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推进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到首届进博会上宣布科创板试点注册制,再到今年2月1日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正式启动,十年风雨兼程,我国注册制逐步从“试点”走向“全面”。
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推进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
2018年11月,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上正式宣布,在上海证券交易所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标志着注册制改革进入启动实施阶段。
2019年7月22日,首批25家科创板公司上市交易,注册制试点正式落地。2020年4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通过《创业板改革并试点注册制总体实施方案》,在创业板试点注册制。2020年8月24日,首批18家创业板注册制企业上市交易。2021年11月15日,北交所揭牌开市,同步试点注册制。
2023年2月1日,中国证监会就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涉及的《首次公开发行股票注册管理办法》等主要制度规则草案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正式启动。
总体来看,历经四年试点,我国注册制改革硕果累累,在制度建设、市场生态、服务实体能力、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建立以及法治保障等方面均取得了亮眼成绩。
目前,符合我国国情的注册制架构已逐渐探索形成。以信息披露为核心,引入更加市场化的制度安排,对新股发行的价格、规模等不设任何行政性限制,显著改善了审核注册的效率、透明度和可预期性。
在制度建设上,交易、退市等关键制度迎来创新。科创板、创业板新股上市前5个交易日不设涨跌幅限制,此后日涨跌幅限制由10%放宽到20%,同步优化融资融券机制,二级市场定价效率显著提升。常态化退市机制建立下,退市标准不断完善,退市力度明显加大,我国资本市场的优胜劣汰机制也更加完善。
与此同时,我国注册制上市企业不断扩容,特别是契合科技创新企业融资需求的发行上市条件,令一批“硬科技”企业在注册制下顺利登陆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功能作用明显提升。
来自各交易所的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2月2日,A股市场通过注册制上市的企业共1005家,总市值达9.6万亿元。具体来看,科创板、创业板、北交所通过注册制上市的企业分别有504家、413家、88家。一批集成电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等行业的企业在此形成产业集聚,畅通了科技、资本和实体经济的高水平循环,也彰显了我国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的强大能力。
而在以板块为载体推进的注册制改革中,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不断完善和优化。自2019年以来,从上交所科创板正式开板,深交所改革创业板、合并主板与中小板,新三板设立精选层进而设立北交所,到转板机制的顺利建立,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的板块架构更加清晰,特色更加鲜明,各板块通过IPO、转板、分拆上市、并购重组加强了有机联系。
在法治保障方面,2020年以来新证券法、刑法修正案出台实施,从根本上扭转了违法违规成本过低的局面。2021年7月,中办、国办印发《关于依法从严打击证券违法活动的意见》,“零容忍”执法司法体制机制不断健全。2021年11月,首例证券集体诉讼“康美案”宣判,判决赔偿投资者24.59亿元,成为中国资本市场法治史上的标志性事件。
如今,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正式启动。以“全面”作为关键词,此次改革意在完成“两个覆盖”:一是覆盖上交所、深交所、北交所和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各市场板块;二是覆盖所有公开发行股票行为。另外,根据证券法的要求,优先股、可转换公司债券、存托凭证也实行注册制。
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是资本市场改革“牛鼻子”工程,我国资本市场全面深化改革的步伐将持续迈进,系统推进基础性制度建设,进一步增强对实体经济和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