月份,我选择看多港股的高股息低估值股票特别是内房股和能源股,配置了浙商中华预期高股息,现在回头看我做的还算不错。
2022开年之初,我信心十足,觉得这一年会有不错的收益,然而黑天鹅实在太多了。俄乌冲突、上海封城、美国持续高烧不退的通胀都给我上了一课,可以说这年是我蜕变的一年,深刻认识到了自己的渺小与无知,从此开始谨慎地秉持着弱者思维看待一切,对于自己的能力圈有了清醒的认知。
由于我没有太多的投研资源,因此并不能做到自下而上地筛选基金经理,我更多采用的是自己的一套笨方法:
首先用定量分析筛选出我认为过往业绩出色的基金经理,然后阅读过往一年的定期报告看看经理对于后市的判断能力,再去查阅一下持仓以及换手率,粗略判断一下经理的择股择时和交易能力,最终根据自己对市场的看法以及行业的判断来选择是否纳入观察池,基本上观察一段时间才会决定纳入备选池。
有时候也会有困惑。这一年认识了一位新朋友,他也买基金,但是啥研究都不做,对市场的认知只有开盘和收盘时间,却靠着在白酒和半导体上做高抛低吸拿到了24%的收益。他还反问我,你这么懂还亏钱?一时间难以回答,于是匆忙结束了这个话题。后面我在想,是不是我陷入了信息茧房?再后来就以这是人家的天赋为借口安慰自己。
结语
走上投资基金这条路大概也快五年了,从18年的懵懂无知到现在夸夸其谈,竟然已经走过了一轮牛熊。一路走来有收获也有困惑,在投资这条路上需要不断的迭代,毕竟市场上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需要不断的学习来进化属于自己的认知。另外十分感谢学习基金的过程中帮助我的各位前辈,解答了很多投资中的疑问。最后借用国泰基金邓时峰经理的一句话收尾:没有最好的投资方法,只有最适合自己的投资方法。
责编 | 田洁
本文为《财经》杂志原创文章,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如需转载,请添加微信:caijing19980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